APP下载

藏英习俗文化比较研究

2016-04-11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习俗藏族民族

代 春



★历史·文化★

藏英习俗文化比较研究

代春

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人们各种形式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生活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故此,对藏英两个民族在宗教习俗、禁忌习俗、节日习俗、婚礼习俗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认为习俗文化差异是客观形成的。并提出:在国际交往迅速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是难免的,因此在交际中我们既要尊重异域文化,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藏英;习俗文化;对比

【Abstract】The 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peoples in all kinds of forms ar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due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oday. Each 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custom culture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cultures. So this article aim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ssimilarities in customs of religions, taboos, festivals and weddings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s. And then it holds that we should both respect the exotic culture and adhere to the one's own tradition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day.

【Key words】Tibetan and English; custom culture; comparative study

一、前 言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成长和秉承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系。每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都深深地融入到了该民族的血液和脊髓里,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习俗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社会性。藏族,正是因为它独具特色的高原雪域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英美等国人士的关注[1]。藏民族的习俗文化是在其本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布局、文化发展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构成并传承的。因而藏民族的习俗文化既有人类习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由于藏民族的习俗文化与英美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呈现文化的碰撞和摩擦。鉴于此,本文就藏英习俗文化中的宗教习俗、禁忌习俗、婚礼习俗和节日习俗进行一次粗线条的分析比较。

二、藏英宗教习俗文化比较

宗教习俗文化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而宗教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表现出来的是表面的生活风俗习惯与深层文化的统一体。

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在藏族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佛教在传入西藏地区前就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即“苯教”,藏语为“苯曲”,俗称黑教。到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土和印度传入西藏,经过与苯教激烈的碰撞、糅合和整合,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在漫长的时间演绎中,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宗教习俗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文化有:活佛转世,玛尼堆、转经筒、挂经幡、念经文、朝佛、布施、放生,以及最虔诚的信仰——磕长头。在藏族宗教风俗文化中,“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模式,它是作为宗教或寺庙主持传承的一种方式。活佛一词在藏语中叫“朱古”,本意为“化身”,活佛转世来自佛教中的生死轮回、灵魂不灭[2]。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因此寺庙里的和尚又被称为喇嘛。在西藏人们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因为转经就相当于念佛,是忏悔往事、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在转经时不能逆时针方向行走,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边转边口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在西藏无论是山间、路边还是湖边,你还会随处可见一座座用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石块垒成的祭坛即“玛尼堆”,以期祛邪求福。在各地通往拉萨的朝圣大道上,人们还会时常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圣地的朝圣者。这是藏教信仰者最虔诚的朝佛方式之一 “磕长头”,这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敬的祷告方式。他们五体匍匐在地,双手向前直伸,起身后前行到双手自伸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一步一步磕头到拉萨,到达他们心中神圣的布达拉宫。

与藏民族相比,西方的英美国家,宗教在经历了多神崇奉后,逐渐朝一神崇敬发展。由古希伯来教发展而来,以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论宗教盛行起来,最终成为真正代表英美国家的宗教即基督教[3]。该教信赖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等神学思想。大家以神为本,信仰上帝认为人死后要么升入天堂要么下到地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习俗主要包括:洗礼、圣餐、礼拜、祷告等。洗礼一词来自希腊文(Baptismal),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往日的罪行重新做人。受浸礼后才能成为正式信徒,并有资格接收圣餐。圣餐是基督教纪念耶稣与其徒弟共进最后最后晚餐的仪式,一般都是在每月的第一个礼拜日举行。“礼拜(Worship)”,是基督教徒日常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多在星期日由牧师在教堂主持,礼拜的主要内容有祷告、唱赞美诗、读经和祝福等。“祷告(prayer)”, 这是基督教徒向天主和耶稣表示感谢、祈祷或忏悔。在主耶稣为我们所设立的洗礼、圣餐、礼拜、祷告都表明和印证了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时代。

三、藏英禁忌习俗文化比较

禁忌,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taboo或Tabu,这一词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4]。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而非那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的独有的习俗。是以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交际、文化等活动均有禁忌的身影。

藏族由于受佛教和传统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生活、生产和礼仪方面的禁忌。当你去西藏或者藏区旅行时,抑或去藏族人家做客时,你要注意,千万别碰到藏族同胞的头,这是最忌讳的,因为他们的头只有活佛才能摸,一般凡人是不能碰。藏族人也最忌讳他人用手抚摩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这是触犯禁规,使人畜产生晦气。如果你到藏族同胞家做客,一定要注意他们的一些禁忌,比如:看到那家门口生火,贴红布条或者有倒插的树枝时就不能进入,这是暗示这家有人在生病或妇女正在生孩子。他们在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乃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重和亲切,忌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如果你去藏族人家做客,室内就坐时要盘腿直坐,不能双腿盘开脚底朝人。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表示对赠与者的尊敬。赠送礼品,要哈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送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内。但是藏族人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是严格,他们虽吃牛羊肉,但他们不亲手宰杀,是由专门的屠夫宰杀,牲畜宰杀前要念专门的经文。藏族人绝对禁吃马肉,驴肉和狗肉,认为马驴狗是他们忠诚的伙伴,藏区的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认为鱼是他们的“鱼菩萨”。行路遇到庙宇、玛尼堆、佛塔等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否则视为罪过,会有霉运。藏族人认为,天上的星星都是天神的居处,是以忌用手指数星星[5]。抛开宗教色彩,藏民族诸多禁忌风俗还包括有人类社会今日的文明,如重视环境保护、待人接物尊敬等都体现了藏族是一个重礼仪而又自尊的民族。

英美国家也有诸多的禁忌习俗文化,如:社交、饮食、宗教、数字等方面的禁忌。在英美国家,如果你要去拜访某人,则需要提前与之预约,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高兴,拒绝晤谈[6]。在登门拜访时,忌向女士赠送香水和化妆用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社交禁忌,如有违反则被视为鲁莽无理的表现。在饮食上,他们忌食各种动物的皮及头、脚、内脏做成的食物。由于英美国家的人士主要信仰基督教,所以他们的很多禁忌主要体现在“圣经”(Bible)中的“上帝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分别为:除上帝外不可以敬拜别的神;不可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当守安息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陷害他人;不可贪婪他人的财物。除了“上帝十戒”外,还有某些独有的禁忌,比如:参加丧礼,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在葬礼后两三周内,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他们认为13是不吉利的凶数,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事事处处忌讳。由此英美剧院里没有13排13号,大厦楼层没有13楼和13号房间,尤其忌讳13个人共进晚餐。他们还忌讳别人问及自己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忌讳问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虽然许多藏英禁忌习俗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辩证地去看,禁忌的一面透露出藏族人对待生命的观念,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思想[6]。

四、藏英节日习俗文化比较

节日习俗是在节日里才会出现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不同, 各民族之间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也不相同。藏民族,他们受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动,以及苯教、藏传佛教的深远影响,因此藏族的节日习俗演绎至今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大部分都与宗教有关,因为这些节日它本身就是由寺庙等宗教机构主持举办的。对藏族人民来说,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望果节和雪顿节是最有规模、最具特色的。

在藏族节日中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为重视和隆重的节日之一。藏历年,藏语称为“洛沙”从藏历12月初开始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的相关事宜,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像的神龛之上,郁郁葱葱的青苗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12月中旬左右,各家纷纷用酥油、面粉和白糖揉在一起,炸“卡赛”也叫油果子的小吃。12月29日,是驱鬼节,要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藏历年三十那天,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竹素琪玛”的五谷斗,内装满酥油、炒青稞粒、糌粑、人参果等食品,在斗里插上青稞苗,并准备一个用彩色酥油做的羊头[7]。这一切都具有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畜旺粮丰。藏历大年初一,全家坐在一起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晚辈向长辈们敬献哈达和青稞酒。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串门拜年,城乡唱藏戏、跳玄子和锅庄舞,民间还有赛马、射箭、角力等一系列娱乐活动。藏族有一个具有时令性的节日,那就是“沐浴节”。每一年藏历的7月上旬,整个西藏农牧区,有一个群众性洗沐活动,这便是藏族特有的沐浴节,为期七天。西藏的沐浴节距今有七、八百年历史了,据藏族民间说法,在沐浴节期间天空会出现“澄水星”,初秋之水被其光线照过均成药水,有甘、凉、软、清,饮不损喉,喝不伤腹的好处,经过一周的沐浴,能洗去身上的污秽,增强身体抵抗力,能够不生病不感冒,强筋健骨。所以在沐浴节的那七天里,你会看到在河边到处都是沐浴的藏族人。藏民族的另一个传统的节日便是“雪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 是“宴”之意,从字面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慢慢变为以藏戏表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在哪天藏族人会看藏戏表演,吃酸奶。除了藏历新年、沐浴节和雪顿节外,藏族另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就是“望果节”。这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它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望果是藏语的译音,“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是“转圈”,“望果”就是绕田间地头转圈巡礼。该节日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故又称为丰收节或丰登节。现今过望果节,男女老幼身着新装,抬着用青稞和麦穗搭成的“丰登塔”,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乞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这天,人们不仅会赛马、角力、射箭、唱歌、跳舞,而且还举行丰盛的郊宴。

与藏民族的节日风俗相比,英美国家的节日大多与基督教有关。在信奉基督教的地方,主要的传统的节日有圣诞节(Christmas), 每年12月25日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子,最初这个节日是庆贺耶稣(Jesus Christ) 的诞生。现在,这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如今已成为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节日。传说在那天,圣诞老人会驾驶着雪橇,从烟囱里进入到每一户人家,并把圣诞礼物放进孩子们挂在床边的长筒袜里。孩子们在圣诞节早晨醒来时会发现袜子里装满了礼物。当然,其实是孩子们的父母亲等孩子们睡着后把礼物装满长筒袜的,所以圣诞节首先是孩子的节日。在圣诞节期间,人们在圣诞树上挂满礼物,在那天孩子们头戴红色的圣诞帽,亲朋好友互赠圣诞卡和礼物,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唱圣诞歌,感谢上帝的恩赐,乞求来年幸福美满。然后他们围坐一起吃圣诞大餐,如:烧猪、火鸡、圣诞布丁等。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还有“复活节(Easter Day)”,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又复活的宗教节日。复活节没有固定的日期,通常为每一年春分后月圆时的第一个礼拜天。所以在那天,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The Lord's risen)”,并且人们互赠彩蛋[8]。所以,复活节不仅是纪念耶稣的复活,而且还是象征着重生与希望,象征着人们对新生命降临以及季节更替的喜悦。在每一年公历的11月1日是西方传统 “鬼节”节即万圣节(All Saints'Day /Hallowmas)。庆祝活动从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即10月31日晚开始,孩子们会穿上奇装异服,戴上面具,扮成神魔鬼怪模样挨家挨户收集榶果。人们提南瓜做的“杰克灯”或“南瓜灯”(Jack-o-lantern),举行化妆狂欢会,寓意驱赶鬼怪。孩子们手提南瓜灯,挨家挨户的在大门口大声叫着“不请客就捣蛋(Trick or Treat)”,一般大人们都会打开门,拿出糖果给孩子们。说到传统节日,不得不说“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这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最传统的节日,在那天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会阖家团圆共同庆祝。感恩节原意是感谢上帝对他们的恩赐,现今感恩节也成为家人团聚的节日。在感恩节这一天,分别了一年的亲人们会从天南海北归来全家共聚一堂。感谢主给他们的恩赐,然后品尝烤火鸡、喝苹果酒、吃南瓜馅的美食。

藏英之间的节日习俗体现出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饮食内容与不同的饮食文化。但是这些不同的节日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五、藏英婚礼习俗文化比较

无论哪种习俗文化,婚姻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是人生礼仪中的一项大礼,从此双方家庭结成秦晋之好。然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婚礼上的程序和风俗也是大不相同。

藏族的婚礼程序一般分为求婚、订婚、结婚三部曲。求婚是婚姻的第一个程序,男方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求取女方属相、年龄和生辰八字,去寺庙卜算(藏语称“帕孜”)。若属相相符,男方便选择一个吉日,带着哈达、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正式求婚。若双方婚事敲定,那么双方代表及证婚人便选个吉日一起拟定婚约。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男女老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还要送给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奶钱”。之后证人高声朗读婚约,念完后,证人当众把两家的家印盖在婚书上,然后把婚书分别交给对方父亲保管。婚期定下后,就可以准备迎亲了。女儿出嫁时,女方家要举行送亲仪礼,主要包括答谢亲友、盛装打扮、启程礼仪三个方面[9]。两个德高望重的妇女边给新娘梳双数的碎小细长的辫子边用忧伤的调子唱起“瓦俄”(藏语,意为“新娘哭”)。男方的家人则手捧青稞酒在门口迎亲。从下马、进门到入厅,每次都得饮酒唱歌,新娘迎进门后,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要给一对新人献哈达,高唱祝福歌。接下来是新人向佛像、父母献哈达,感谢众人。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家人开始宴请宾客相互敬酒载歌,延续3天。

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平等、互相尊重、保留隐私权是婚姻赖于生存的基础。他们婚姻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在教堂里神父的见证下立下爱的誓言,承诺无论生老病死、富贵与贫穷、彼此互相守护、不离不弃。整个婚礼大多庄严温馨,简约而浪漫。英美人士婚姻习俗与藏族人的婚姻习俗不同,英美人士大都是自由恋爱,婚礼前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男方要向女方单膝跪地,拿出准备好的订婚戒指向女方求婚。如若求婚成功,那接下来就可以着手准备婚礼了。传统的西方婚礼要在教堂里神父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当天,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挽着她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象征从此以后新娘将由新郎来守护[10]。然后新郎新娘在牧师的见证下互致结婚誓言、交换戒指、鲜花仪式、婚礼诵读、签写婚约、宣告成婚,此时婚礼才具法律效力。仪式完后,一对新人及双方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宴请亲友,切蛋糕,然后新娘子“抛花球”,接到花球的女士喻意将很快成为新娘子。 新郎则是“抛袜圈”,接到袜圈的男士喻意将很快成为新郎哥,然后新人跳第一支舞。在婚宴结束后,新郎就会带上新娘去度蜜月。

六、结 语

习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当然了习俗中也有迷信和悲观,然而习俗文化更多的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由于习俗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是以,我们不难看出习俗文化的差异会阻碍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避免在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1]柔萨尔. 英美文化与藏族文化对比[J]. 海外英语,2012年第3期,p207-208

[2]《活佛转世制度_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34040-6247043.html

[3]吴金桂.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探[J]. 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p157-161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p210-213

[5]凌立. 康巴藏族民俗文化[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2年,p385-399

[6]王丽颖. 中西社交禁忌文化比较[J]. 理论界, 2007年第5期,p107-108

[7]《藏历年_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97509-6310616.html

[8]郭贵丽. 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p56-58

[9]华锐·东智. 天祝藏族婚礼习俗[J]. 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p110-112

[10]李霖芳.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D].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p14-15

[责任编辑:林俊华]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 Customs

DAI Chun

代春,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讲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G125

A

1674-8824(2016)04-0034-0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藏英习俗文化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SB0254。)

猜你喜欢

习俗藏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