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下的艺术: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

2016-04-08易善炳

艺术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京派画派海派

易善炳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社会转型下的艺术: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

易善炳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海上画派介于清末至民国初期社会转型期。它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审美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它也反映出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艺术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提倡新艺术发展所要经历的艰辛历程。

海上画派;社会转型;融合;商业

海上画派一开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后来学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某一时期某一画风相同或相似的画家集合起来,命名为画派。也有学人把绘画思想较为接近的画家群体归为一类,并称之为画派。海上画派与其他画派在创作使用的工具甚至作品描绘的主题都是一致的,看不出有什么创新。然而,较之先前的画派,海上画派最大的不同是团体画家群居上海一隅并以鬻画为生。

鬻画为生在先前画坛也有,但不是群体现象。最早能够以画换取生活的人被称为匠人,但构成不了画家卖画的概念。唐代已有书画买卖与市场,但鬻画主体大多是居于上层的书画名家。当然,他们也不是卖画度日,而是依靠官职俸禄。他们在乎的不是书画的价格,而是笔法。五代社会较为混乱,画家遁世。两宋时期,上层注重文治,书画大兴,然书画市场还是相当有限,书画交流也局限于上层闲情雅集。元代绘画则追求闲逸的格调,绘画市场较之两宋有所衰落。明清时期,主要集中于苏州一带的吴门画派中有文人画家,也有鬻画为生的画家。目前,除了海上画派以外,画家以团体形式卖画的资料还没有发现多少。

海上画派的画家①海上画派画家部分出生于上海,相当大部分则来自上海以外的地方。以卖画为生计。其中出身上流社会的画家并不多见②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中除了虚谷出任清廷将官、吴友如家经商之外,其他画家大多家境一般,有些甚至出身社会底层。,大多画家出身底层,生计问题是他们首要面临的。面对商业兴起的上海,对于画家而言,这是个极好展示个人绘画和出卖个人作品的机会。上海的绘画赞助人为这些画家提供了平台,并为画作买单。在这个不大的地方,先后建立起全国领先的书画团体③海上画派绘画团体较为有影响的有:盛宣怀在光绪年间兴办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王一亭先后发起创办的“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清远艺社”“观海谈艺社”,虞洽卿创办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所”。也有外商赞助海上画派画家,如日本商人资助张子祥、吴昌硕等。详见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35-336页。。这些书画团体为画家卖画提供平台,并作为中间人对其绘画进行推广和销售。画家因此受益,并能被激励进行书画创作。在这个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有些画家也开始自立门户,进行绘画交易或委托画店进行转售个人作品。[1]157-169这样画家就可以基本解决个人的生计问题。但绘画的商业化也给这些画家提出了新要求,即满足新的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是一个社会阶层较为复杂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传统文化和新文化,还有西洋文化,多种文化的交汇形成了中国新兴的市民文化。这种文化更贴近市民生活,也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商业促使这种文化暂居上海文化的主流,并在后

来的海派文化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性表现在各种文化团体林立①在这期间文学派别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这些文学派系主要以描写市民生活题材的小说为主,涉及内容有市民生活、半殖民统治下的上海人民生活百态以及“都市男女”新城市生活等;美术团体见上页注释③;音乐如海派京剧;等等。;隐性表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新知识分子大量到来,新思想的融入,正在彻头彻尾地颠覆旧上海的精神面貌。海上画派借助新文化思潮,也在不断改变着市民的视觉审美。

在这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海上画派画家也在试图改变个体的创作趋向,在传统题材基础上,更多以主观意志对社会进行评判,加之较有社会影响的文人②康有为提出反四王山水,认为四王山水是中国画的流弊,必须进行革新,才能促进新艺术的发展,他比较欣赏拉斐尔的艺术。后蔡元培也相继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在强调艺术的功用。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风格的嬗变。宫廷风格显然不能适应新市民阶层的需要,一种新的审美文化在海上画派的倡导下出现,并得到相当一部分市民的肯定。海上画派画家主要以花鸟、市井生活为题,注重色彩表现及内涵,极大程度地展现新生活的特点。这也是海上画派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来的原因之一。另外,对于新文化的追求也是海上画派画家的精神诉求。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现代审美的特征,还具有批判性质,有些甚至直指当局,痛批当局的没落。但新兴市民感兴趣的不是这种批判精神,而是对他们的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贴近。

新兴市民阶层感兴趣的并非是这些作品本身,他们把绘画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或作为交往礼品之用,这促使绘画作品在商业化的上海得以流通。在海上画派盛期,其作品大量流于市场。从“豫园书画善会”等美术团体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其经营通常带有“市场经济”的性质,即按质按量定价售画售书。实际上,在上海以砚田为生的书画家,都有出售自己作品的润例(价目表)。[1]157

海上画派画家多生于清末,面对政治不稳定、民众陷于水火的现实,希望极力改变这种现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及文化观念是当时主要的途径。19世纪末,上海为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环境,一时成为画家和激进文人活动的中心。在绘画上的突出表现即新式美术学校或传习所的建立,其中最早建立的当属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画馆,后又兴起私立美术学校,如中西美术学校和上海图画美术院等。海上画派的早期画家没有参加这些美术学校,而第二代画家③海上画派是20世纪江浙一带最大的一个绘画流派。第一代代表画家主要有赵之谦、三任(任熊、任薰、任颐)、吴昌硕、虚谷、蒲华等。第二代画家代表有朱屺瞻、邵洛羊、陆俨少、吴湖帆、钱瘦铁、颜文樑、张书旂、林风眠、邓午昌、江寒汀、刘海粟、朱宣咸、谢稚柳、吴蠡甫、林曦明、来楚生等。多出自于此,为海上画派进一步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上海相比当时整个社会环境,较为稳定,也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才能和抱负。海上画派正诞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它兼容并包,积极吸收现代文化,并结合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风格。程十发在一次访谈中讲道:“海派”不是一个流派,“海派”的“海”是五湖四海的“海”,不是上海的“海”。上海本地的画家地区性也很强,但画得好的少。后来各个地方的画家都来上海竞技,地区性就打破了,所以海派应该说是一个时代有某种共同特点的艺术流派。[2]

当时的上海可谓中国获取新知识的窗口,连接着中国和域外文化。海上画派画家表现出对于西方绘画技法学习的热情。比如,海上画派先驱任伯年学习西方的素描和色彩,以增强造型能力。后来,周湘、李叔同、张聿光等将西画引入上海,形成西画与国画并存的局面。域外绘画中的素描和色彩,对海上画派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关于海上画派艺术一直被学人论争。有的学人强调“海派无派”,海派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应该与上海地方联系起来,它只是产生在上海的一个文化艺术流派,并非上海文化的主流。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海派”是对“京派”的一种回应。1934年1月,鲁迅发表《“京派”与“海派”》一文,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3]。按照鲁迅言论,“海派”和“京派”是两种不同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海派”偏向商业,以换取谋

生;“京派”偏向政治,以换取功名。然从当下来看,这两种文化的对决是现代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一次论战,值得进一步探讨。

商人的知识储备远逊于那些长期从事经、史、子、集研究的学士,文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暂时间内很难有较大突破。商人又多趋利,也不可能接受这种模式的“文教”。而书画也是文人墨客必备才能,明清以来又比较盛行“文人画”,文人似乎与绘画紧密相联。商人们选择绘画作为个人雅好,不仅不需要太多知识储备,而且容易上手,或挂书画于室内,或与别人谈吐,都能彰显个人的文化风貌,或者说装点文化门面。海上画派能够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大部分因素得出于此。而它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一方面延续中国传统,另一方面融入新的素材而表现得更加广泛。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惠蓝.海派无派——程十发访谈[J].美术观察,2003(2):28.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85.

(责任编辑、校对:李晨辉)

Observation of Shanghai Painting School:Arts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Yi Shanbing

Shanghai painting school was popular in the period betwee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It shed light on the the social life in the period and affected social aesthetics profoundly at that time.At the same time,it reflected the vicissitudes of artistic form s in social transition and advocating artistic innovation.

Shanghai Painting School;Social Transition;Integration;Business

J120.9

A

1003-3653(2016)03-0035-03

10.13574/j.cnki.artsexp.2016.03.006

2016-03-15

易善炳(1987~),男,河南固始人,喀什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猜你喜欢

京派画派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浅论林徽因小说的淑女风范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