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

2016-04-08夏树花张铁军王清梅文世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

夏树花 张铁军 王清梅 文世林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了解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基本状况,对其服务资格、服务动机、服务性质和建设路径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社区体育志愿者多为中等学历的中低收入者,大部分为女性,年龄偏大,服务资格不完备,缺乏有效的管理;2)应重视志愿者的不同需求,以女性兴趣、男性工作为契机,引导相关专业的青少年、相关工作的青壮年、有爱好和兴趣的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3)内在需求的服务动机倾向于自发长期的志愿服务,外在需求服务动机倾向于短期组织型志愿服务。发展锻炼身体和兴趣爱好等利己动机,是社区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及志愿服务长效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 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资格;服务动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8005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12206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city community sports volunteer team construction,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ir services qualification,motivation,service nature and the path of construc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1) most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volunteers are elderly women with middl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verage or low pay,who are in lack of service qualific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2) the different needs of volunteer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taking the womens interest and mens work as an opportunity to recruit adolescents of relative majors,youth of relative work and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of relative interests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3) the internal demand of service motivation targets at spontaneous and longterm volunteer services,while the external demand of service motivation aims at shortterm and organizational volunteer service.Cultivating selfregard motivation such as exercising,interests and others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volunteer team and the longterm volunteer service.

Keywords:city community sports volunteers;service qualification;service motivation;path of construction

社区体育志愿者是发展社区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石[1]。在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2],人们健身活动日益经常化、基层化的趋势下,社区体育志愿者体育知识长期的宣传、体育意识的引导、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活动的组织等是全民健身开展的重要保障。 社区体育志愿者可以有效地解决全民健身基层社区所需“人才”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全民健身基层服务水平不均衡的现状;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为大型体育赛会临时招募和注册的志愿者的研究,尤其缺乏为全民健身长期提供志愿服务的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研究。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工作艰巨、繁琐,需要长期开展,不能仅寄希望于个别名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目标,更不可能通过临时招募志愿者来实现,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发展路径仍缺乏有力的举措。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立足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实施角度,以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现状及其建设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志愿者协会,选取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举办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的志愿者;4所院校参加过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和西安的社区健身苑点的志愿者和社区健身苑点的锻炼居民为调研对象,分别发放志愿者问卷和锻炼居民问卷,对比分析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基本状况、服务资格、服务动机和服务性质,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路径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和建议。

问卷调查法针对社区体育志愿者和社区锻炼居民分别设计问卷1和问卷2,通过12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保证了问卷内容涵盖研究主题的有效性。同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因问卷1多选题较多,故选取志愿者服务的频率和志愿者的性质做一致性可靠性分析,原则上每周参加或每天参加的志愿者,其性质属于长期的志愿者,偶尔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属于短期志愿者或应急类志愿者,经检验相关性r为0.669,达到中等相关。对问卷2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选择桃石亭锻炼点的健身人群间隔半个月进行重测,信度r为0.790,P<0.01,问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见表1和表2。

2结果与分析

对比调研的3类人群(如图1所示),公益性健身苑点社区体育志愿者中体育爱好者最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中的社区体育志愿者以社会工作者为多,学生志愿者主要为体育院校的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所调研人群的身份中,体育爱好者人数最多,为总人数的32.5%,其次是学生志愿者占22.5%,居于第3位的社会工作者占18.9%,体育管理人员11.2%,四者占总人数的85.1%,为目前社区体育志愿者的主要来源。

2.1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基本资料

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是志愿者基本资料的4个重要维度,反映了社区体育志愿者的重要统计学信息。以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4个自变量揭示因变量3类社区体育志愿者不同身份的比例情况,能清晰地呈现出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基本概貌,为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持。

2.1.1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性别对比

社区体育志愿者总体上以女性为主,占所调研总人数的68.0%。3类群体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公益健身苑点的志愿者性别结构与总体一致,只有学生志愿者群体男性多于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中66.2%都是女性,而公益健身苑点的志愿者女性比例更大,为87.4%,而且健身人群女性比例也远远大于男性。不同身份中,如图3所示,女性社区体育志愿者最多的是体育爱好者196人,占女性总数的40.0%,占体育爱好者总数的83.8%。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女性是女性志愿者的为22.4%,是女性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第2大来源,并且占社会工作者总数的80.9%。男性社区体育志愿者中除学生志愿者外,主要来源于体育管理人员。女性相对感性,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关注自我形体变化[3],积极参与群体性活动,更易志愿服务生活化。男性把志愿服务作为工作的延伸,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更具有理性。由此可见,女性是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潜力人群,由兴趣参与志愿服务易形成体育志愿服务生活化,男性更易以工作为契机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

2.1.2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年龄变化

如图2所示,在10~18岁、19~26岁、27~35岁、36~50岁、51~60岁、61岁及以上6个年龄段中,志愿者年龄在51~60岁的人数最多,为总人数的34.8%,27~35岁的人群最少。61岁及以上的人群,尤其70岁以上的人群更少。对3类人群的年龄进行卡方、皮尔逊卡方值等检验,显著性概率均为P<0.01,应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H1,认为行列变量高度显著关联,3类人群的年龄存在着显著差异。除学生志愿者外,社区体育志愿者主要由中老年人组成。51岁以上的志愿者占被调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66.2%,占公益健身苑点志愿者人数的91.3%。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年龄结构与我国体育健身人群现状[4]显示,如图3所示,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结构与随年龄增长呈现“马鞍形”结构相适应;40岁以后,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增加。

年龄19~26岁的社区志愿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志愿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组织管理[5]。27~35岁的人群正值奋斗的创业时期,经统计,此年龄段提供的志愿服务直接或间接与工作或专业相关,以体育管理人员最多,占本年龄段人数的50.0%,其次是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36~50岁年龄段的志愿者主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的24.5%,占调研36~50岁年龄段志愿者的76.3%,主要来源于体育爱好者、体育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在职体育教师,四者占了此年龄段总人数的84.5%,与27~35岁社区体育志愿者来源的最大区别是体育爱好者的加入,形成以工作外缘为切入点,结合兴趣爱好的趋势。而51~60岁的人群,处于退休的过度时期,面临“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余暇时间的增加及退休的强大心理落差需要新的精神寄托,以爱好为契机参与志愿服务增加了其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6]。50.9%的体育爱好者集中在此年龄段,以47.4%的比例位于此年龄段人数的第一位。总体上,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随年龄的变化呈现出青少年与专业、中青年与工作、中老年与兴趣相关参与服务的趋势。

2.1.3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学历结构

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高中或中专学历、初中学历的社区体育志愿者人数的比例依次是49.2%、32.7%、16.0%,三者的比例之和为91.9%,而小学及以下学历仅占1.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继续对3类人群的学历进行卡方、皮尔逊卡方值等检验,显著性概率均为P<0.01,3者之间的学历组成有显著差异,下面结合3类人群对比分析其学历结构。

如图4所示,社区健身苑点志愿者中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志愿者占51.4%,其次是初中学历29.6%,两者之和占社区公益健身苑点志愿者人数的81.0%。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中,学历为大学或大专的志愿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49.3%,占大学或大专学历志愿者总数的41.8%。其中学生志愿者为大学或大专学历志愿者总数的46.9%,客观上提高了学历层次。中学学历的中老年人与大学或大专学历的中青年人参与率都很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学学历的志愿者中中老年体育爱好者最多;大学或大专学历的志愿者除45.8%的在校学生外,以体育爱好者、社会工作者和体育管理人员为主,分别占14.4%、14.1%及13.6%;研究生学历主要为体育管理人员、在职体育教师和体育爱好者。整体上,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志愿者人数都比较少,以中等学历为主;本科学历以下的社区体育志愿者中,学历越高,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越多;高学历的社区体育志愿者为体育管理人员、在职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社会工作者,低学历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体育爱好者。可见,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应转化思路,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研究生以下、小学以上学历群体的参与率,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是发展的重点对象。

2.1.4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收入情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不能从它本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说明[7]。一定程度上,月收入代表了志愿者的经济水平,那么它是否影响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为呢?经统计,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1 001~2 000元、2 001~3 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5.1%、31.6%、30.6%;而月收入为3 001~4 000元、4 001~5 000元、5 001元以上的分别为8.3%、2.9%、1.5%。月收入1 000元以下的志愿者中,92.74%的人为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总的来说,大部分社区体育志愿者月收入中等偏下。月收入3 000元以下人群,随收入的增加,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增加;月收入高于3 000元后随收入的增加,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明显减少。经济基础在一定经济区间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参与率,但月收入低于1 000元的人群,基本上不会从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又佐证了志愿服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工作和专业为契机参与志愿服务,广受认可,存在于月收入1 000元以上的各个收入阶段,尤其月收入5 001元以上参与志愿服务的只有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体育爱好者月收入多集中在1 000~5 000元,且随收入增加,人数递减;一部分月收入在1 001~4 000元的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月收入1 000元以下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是学生。高收入者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不强,倾向于选择盈利性场所健身,因此,社区体育志愿者中鲜有高收入者。可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根源上带有强烈的互助性质,中低等收入者是社区体育志愿培训的主要目标。

2.2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服务资格

资格指参加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是服务质量的保障。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服务资格对于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注册、培训及技术等级的比例

虽然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注册、培训和技术等级受当地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但本文仅从整体上对比分析,不作地区差异性比较。总体上说,未注册社区体育志愿者的人数多于注册者,其占比为60.5%和39.5%。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差距最小,未注册与注册占比分别为53.3%和46.7%;社区健身苑点志愿者的未注册与注册比例分别为64.1%和35.9%,学生志愿者的未注册与注册比例分别为66.0%和34.0%。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过志愿者培训与未参加志愿者培训人数的比例为55.2%和44.8%;社区健身苑点志愿者参加过志愿者培训与未参加志愿者培训人数的比例为44.9%和55.1%;学生志愿者参加过志愿者培训与未参加志愿者培训人数的比例为48.1%和51.9%;3类人群参加过志愿者培训与未参加志愿者培训人数总的比例为49.8%和50.2%,未参加志愿者培训的占比高于受过培训的占比,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或其他体育等级证书的人数仅占整体人数的33.0%(不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调研数据)。可见,目前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仍有多半不具备相关技术等级证书,多数具有志愿服务事实的社区体育志愿者未在志愿者协会注册。健身苑点的志愿者缺乏技术培训和规范化管理,仍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其自身权益和健身情况难以保障,反映出我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薄弱和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管理的漏洞。社会工作者服务资格最完备,具备体育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社会资源,威信最高,因此,发展社会工作者能有效整合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保证服务质量[8],还可以促进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化。

2.2.2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技术等级的对比

经统计,社区体育志愿者技术等级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所以,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志愿者注册和是否参加过志愿者培训3项内容,分别进行3类样本的卡方检验,仅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P<0.01,应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3类样本具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志愿者是否注册与培训,3类人群没有显著差异。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中的社区体育志愿者都已取得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而学生志愿者基本上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机会申请或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培训,所以两者与公益性健身苑点志愿者显著不同。公益性健身苑点的社区体育志愿者没有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2.2%,其次是三级、二级、一级,最少的是国家级,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2.4%,基本适合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的梯形结构。虽然全国范围未经培训不具备相关技术等级证书的志愿者人数逐年减少,但是,却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培训班中发现少量非自愿培训且从不参与志愿服务的“休眠志愿者”,其身份为事业单位职工、学校教师、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等。而多数具有志愿服务事实的社区体育志愿者更倾向于追求技术的完善和知识的更新,而非志愿者注册和技术等级证书;所以,社会体育志愿者队伍的法制化管理需要从参与志愿服务事实人群的需求出发,建立更合理的培训选拔、监督管理和激励奖罚制度,促使更多潜在资源有效利用。

2.3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服务动机

除“团结、友爱、互助、奉献”志愿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外,原始的诱因或者说个人的需求与志愿服务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行为心理学认为行为与心理的选择有关,从服务动机上寻求志愿者建设路径的突破,对于发展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2.3.1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动机分析

服务动机中的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9]是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初衷,决定着志愿服务的性质,对整个志愿服务行为都会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对志愿者14项服务动机的分析发现,社区体育志愿者大部分是带着锻炼身体、兴趣爱好、情感寄托的内在需求,混合着提高自我、责任义务、助人为乐和价值认可及传承的使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体育爱好者出于锻炼身体、兴趣爱好、情感寄托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得到社会的认可,继而逐渐形成帮助他人的责任感。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动机更多的是从自身需要锻炼身体和兴趣爱好、情感寄托出发结合着责任和义务。如图5所示,这2类社区体育志愿者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以提供长期的志愿服务为主,更易形成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体育专业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和情感寄托参与志愿服务的几率最低,带有对自我提升的需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融入社会的需求被动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提供非定点定岗的短期性志愿服务。体育管理人员受到责任和义务、丰富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能力提高、能得到社会认可、被尊重、自身价值实现等因素影响。体育管理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由外在需求为主导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短期有组织的志愿服务。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中长期定点定岗、短期非定点定岗与应急类志愿服务的比例分别为62.18%、29.32%、8.50%,社区体育志愿者大多提供长期的定点定岗类型的服务,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性质及类型受社区体育志愿者的个人需求及工作、身份等环境因素影响。

2.3.2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动机与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关系

经对服务动机的频数分析,由表3可见:选择动机6锻炼身体的选项最多,占总选项的21.4%,占应答比例数的61.3%;其次是动机5兴趣爱好;然后是丰富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提高能力,责任和义务,助人为乐,能得到社会认可、被尊重、自身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很明显选项最多的2项动机带有明显的利己性倾向,似与志愿服务精神“团结、友爱、互助 ”的宗旨相悖;但经深入分析发现,仅从动机的利己性上判别太过武断,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内容属于维系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性服务,长期的社区体育志愿服务带有极强的“互助”性质。志愿服务受社区体育的地域性特点及志愿者工作、身份等条件限制,决定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要长期开展下去,必须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郑朝静[10]认为志愿者的利己性动机时常受到指责,这一现象不利于志愿行为的常态化。唐坤[11]认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意识的利己性角度明显。本研究立足于实际操作的角度,以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事实作为衡量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唯一标准,并对利己性动机和志愿服务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体育管理人员、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员、社会工作者、在职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选择锻炼身体动机高于其他动机,尤其体育爱好者和社会工作者选择动机6的比例分别为75.5%和76.1%。逻辑回归中可直接预测观测量相对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可进一步对动机6与志愿服务的性质进行分析(见表4),发现选择动机6的志愿者参与长期日常性志愿服务的概率为70.0%,参加每周志愿服务概率为63%,每月概率为55%,每年为47%,偶尔参加为39.0%。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关系都是以奖赏和报酬为向导,以交换为基础的[12]。满足锻炼身体需求的志愿服务是长期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不竭动力,利己性动机的实现存在着利他的价值取向,并不妨碍利他性价值的实现,二者相互渗透,在行为结果上是双赢的,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及文明发展[10]。

志愿者服务动机变化的发展阶段——依从、认同与内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动机,联系紧密,层层递进[13]。利己动机能很快地吸引具有潜在志愿服务人群,对志愿服务产生依从作用,继而,更多的精神追求或利己性需求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认同和强化,内化为一种内在需求,并在长期的志愿服务行为中形成习惯。在“以人为本”理论范式的观照下,合理利己性动机的产生有其客观性,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规律,符合正常道德伦理,是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支点[10]。中老年的体育爱好者尤其是退休人员在锻炼身体的需求及精神寄托的精神追求下,利己性动机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较易形成自发的长期的社区体育志愿者。志愿者的身份不同,利己动机不同,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利己性动机上调动潜在人群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是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化发展的可行举措。

3结论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与全民健身松散的群众组织(特别是社区草根组织[14])联系紧密,主要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在健身苑点和全民健身活动中以开展日常健身指导、活动组织管理、场地器械维护和健身知识指导等服务工作。事实证明,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及身份影响着其服务动机、服务资格及服务性质,社区体育志愿者并不是单纯地以开展志愿服务为目的,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利己性动机是进行志愿者队伍管理的有效抓手。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现状是探讨社区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路径的现实基础。

1)社区体育志愿者中女性多,中等学历多,中低收入多。女性社区体育志愿者由兴趣参与志愿服务易形成体育志愿服务生活化,男性更易以工作为契机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社区志愿者的年龄结构与我国体育健身活动年龄现状“马鞍形”结构相适应,随年龄的增长参与志愿服务呈现出青少年时与专业、中青年时与工作、中老年时与兴趣相关联的趋势。

2)社区体育志愿者中存在低注册率、低技术等级证书及“休眠”志愿者现象,需要重视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内在需求,调动体育爱好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体育管理人员和学生志愿者动机的外在需求。

3)内在需求的服务动机促使志愿者倾向于自发长期的志愿服务,外在需求服务动机促使志愿者倾向于短期组织型志愿服务。锻炼身体和兴趣爱好等利己动机有其客观性,是长期从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不竭动力,是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形成志愿服务长效化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肖海婷,蒋新国,梁志平.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4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201510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3]邱亚君,梁名洋,许娇.中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2,32(8):25.

[4]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结果[EB/OL].[20151015].http://www.sport.gov.cn/n16/n1107/n1788/4428310.html.

[5]方千华,胡庆山,陈华.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57.

[6]李文川.都市老年人社会支持与锻炼绩效的相关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30.

[7]赵家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1):57.

[8]陈广勇,杜艳伟,喻雪莲.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研究:以“成都市社区+体育志愿者”模式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6):27.

[9]卓彩琴.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层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3):36.

[10]郑朝静.辨析志愿行为的利己性动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9.

[11]唐坤.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5):30.

[12]黄海燕.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一个居民视角的结构方程模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36.

[13]彭思雅.志愿者参与动机发展阶段新探及引导策略:从态度改变三阶段论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6):25.

[14]张宏伟,成盼攀.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涵义、生成与功能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12.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