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创新试题例析

2016-04-07鄢文龙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本题参考答案汉字

鄢文龙

用心进入2015年全国高考14套语文试题文本,遨游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富于创意的时代,这尤其是彰显命题者创造性的时代!

一、经济而丰富——“一箭多雕”

2015年的高考试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试题一改过去的烦琐,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别注重经济原则,尝试用最少的材料,蕴含最大的信息,在有效信息中,考查丰富的考点,最大限度减轻考生的阅读负担,挖掘考生的潜能,传递正能量。

例1.(山东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浙江云和梯田,虽然不及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胜梯田那般规模(洪大/宏大),气势雄伟,但却玲珑纤巧,别有特色。[ZZ4]群山逶迤,阳光扑面而来,俯瞰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的露天体育馆。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沿/攀)着湿淋淋、(银闪闪/亮堂堂)、绿油油或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爬出来。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犹如。每块田池的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入下一层里。,一畦畦平展展,好似神灵于半夜在山上放置的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个山谷成了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园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层层叠叠地铺展开去。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玲珑 群山逶迤

B.俯瞰 金灿灿

C.边缘 层层叠叠

D.椭园 博览会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宏大 沿 亮堂堂

B.宏大 攀 银闪闪

C.洪大 沿 银闪闪

D.洪大 攀 亮堂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节奏均匀的弹拨乐 在梯田里蓄满水

B.弹拨乐的均匀节奏 蓄满水的梯田

C.弹拨乐的均匀节奏 在梯田里蓄满水

D.节奏均匀的弹拨乐 蓄满水的梯田

【解析】在一段短短的文字中,设置字形、近义词辨析和语言表达连贯三个考点,尤其是将语意表达连贯题放在一个具体的语段中考查,更能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知识的融合性更强。第(1)题,“园”应该为“圆”。第(2)题,宏大:比喻事物的规模宏伟,巨大。洪大:指大而有力;响亮。同时,“规模”与“宏大”经常搭配在一起,属于常见短语,第一处应选“宏大”。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沿:顺着。根据语境,第二处运用了拟人手法,应选“攀”。银闪闪:形容银光四射或闪烁。亮堂堂:形容很亮。根据语境,梯田在阳光照射下,有光闪烁,而“亮堂堂”一般用于与黑暗相对的语境中。第三处应选“银闪闪”。第(3)题,A、D两项的第一句主语是弹拨乐,B、C两项的第一句主语是节奏,根据上文内容可知,这里是把往梯田灌水的流水声比作乐曲,而不能比作节奏,排除B、C两项。第二句,根据下文可知这里是把一畦畦蓄满水的梯田比作无数面镜子,因此选D。应对语言衔接连贯的试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陈述对象要一致;二是行文内容要一致;三是语句结构要一致;四是语句意境要一致;五是分类组合要一致;六是语句手法要一致;七是事理逻辑要一致;八是音节和谐要一致;九是关联词语要一致;十是提承照应要一致。

【参考答案】(1)D (2)B (3)D

例2.(北京卷第3~5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6000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000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人的相关文章)

(1)下列为材料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2)根据材料,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3)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M(18]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CM)]

“∣(竖)”。

B.横亘:“亘”读音是“gèn”。

C.存贮:“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解析】本题在材料的选择上,既经济又实用,既考查了概括文本主旨的能力,又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同时还突出了对识记汉字字音、字形能力的考查。将笔顺纳入考试范围,强调了笔顺的重要性。第(1)题,通读材料可知,全文围绕“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进行论述,可排除强调“照排机”的C项和强调“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D项。而A项说的是“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B项说的是“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结合材料第三段“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新突破”和第五段“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的表述,很明显材料强调的是B项。第(2)题,材料中的原句是“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证明激光逐线扫描技术已经成形,不属于技术难关,故选D。第(3)题,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辟:开辟。僻:偏,距离中心地区远的;不常见的;性情古怪的。由此可见,“另辟蹊径”中的“辟”不可以写成“僻”。

【参考答案】(1)B (2)D (3)D

二、文学而文化——外涵周延

全国新课标卷Ⅰ在文言文阅读中首次以考查词语理解的形式,考查了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外延由语言而文学而文化,逐步周延,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例3.(全国新课标卷Ⅰ)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都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了对文化常识的理解。通过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表述错误,太子是指已确定继承皇位的帝王的儿子。

【参考答案】D

三、历时与共时——对比凸显

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命题者不约而同地通过历时对比与共时对比及课内与课外迁移,有效考查了考生的正向迁移能力。

例4.(全国新课标卷Ⅰ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下面这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解析】本题将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作共时比较,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进行对比,从分析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考查求异思维;既考查了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又考查了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解答时,首先要熟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了解诗中诗人描写景物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展现的是诗人看到的西域八月的壮丽美景,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而此诗中,作者通过想象,描写出一种荒凉的边塞景色,是侧面闻说。

【参考答案】示例一:在本诗中,诗人应该是在前往边塞的途中,所写并非亲眼所见,诗人出于想象,并将想象之景诉诸笔端。

示例二: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例5.[湖南卷第10题(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解析】本题将选修教材内容与课外诗作进行对比,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时,突出了不同人生对人事感悟的差异。“城郭”一词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转折的作用,它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帝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通过象征永恒的江、月来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

【参考答案】第一首是吊古伤今之作,“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从而抒发诗人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情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代代相续与江、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例6.(福建卷第8题)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简述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解析】本题以人之地位与身份的不同,在对比中考查其“忧”之相异。这是对筛选并概括作品内容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事实上,人在社会中往往因角色不同、身份相异,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

【参考答案】“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例7.(北京卷第15题)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下面两种解读中,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孔子与曾皙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

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

孔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曾皙曰:“唯求则非邦也与?”

孔子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曾皙曰:“唯赤则非邦也与?”

孔子曰:“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解读本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内容,然后分析两种解读的不同。第一种解读就是答疑解惑,解惑的内容很长,强调孔子的诲人不倦;第二种解读,三问三答,与前文一脉相承,曾皙再三追问,孔子一一解答,表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参考答案】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

示例一:喜欢第一种。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话之后,连用了五个反问句来加强语气,使其观点更强烈、更鲜明,引人深思。

示例二:喜欢第二种。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使得文章脉络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例8.(北京卷第18~19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醉翁操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曾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灵活考查名篇名句,并通过对比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种将教材课文与课外内容对比的考查方式,有利于实现正向迁移。苏轼的《醉翁操》上片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参考答案】(1)①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2)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境,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抒发了作者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四、名篇与名句——语境入位

如果说,名篇名句的默写仅仅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未免呆板。2015年,命题者更多地借助语境考查名篇名句,通过附加限制条件,在理解中再现,在再现中回忆,这是一种理解之后的运用。

例9.(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0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参考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五、求同与发散——求同存异

历年的考试,大都偏向于对求同思维的考查。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导向,造成不少学生的智力发展障碍,凡事不敢大胆思考,不敢大胆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教育的失败。我们不能否定适度的求同思维,但更应大胆鼓励求异思维。只有敢于求异,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有所创意,才能真正有所创造。

例10.(福建卷第19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解析】此类试题在思维的求异与发散上,给了考生极大的发挥空间。本题要求“阐述”对“现象”的“看法”,因此答案中必须包括“现象是什么”“看法——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点评”等。

【参考答案】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六、探究与思考——着力探因

对问题的探究,以往的命题者一直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很少考虑原因。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个最为可喜的地方就是出现了较多的探究原因类试题,给了考生思考问题起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考生的问题意识。

例11.[江苏卷第1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解析】“开颜”指露出微笑、显出高兴的神情。题目已表明这首诗是诗人为贺窦员外新居落成而作,再结合诗句中的“门外一渠水”“墙头数点山”,可见新居环境优美,“风景闲”其实是写诗人内心的悠闲,“种碧松”“栽红药”又可见主人的品位高雅,“堆案无余地”显示宾主志同道合。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七、感性与理性——突出辩证

辩证思考,一直是高考试题尤其是作文中倡导的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在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就有很多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试题。

例12.(天津卷第5题)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本题以简练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创新性较强。A项是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原意是说路程遥远而漫长,我将无所畏惧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屈原积极进取的心态。B项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C项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D项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思是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根据材料“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可知,最后是得到了答案。四个选项中,B、C、D三项的结果都是得到了,而A项只是在强调过程,所以最不相符的是A项。

【参考答案】A

例13.(四川卷第20题)《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本题以国学素材设题,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的意思,继而围绕这两句话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正确想法和做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示例二: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八、文字与读图——读图时代

这是一个时间就是效率的时代,这更是一个读图时代!图形,意味着形象;读图,意味着高效理解。有时,因为有了图形,文字显得黯淡无力;有时,因为有了图形,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例14.(天津卷第21题)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解析】本题抓住时事,以图入题,让学生在读图中领悟,在领悟中诉诸文字。首先确定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幅图像,然后根据构图要素描述图像,可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方面阐述,注意理由要充分,语言要通顺、简明,字数要在题目规定范围内。无独有偶,2015年广东卷以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与本题前两个劝阻手势图相同)设题,也是让考生写一段话分析手势图的劝阻效果。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幅最好。第一幅画面人物用手掌遮挡住鼻子,并且面带微笑,示意你吸烟“我介意”。画中人物态度温和,意思明确,易于让对方接受,更容易达到劝阻对方吸烟的目的。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幅最好。第二幅画面人物手掌竖直向前伸出,示意吸烟“不可以”,并且表情温和之中不乏坚毅。画面人物态度温和易于让对方接受,却又坚毅有力不给对方商量的余地,使对方自觉地对吸烟说“不”。

示例三:我认为第三幅最好。第三幅画面人物表情严肃,目光冷峻,“请停止”的手势让人能感受到她那不容置疑、必须立即遵从的情态。在公共场合吸烟已属违法,所以对吸烟的劝阻必须要有法律的冷峻。

例15.(浙江卷第7题)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40个字)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生要抓住题中的两个比较对象(全国、浙江)和四个比较方面(图书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综合阅读率),对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1)示例:2013-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综合阅读率的比较

(2)示例: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浙江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

九、浮躁与静守——崇尚阅读

在浮躁的今天,国家层面倡导读书,难能可贵。在高考试题中引入以“阅读”为主题的素材,对倡导读书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例16.(湖南卷第2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磬重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想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地跟她走。(节选自王开岭《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题目:为什么“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青春”与“诗”的特点方面考虑。诗的语境神秘、自由、解放,诗的追求纯粹,而青春的内心清澈,没有世故和禁忌。明确了这几点,再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诗歌的语境神秘、自由、解放,正符合青春的向往。②诗歌的纯粹与青春的纯真、感性相吻合。③诗歌之美契合青春之美,诱惑青春之心。

例17.(江苏卷第27题)结合下面文字,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解析】本题为材料概括分析题,材料内容涉及阅读话题。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的方式:①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②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时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③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办法。

【参考答案】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此外,在2015年,北京卷命题者顺应历史发展新格局,适时推出微写作,实为创造。命题者采用三选一的形式,分别从名著阅读、社会现象和易引发想象的词语方面命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关照了不同考生的个性差异,考虑了考生的兴趣爱好,便于考生展示写作才华。其中“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的文字”的要求,突出了文体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优异人才。

猜你喜欢

本题参考答案汉字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