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的运用技巧

2016-04-07王学华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项羽文章

王学华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以便给备考作文的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1.凝缩素材,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选取主干,去粗存精,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应“忍痛割爱”,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015年高考湖南佳作《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却只攫取了人物“自我修行,成就美德”的一面,从而论证“人,只有自我修行,提升道德,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由笔尖到人心,一脉相承,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如诗仙者,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后主者,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如马尔克斯,孤独哲思。

——2015年高考浙江佳作《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就是将两个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映衬,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种种,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2015年高考广东佳作《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创新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剪辑组合。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一个小标题,或不设小标题,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具体组合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取相似素材组合,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异中求同,异中求新,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呈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 鹿

阴风怒号,旌旗猎猎。身后,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早已凿沉了;铁锅,早已砸烂了;粮草,早已告急了;退路,早已没有了。他知道,此时此刻,只要有一丝的顾虑,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斩将夺旗,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终于,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战马哀鸣。流血漂橹,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环视战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

乌 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疲惫的身躯,迟钝的乌骓,乌江畔,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他神情凝重。

“霸王,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以霸王的声望,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我率八千江东子弟,推翻暴秦,是何等的豪气!如今,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一个伟岸的身躯,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乌骓长嘶。岸边,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 阳

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第一组镜头是“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上下文无须过渡,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拓宽深度。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其他例为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的物欲,逼迫自己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2015年高考山东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画龙点睛。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我们会发现,名言精炼,歌词新鲜,俗语流行,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有对风花雪月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2015年高考上海佳作《刚柔相济》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辛稼轩的诗句,引用了龙应台的名句,也引用了梁晓声的名言,一齐来论证“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这些名言的引用让文章语言熠熠生辉,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猜你喜欢

项羽文章
项羽虞姬
四面楚歌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项羽并非自刎而死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