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治与王世贞书画交游考

2016-04-08朱燕楠

艺术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王世贞交游文徵明

朱燕楠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陆治与王世贞书画交游考

朱燕楠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明代中晚期以来,吴中画坛经四家之崛起,盛极一时,文徵明门下子侄一辈画家中,陆治算是绘画面目较为突出的一位。关于陆治的生平事迹、画艺品评多见于文坛领袖王世贞的文字记录。陆治年长王世贞三十岁,但丝毫不妨碍王世贞成为陆治的“知遇”。陆、王二人的交游,可以作为吴中书画鉴藏与交游的一个面向。从王世贞的记述史料中,能够构呈出二人书画交游较为真实的情况。

陆治;王世贞;书画交游

王世贞作为明代文坛领袖与著名史学家,其书画鉴藏活动也十分丰富。他不仅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撰写了诸多书画品评文字,而且与当时知名的书画家、书画鉴藏家有着十分广泛的交往。王世贞出生在世家望族,家族显赫且少年得志,二十二岁便高中进士,北上做官。他凭借家世与才学轻松跻身吴中书画圈,并与圈中画家保持着良好的艺术往来。其中年因父难而远离官场,书画鉴藏活动成为其逃避仕途、整顿内心的精神寄托。正是在此时期,王世贞与陆治等吴中画家往来密切。

与王世贞交往的画家中,陆治称得上是文徵明子侄一辈画家中面目较为突出的一位。陆治久困诸生不遇,品性高节,中年隐居山林,沉浸于书画辞文的恬适生活中。陆治与吴门画家往来密切,曾游于文徵明门下,与文彭、文嘉、王榖祥、钱榖等人有书画往来。以往的学术研究对陆治的关注与研究较少,且多从他的画风入手,特别是纪游山水一类,很少讨论其与王世贞的书画交游。目前关于陆治与王世贞的交游,仅有薛永年《陆治钱谷与后期吴派纪游图》一文简要提及,且内容多侧重于王世贞邀请陆治画纪游图一事,对书画交游的时间、内容等细节涉及略少。对于二人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的文献考察也成为研究王世贞艺术鉴藏的一个面向,可加深并丰富对明代书画鉴藏史的研究。

一、陆治其人其艺

陆治,字叔平,明弘治九年(1496年)出生在苏州包山梅梁里,明万历四年(1576年)卒。陆家累世业儒,陆治的高祖父陆显(字公著)于宣德年间担任长山县丞,陆治的父亲陆铭(字汝新)做过乐清县学教谕。陆治以诸生(秀才)的身份获得官府饩廩,然而举运不济,屡次落第。由于久困诸生身份,陆治数度请辞,然而前后任郡守的林懋举、温景葵、王道行等人均赏识陆治才学,向当时的提学御史请奏,且提学御史也早已耳闻陆治名声,以“贡士”的身份举荐之。但无意科考的陆治去意已决,就此隐居支硎山中。[1]357-377

陆治早年生活在包山,从目前画上印章来看,“包山子”印为纪念其祖居,且使用频率最高。又有“洞庭山樵”“有竹居”“阳城书屋”“西畹斋”等印,多为其居住地或者书房的雅号。陆治晚年隐居支硎山中,有一首写于隆庆辛未的《谢客诗》言“卜筑支硎二十春”[2]211,按此时间推算,其隐居支硎山的时间不会晚于五十五岁,即嘉靖三十年(1551年)。陆治在支硎山过着安贫乐道、怡然自得的生活,有诗文“卜筑傍临古道边,诸峰围合小窗前。千花暖送和香气,大地晴翻错锦田”[2]205可证。王世贞《陆叔平邀过山庄看菊》一诗写道:“夫君种菊自年年,买得支公胜地偏。甘谷移来鸣玉水,给园分作布金田”[3]273,亦能佐证陆治隐居的生活景致。陆

治本人也有邀请好友王穀祥过访家宅的诗句:“重阴日落虚窗影,远籁风疏散鸟声。笑拂当年题胜处,空山留得饮中名。”[2]219足见其闲适舒旷的心境。

陆治早年游于文、祝之门,画艺则奠基于沈周、文徵明。钱杜《松壶画忆》对陆治评价道:“陆包山山水有两种皴法,而以小斧劈为最,秀润苍浑皆备,不愧停云高足弟子。”[4]27从陆治早年作品如《彭泽高踪》(152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窗见易图》(152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元宴集图》(1547年,上海博物馆藏)中都能看到受文徵明画风的影响。陆治亦有学沈周上承倪瓒一路的作品,如《山水》(153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练川草堂图》(153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平远构图,一河两岸迂回曲折,山水树石又有沈周的特点。在《溪山道隐图》(1567年,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中,陆治有跋文:“余少时喜效仿云林画法,文太史谓余仅有所似,尝题曰:倪迂人物自高闲,淡墨苍烟点画间。百余年来遗迹少,真传一派属包山”可印证其所学渊源。陆治另有学王蒙的一面,《高士听泉图》①陆治《高士听泉图》,1549年,纸本墨笔,横37cm,纵130cm,私人收藏。著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二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中有题跋:“余少师黄鹤山樵,颇亦窥其蹊径,复以草草漫应,久不为之。盖山樵笔意古雅,多萧闲林壑之趣,非澄怀弄笔,罕臻其妙。嘉靖戊申之秋,山居累月,悠然有山樵之思。遂作此幅,虽笔墨苍老,差胜于前,而山樵之意,失已多矣。”然而陆治晚年失去王蒙笔意。中年以后,陆治的绘画面目突出,细劲厚重,如五十七岁作《天池石壁图》(155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六十八岁作《雪后访梅图》(15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作品作于陆治隐居支硎山之后,与支硎地区山石坚硬的地貌有关联,也可见陆治师造化的一面。

陆治秉承了吴门画派山水、花鸟并重的特点,能工能写,面貌独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彭泽高踪》一画,作于陆治二十八岁,款识:“余癸未年任陈湖作也……回首已五十年矣”。陈湖位于苏州西南,正是画家陈淳的居住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叔平游道复之门”[5]。陈淳亦有《南园书感》记云:“是日,宗瓠、陆包山见访,谈及数年前事,感而有诗:城南风雨忽悽其,野竹蔬花目及时。何以当年无系累,焚香煮茗画乌丝。”[6]陈淳与陆治均是吴门画家中善花卉之人,两人相识甚早。陈淳十二岁时,曾在文徵明门下学习,“遣从之游,涵揉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为入室弟子”[7]。陆、陈二人同为文氏弟子,且陈淳年长陆治十三岁,亦师亦友,书画交流也属常事。

陆治独特的画风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王世贞曾评价其“山水喜仿宋人,而时时出己意,风骨俊削,霞思涌叠,而不免露蹊径”[8]496。董其昌在《唐宋元画册》画跋中谈道:“吴中自陆叔平后,画道衰落,亦为好事家所收赝本。”[9]说辞略带贬义,批评其画法无古意古法,以至于门下无后学之人。陆治的山水一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引起关注,出现了诸如蓝瑛等一批模仿者。

二、陆治与王世贞的书画交游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出生在太仓王氏家族。王世贞二十二岁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其间共有三次里居的契机。第一次: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十七岁),因倭寇之警,挈家避地吴中。第二次: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十三岁),因父难,与弟王世懋扶榇南下,里居吴中数年之久。这段时间也是王世贞书画交游最为丰富的时间。第三次:隆庆四年(1570,四十四岁)为母丁忧,服丧三年。陆治与王世贞的书画交游多发生在王世贞第二、三次里居吴中的时间里。[10]

(一)交游时间考

王世贞与陆治有明确纪年的交往约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这一年王世贞四十岁,陆治七十岁。此时陆治已经隐居支硎山数年。王世贞有《支硎访叔平》一诗:

握手无论相见迟,江东耆俊总看谁。

君深绿绮弦中语,我爱蓝田画里诗。

旋收磵溜供茶鼎,更遣春山佐酒巵。

临别为言堪忆处,嫩篁新月坐天池。[11]496

诗中谈及王世贞拜访陆治的情景,两人相见恨晚,把酒言欢,赏景品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陆治隐居支硎的欣羨。王世贞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因父难乞休辞官,终结了第一次仕官的经历。这对于少年得志的王世贞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惨痛的打击。功名未果的王世贞,转而踏上文坛,追求成就。从嘉靖三十八年至隆庆二年(1568年)出仕做官,他里居吴中达八年之久,也逐渐融入到里居的生活中。在此期间,王世贞与吴中友人往来密切,包括张献翼、张凤翼兄弟,周天球,俞允文,黄姬水等人。正是这一年,王世贞开始

经营隆福寺西的别业,建阁贮藏经,名小衹林,又称小衹园。其中著名的“弇山园”为小衹林增置而成,有“游览之胜利,甲于东吴”[12]之誉。以王世贞当日处境,出访隐居山林的画家陆治,也不为奇。或许正是陆治的隐者身份引发了王世贞“握手无论相见迟”的感慨。

王世贞与陆治的熟稔,应当早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会面。早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王世贞短暂归乡省亲,于吴中避倭寇期间,曾与文徵明有书画交游。陆治青年时期曾经游走在文徵明门下,且又以画名,王世贞对陆治有所耳闻也属合情合理。是年七月,王世贞返京,有众多吴中书画名流如文徵明、黄姬水、彭年、俞允文等为之赠画或赠诗送行。此时的陆治已经隐遁支硎山,加之身份低微,他并没有机会参与到此次送行。而后,王世贞北上做官近十年间,更是陆治与文氏一派交往甚密的时间。这些都为日后王世贞对陆治的“知遇”埋下伏笔。

与当时的吴中画坛领袖文徵明的接触,自然会拓宽陆治的艺术视野,并且在艺术经营上增加机会。王世贞回乡省亲的当年,陆治创作了《天池晚眺图》。此图画风细劲,已经出现陆治的个人风貌。陆治题跋道:

文太史天池诗不啻数十首,此卷为九畴先生画,盖九畴山庄在焉,故川意珍重,特请余补图。余居支硎之右,朝夕往憩其中,稍得烟岚出没之态。技之拙劣,奚敢缀太史公后哉!嘉靖癸丑四月廿又三日,包山陆治。①陆治《天池晚眺图》,纸本设色,纵29.3cm,横110.2cm,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跋中提及文徵明曾作过数十首天池诗,九畴先生持文索画。这位九畴先生为毛锡畴,字石壁,其父毛珵曾任南京右副都御史,兄长锡朋、锡嘏。其中锡朋与文徵明有姻亲往来。[13]134,743毛锡畴喜好书画收藏,与当时吴中书画圈往来密切,交往的书画家包括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等人。陆治为九畴先生作画,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与文氏书画圈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亦能体现步入中年的陆治迫于生计,多与书画收藏家互动。

早在嘉靖六年(1527年),陆治就参与了吴门的书画活动。以王宠主导的《寿袁方斋吴中名胜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征集一时名士的诗、书、画为袁方斋祝寿,包括文徵明、文彭、文嘉、文伯仁、陆治、陈淳、许初、汤珍、彭年、王穀祥、蔡羽等。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除夕,文嘉同王穀祥、陆治过仇英家,仇英以所画钟馗赠予王穀祥,陆治为其补景。后又持示文徵明,为录宋周密诗于其上。[13]544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沈大漠谒选北上,文徵明又偕吴中名士为其送行,有《送沈禹文画册》共十六幅。“册前有‘壮游鸣盛’四字,为许初元复玉筋篆。画凡十有六帧,皆绢素。文待诏徵仲五,仇英实父二,陆治叔平一,陆师道子传一,谢时臣思忠二,文嘉休承一,钱谷叔宝二,陈栝子正二。”[14]449又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上元夜于文徵明家中宴集赋诗,元洲学士陆师道请陆治作画,并录诗其上,参与者包括许初、王穀祥、王守、彭年等。[13]571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中名贤作《诸名贤寿文徵明八十诗画册》共九册,陆治为画二册,参与者还有谢时臣、钱穀、朱朗、陈栝等人。[13]581

以上所列陆治与文氏一派的交往,说明陆治一直作为后辈参与文徵明的书画交游,包括赠诗送画等艺术活动。这些交游增加了陆治的影响力,也为与王世贞的相识埋下伏笔。陆治与王世贞的书画交游,均在陆治七十岁以后,此时陆治已经是一个老者,而王世贞也已步入中年。

王世贞于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邀请陆治一同游赏洞庭美景,并有游记《泛太湖游洞庭两山》。陪同王世贞一同游赏的除陆治外,还有王世懋、周天球、曹子念等人。游记提及:“叔平为具食摘新橘,剖之尚绿而甘鲜,已穿寺后里许,得毛公坛,毛公者,不知何季人,其所炼丹处也。”[1]239足可见其游玩的尽兴。两年后王世贞再次提及此次纪游:

余尝泛太湖,陟西洞庭,先生携一幞以随,其家不知也。归而悉貌其胜,以贻余曰:非子诗不足以当余画。又尝用丈二赤宋时纸画《桃源图》见贻,余至今愧其意焉。先生久次诸生,且病,御史贤之,而俾以贡名若当辟者,先生遂却衿裾御也。[14]176

这一年王陆二人往来频繁,还曾一同观赏王氏所藏《月赋》。万历二年(1574年),王世贞原本计划请钱穀为其摹《华山图》,但未能实现。陆治因赴约来见,便主动请缨,在王世贞处逗留数日,为其摹画《华山图》册四十开。而后,陆治八十寿辰,王世贞有诗文《寄赠陆丈叔平时年八十城居》以赠:

支硎旧居花似锦,日日青山对高枕。

栏中养鸭自呼名,笼里焙茶仍第品。

纵令丹青妙入神,懒与探微作后身。

但倾凿落天地老,偶染侧理云霞新。

丈人畏俗不畏客,丈人逃名名转迫。

骠骑门前聘难致,鸡林市中购即得。

近闻颇倦襄阳耕,共惊庞公初入城。

间从弘正语旧事,雅嗣文沈称先生。

众中论交余最后,每得余言夸不朽。

肯向芙蓉池上游,巾箱杂物皆翁有。[3]284

诗文记述了王世贞对过访陆治支硎山居时的种种情形,流露出与陆治的交往给自己带来的闲暇与欢愉的怀念。数年后王世贞为陆治扫墓,因伤感老友而感怀道:“谁怜一抔土,却掩五车书。玄素名空在,丹青代不如。”[11]146

(二)交游内容考

作为书画鉴藏家的王世贞对艺术收藏有着极为敏锐的判断力,与陆治书画往来甚密的几年中,他投射在艺术品上的精力也十分旺盛,与吴中画家钱穀、尤求等人关系也十分密切。万历元年(1573年)王世贞借《华山图》册来观赏,在卷后跋文里谈及此册:“安道殁,归之里人武氏,失其四,后于长干酒肆见之,倾橐金购归……今年夏,复从武侯所借,观安道画册及诗记,磅礴累日”[8]270。又言:“余既为武侯跋王安道《华山图》,意欲乞钱叔宝手摹而未果。”[8]279可见对于临摹《华山图》册一事,钱穀是最佳人选。机缘使然,陆治最终成为此画的临摹者,并后记:

余读沧溟李先生游华山记,三复而始,若神游削成,然未得其象也。复于凤洲王先生所得见前哲王安道所图四十帧,不觉惘然自失曰:此以山川为宗,故能摩弄造化而游刃涂辙之外者,则又身在华岳,真见沧溟景中之文矣。乃将摹而合之。然余之拟议安道,犹安道之于华山。运斤处不免有意,又安得相忘于意象与王先生观之骊黄之外哉![15]

这幅作品从借归到寻人摹画,与王世贞的好友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登华山有关。王世贞谈道:“吴友人李宪使攀龙复能登其巅,所至书吾姓名于石,而吾又托友人王参政道行刻石莲花峰。……太华既两有吾名姓,而吾胸又具一太华矣。”[8]270陆治论及他的摹写是“以山川为宗,故能摩弄造化而游刃涂辙之外者,则又身在华岳,真见沧溟景中之文矣。乃将摹而合之”,将李攀龙的文与王履的图“摹而合之”,可以使观者神游往之。由此说明陆治十分清楚王世贞临摹此画的初衷。然而王世贞对此画最后所呈现之状,似乎不甚满意:“画成彼此以意甲乙耳,不必规矩于骊黄迹也”[8]279,略表遗憾之意。陆治也回应道:“然余之拟议安道,犹安道之于华山。运斤处不免有意,又安得相忘于意象与王先生观之骊黄之外哉!”可见对于王世贞的顾虑,陆治亦非常明了。

由于《华山图》的临写并非真实的山水纪游,画成之时,王世贞难免将摹本与原作对比,对陆治的摹本有微词也实属鉴赏家的严苛。相较于摹画的不顺,早些时间的洞庭纪游就轻松愉悦许多。本次出游,王世贞与陆治一道,目之所见、景之所至全在《游洞庭诗画册》一画中。王世贞言:

余以壬申之秋九月游洞庭,而陆丈叔平时亦从诸少年往,盖七十七矣,而簮履在云气间若飞。归日始草一记及古体若干首,以贻陆丈,存故事耳。居明年之五月,而陆丈来访,则出古纸十六幅,各为一景,若探余诗之景不重犯者而貌之。其秋骨秀削,浮天渺弥,的然为太湖两洞庭传神无爽也。[8]280

陆治为王世贞画纪游图,一直延续到去世。陆治曾计划为王世贞再画《游太和图》,终未能践约。王世贞回忆此事:“余以癸酉游太湖,游之明年而陆丈为余图。图成之二年而余果避言还里。过陆丈时已病矣,犹津津谈明年当为公貌太和以媲太湖作天下大观,亡何竟捐馆。”[14]450

王世贞作为眼光独到的书画收藏家,收藏陆治画作数幅。《吴中诸名士画》收录周臣、唐寅、陈淳、文徵明、仇英、陆治画作,其中陆治画游天池一帧,王世贞评其“巉岩陡制秋怀一帧,萧瑟而不寒俭皆可赏也”[8]276。陆治晚年的绘画面貌十分突出,王世贞在《弇山园记》一文中说:“适有遗蔡君谟《万安桥记》者中‘月波’二字甚伟。因摹以颜桥楔之楣度桥一峰骨立当之,宛然陆叔平所貌也。”[11]773另有王氏所藏《画扇卷》,共计扇面二十一幅,收陆治六面,其中内竹一面,其余均为山水。王氏评“叔平格力本自超绝”[8]278。上文提到文徵明、陆治等人送沈大漠北上,有《送沈禹文画册》十六开,此册页后辗转入王世贞之手。王氏对收藏此画的缘由有详细记载:“此册中人仅一二存,欲归之沈氏则已无守者,因识而藏之,异日别录一通,焚禹文墓所,以薄酹侑可也。”[14]450陆治善花鸟,有《陆包山写生卷》为王氏所收藏,并记:“叔平此卷卉草果瓜之属四十二种,种有天趣……印文甚古雅,而署字不类,岂所蛇足耶?”[11]773

陆、王二人交往最为精彩的记录,当属共同鉴赏《希哲草书月赋》。万历癸酉秋日,王世贞与陆治一同

观赏祝允明的草书《月赋》,此卷曾为毛光禄所藏,陆治直言不讳认定此本为赝本。王世贞笑对陆治言:“子知光禄之有此赋,不知此赋之不为光禄也耶。……人阅物,物亦能阅人,聊以寓吾一时目而已。”[14]449可见王世贞鉴赏之精。

王世贞为吴中名流,又身居高位,求文之人络绎不绝。王氏曾言:“千八百骊珠入我在橐中,月来卖文钱为之一洗。”①赵孟頫《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贞于卷后题跋。尽管“千八百”只是一个虚数,也足可见王世贞日常润笔收入的丰厚。随着名气的增长,文债不断,特别是求作传记或墓志铭者更甚,王世贞对此类应酬之事非常反感,常以各种理由推脱。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投其所好。徽人汪道贯(汪道崑之弟)就曾以一幅《观弥勒上生经》作为润笔相赠,求王世贞为其夫人作墓志铭。王世贞也曾为陆治作传,并记录此事:

叔平负节癖,晩益甚。有一贵官子因所知某以画,请叔平为作数幅答之,乃贽币直数十金以谢。叔平曰:吾为所知某,非为公也,立却之。余遘先戚庐居,则致吊。更数月见遗《桃源图》大襞纸曰:区区三岁之力,以博一笑耳,非敢有请也。后更托余所知来,意欲求为传。余素高其人,许之。叔平乃大喜,贽币拜请。余文成,会襄先事。叔平踤行至墓所,余报谢邀留竟日夕。其所居萧然也,呼羊酒剧饮。[8]496

陆治晚年甚贫,无法支付王世贞高额的润笔,便赠送其所画《桃源图》充当一二。陆治隐居多年,其书画润格从文中得见的“数十金”作数幅来看,也并不算高。王氏不以日常文价索取,也受二人日常交往之影响。

小结

在吴门诸多的后辈画家中,陆治的艺术面貌突出,山水、花鸟兼长。他以隐士自处,其个人生平以及画艺,多由王世贞代为书写与审定。其中,王世贞与陆治的书画交游,以王世贞主导的书画作品制作为主。依仗王世贞在吴中文坛的地位,陆治个人声望得以提高。而王世贞能够关注到吴门后辈画家的艺术成就,并对画家们的画作进行深入总结与评论,这些都是其作为私人书画鉴藏家对后世的贡献。

[1]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八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陆治.陆包山遗稿[M]//历代书家诗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70.

[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钱杜.松壶画忆[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27.

[5]朱彝尊.静志居诗画(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22.

[6]陈淳.南园书感[M]//历代画家诗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73:249.

[7]张寰.白阳先生墓志铭[M]//历代画家诗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73:249.

[8]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董其昌与《唐宋元画册》卷后长跋[M]//安岐.墨缘汇观.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252.

[10]郑利华.王世贞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27-243.

[11]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3.

[13]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

[14]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七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陆治.《临王安道华山图册》后跋[M]//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501.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Probe into Lu Zhi and Wang Shizhen's Interaction in Terms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Zhu Yannan

The four renown painters,namely Shen Zhou,Wen Zhengm ing,Tang Yin,Qiu Ying,originating in Wuzhong area flourished eversince late Ming dynasty.As descendant of Wen Zhengming,one of the four great painters,Lu Zhiexcelled in paintings,whose biography and critical analytical pieces had mostly been recorded by Wang Shizhen,who was almost30 years his junior and appreciative of his talents.The interaction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and friendship established on it in Wuzhong area.Records by Wang Shizhen roughed out details of their interaction in term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Lu Zhi,Wang Shizhen,Interaction in Term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J120.9

A

1003-3653(2016)03-0021-05

10.13574/j.cnki.artsexp.2016.03.004

2016-02-26

朱燕楠(1989~),女,安徽蚌埠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书画鉴藏。

猜你喜欢

王世贞交游文徵明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交游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文徵明诗咏石湖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