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6-04-07黄建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平范仲淹文言文

黄建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96-01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文化,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初中阶段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促使学生了解、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指出欲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必须了解作者本人生平以及作者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连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课文解读的时候,不应该让学生仅仅阅读课文本身,这样很难让学生把握其中的深层内涵。教师应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紧密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阅读课文,领略课文的奥秘。“知人”,就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作者在写作时总是不自觉地带着自身经历的烙印,而且每一个作者都有独特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知道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就可以推断出作家其他作品的风格了。“论世”,就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掌握那一时代的作家创作的共性风格,这样学生分析具体的作品时就变得容易了。

《岳阳楼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文从表面上看,意在勉励滕子京以天下为己任。如果不了解作者生平遭际,对课文的解读仅仅止步于此,会很难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层思想。授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范仲淹的生平背景: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向朝廷提出政治改革的计划,然而,政治改革计划却遭到朝廷和皇帝的否决,并被当朝皇帝贬谪。学生了解该背景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在人生失意之时,范仲淹为什么还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朋友呢?这表明了什么?学生联系范仲淹的遭际,就会体会到范仲淹思想境界的崇高,明白了这篇课文表现了范仲淹虽遭迫害、身居江湖,却仍然心忧国事、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范仲淹这一历史名人的故事,增加了对北宋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常识

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必须学习文言文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必须掌握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还有常用文言句式的运用。由此可见,了解文言文的语言常识,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熟知文言文的语言常识,才能扫清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文言文的语言常识,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背字典和语法,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看懂课后的注释,并在工具书的帮助下,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明白字词的意思,达到疏通文意的程度。

《三峡》(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一文的实词有“三峡”“七百里”“陵”“嶂”等,虚词有“或”“至于”“虽”等。文言句式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是一个典型的采用互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的句子。“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句话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互文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有了变化,避免了呆滞,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应引导学生了解以上语言常识。

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执教《鱼我所欲也》(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一节课的时候,对这一篇文章所体现的“义”的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如向学生介绍古代“义”的内涵,并让学生思考,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如何发挥“义”的思想;也可以介绍孟子的生平,让学生对战国时期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和哲学思想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开展这一专题讲座,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义”的思想,并能促使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能深化文言文的学习,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思索并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生平范仲淹文言文
傅忠诚教授生平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泼尽水墨是生平
范仲淹苦读轶事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