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孩子的心灵

2016-04-07陆杰红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灵孩子

陆杰红

【关键词】走近 孩子 心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57-01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班主任所从事的正是以心育心的工作,如何走近孩子的心灵,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要面对的问题。本人在此谈谈个中体会。

一、关心他,就要让他知道

有一次,班上学生在综合楼三楼走廊排队等候上电脑课时,我忽然看到调皮的小逸同学攀爬到了走廊栏杆上,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挂在那几根不锈钢栏杆上,人却回头冲着其他同学嬉皮笑脸,我内心一惊,脸上却若无其事地走到他身边,示意他下来。他下来后,我忍不住呵斥了他几句,他很不满地说:“老师,你担心过头了,这些不锈钢栏杆很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我意识到,义正辞严的教育无法让他接受,于是换了平静的口吻问他:“你知道我们这幢教学楼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吗?”他摇了摇头,我告诉他:楼龄已有25年,栏杆上的钢筋已有些老化,学校前几年才在钢筋外包了一层不锈钢。听了我的话,他吓得伸长了舌头,对我说:“谢谢老师提醒。”趁此机会,我又恳切地对他说:“即使是全新的,也不能爬上去呀!这里离地面有10多米,要是不小心掉下去就糟糕了!刚才老师真是担心你呀!”他听了我的话,郑重地点点头,对我说:“老师,不好意思让你担心了。”此后,类似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

二、同情他,却不要迁就他

每一个班级大都会有一两个特殊的孩子。六(2)班的扬扬就是典型的例子。扬扬5岁时父母离异,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爸爸、爷爷、奶奶和姑妈承担起了教育他的责任。第一次注意到扬扬,是在三年级的数学课上,上课铃响了,他仍在教室后面晃悠,不肯回到位置上。提问他时,他字正腔圆,回答得十分完美。可若是提问别人,他就尖声怪叫,肆无忌惮。有时,还离开座位去打女生。很明显,这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我找他谈话,他就把脸别过一边去,或是干脆闭起眼睛,有时还一边哭一边笑。我找他的家人聊孩子的情况时,他的家人反复强调孩子因为想妈妈,比较情绪化,希望老师多同情、宽容孩子。想到孩子这么小就失去母爱,我很同情他,希望用自己的真情实意感化他。我经常写小纸条鼓励他,常常辅导他写作业,在他生日即将到来时给他送上一份礼物。每当他情绪不好在课堂上发泄时,我也试着控制情绪不批评他,只是温和地提醒他,可他还是依然如故,在其他课堂上也是如此。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怎么办呢?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扬扬的教育,发现自己和他的家人一样走进了一个误区:同情他,就迁就了他。在他的一篇作文《sorry,爷爷》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文中他写道:小时候有一次爷爷唠唠叨叨地叫他吃饭,他非常生气,从茶几上随手抓起一个茶杯就往他爷爷头上砸去,爷爷头一闪,茶杯跌落到地板上碎了。爸爸闻声进来,问出了什么事?爷爷却笑着说是他自己不小心打破杯子了,边说边收拾着地上的碎片。时至今日,他回想当年的举动,觉得对不住爷爷,要对他说“sorry”。他家人对他无条件的呵护可见一斑。作为教育者,仅有爱是不够的,我放弃批评的鞭子,无疑也是纵容了孩子。扬扬缺乏的只是正确的引导和一视同仁的对待。因而,当他再次在课堂上尖叫时,我严厉地制止他,完全不理会他诧异的表情。有一次他与同学打闹,损坏了饮水机,我要求他与同学一起赔偿,他也做到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扬扬遵守纪律了,他能积极地发言,再也不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了。都以为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殊不知当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时,恰到好处的批评同样能暖人三冬。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对骄纵的孩子说“不”。

三、欣赏他,就不要吝啬美言

也许是长期担任数学老师的缘故,我对学生的要求一贯比较严格,表扬学生时不太擅长用动情的话语,有的学生就在背后说:“数学老师很少表扬人。”但担任班主任后,一段小小的插曲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六(2)班的小健同学是个数学成绩很拔尖的男孩,但他语文科的成绩一直不太好。据了解,在家里,他的父母对他的辅导是有分工的:他的妈妈理科较好,就辅导他的数学学习;他的爸爸在大学里是教新闻学的,就负责辅导他的语文。但他爸爸应酬很多,很少顾及到他的语文学习,所以小健也不怎么热心于语文学习,尤其讨厌写作文。上学期,他爸爸为了辅导他,推掉很多应酬,连钟爱的钓鱼活动也不去了。在他爸爸的引导下,小健阅读了很多课外书,有了积累后,写作文顺手多了。上学期期末考试时,他的语文成绩跃居班级第一名,我们把“优秀家长”的荣誉给了小健的家长。在发奖状的时候,我用热情的话语告诉学生:“小健的进步离不开他爸爸的精心辅导,‘优秀家长的荣誉非他爸爸莫属!”学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放学后,小健拿着奖状一路狂奔回家,兴奋地把奖状递给他爸爸。赞美是洒在孩子心田上的一片阳光,赠人以玫瑰,手有余香,而赠人以美言,则沁人心田。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暖的注视,其智慧源自教育生活的点滴回味,让我们走近学生心灵,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重塑教师自我。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心灵孩子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