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2016-04-06江宗文苏义坤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山西建筑 2016年9期
关键词:居住环境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江宗文 苏义坤*(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江宗文苏义坤*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介绍了生态城市的产生背景,结合生态城市的内涵,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并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和建设的经验,从而实现居住环境中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态城市,居住环境,能源,城市规划

0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集中发展的产物[1]。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全世界城市人口比率将会超过60%,全世界城市化的脚步正不停向前迈进[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等等的“城市病”[3]。19世纪末英国的霍华德首次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从此,人们便开始了对生态城市模式的不断研究。20世纪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在计划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研究的核心框架,自此世界上各国已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

1 生态城市的产生

生态可持续思想的提出最早出现在中国,就是古人推崇的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基础,为人们指引了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当代的生态城市的理念最早是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是从他田园城市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1898年霍华德在其著作中提出未来需要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田园城市”。城市化的进程的加速诱发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联合国的特殊关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首提“人类的居住环境与城市化工的分布区域需要有规划地加以划分,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创伤,同时还应权衡社会、环境和经济三方面的最大利益”的理念。紧接而来,雷吉斯特美国的建筑学家和他的同伴们以“重建城市和恢复自然的平衡”为宗旨,组织创办了以保护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机构,并于1990年举办了以生态城市为主题、讨论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的会议。此后“生态型城市”这一理念渐渐地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由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式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到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和实践当中。

2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在自然关系中不断学习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联合国“人与生态圈”计划中曾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角度出发,创造的一种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可以充分融合的最优环境,随人类创造力及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升,最终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研究的深入,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内涵在未来会进一步的得到深化和补充。

前苏联的亚尼斯科基在1987年曾提出,生态城市应该是表达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城市中,技术、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能够充分的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得到最极致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品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是一种城市中和城市外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的居住环境[4]。同年,雷吉斯特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生态城市应该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栖息地[5]。澳大利亚建筑师唐顿(P. F. Downton)也在研究中指出“所谓生态城市就是指出创建的关键是要建设有活力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创建与生态可持续原则一致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中国的学者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模式的理想状态,具备生态可以良性循环、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社会和谐美满的特点。由此提出自然和人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组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结构,而面对自然界和工业发展的对立状态,二者互利共存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居住环境中人和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

综观“生态城市”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发展,其内涵的表述在不同领域的学者眼中各有不同。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建造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它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的生态系统,并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自然资源的需求达到相对平衡并且其消耗程度维持在生态承载力以及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内;从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态化。由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城市”重点强调生态、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生态城市”是一种多元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3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1建设原则研究

在1984年的MAB的生态城市规划研究报告中,生态保护战略、生态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标准、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融入自然等原则被提出,这五项原则在日后也成为衡量生态城市规划是否科学有效的一个标准。而后1996年雷吉斯特的生态城市组织在前人基础上将基本原则发展成为十项,新的准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使得生态城市体系更加全面而丰富,对生态城市的发展有更为直接有效的指导意义。到了1997年,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澳大利亚的生态协会提出:城市开发生物区域需要相互协调、彼此得到均衡发展;终结城市的无边的蔓延;实现土地承载力与城市开发相适应;修复退化的土地;优化能源结构;维护社会公平;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景观;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行为等[6]。至此,经过不断的优化完善,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思路。

3.2规划方法研究

生态城市的设计与计划的实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又一核心问题。1987年,亚尼科斯基提出将基础、应用的研究,城市的设计、建设过程以及形成城市的有机组织作为生态城市设计实施划分的几个阶段[1]。同年,雷吉斯特指出对生态城市建设阶段的规划不仅应该强调科学划分更应加强对实践的重视,争取做到让细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上,例如沿街种植果树,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多用自行车和步行等等。此外,在1993年多米尼斯基也提出了三步走模式。澳大利亚设计师大卫也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十条可行性的方针。这些方法的提出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切实而行的方案和建设依据。

3.3实践方面

从生态城市概念被提出之后,世界上各个国家便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建设和实践生态城市的步伐不曾停歇,也卓有成效。巴西的库里蒂巴通过改变公交导向从而改变城市规划,对市民加强环境教育,从而成为了巴西地区生态城市规划的典型案例。城市建设中,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花费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城市能源消耗大、可用资源少、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真正做到了降低社区能源消耗,提升利用率,切实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阿德莱德市则主要通过提倡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可持续资源利用,提高废物的回收利用率,解决了城市资源不足的问题。新加坡全岛、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将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际建设当中,又在建设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寻求突破,优化了城市的生态格局,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案完善城市建设。

综上总结,对城市生态建设方向来说,注重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原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些研究多数停留在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层面,理论宏观性较强,研究学科也局限在生态学、建筑规划等领域,缺乏学科间的综合研究,因此在具体实践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指导作用有限。

4 结语

根据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和建设的经验分析,不难看出:

1)国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主要强调城市回归自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并充分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增速的合理性以及城市向外扩张的适度性;而国内目前的研究则寻求“人—自然—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环境压力换生态效益,并不能很好地体现“适度”的原则。

2)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将研究重点落实在各城市的现实问题,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提出问题→方案研究→实践应用→理论提升完善”这种完备的研究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得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内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过分强调综合、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实践和理论的脱节,难以切实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划问题,不能达到所谓“因地制宜”的效果。

由此提出,未来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应着眼于生态城市的内涵的正确理解,避免“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与实际建设不相适应;在生态城市系统发展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努力探求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有效途径;加强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系统调控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2]Grimm N,Faeth S,Golubiewski N,et 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219):756-760.

[3]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4]Yanitsky O. Social Problem of Man’s Environment[J]. The City and Ecology,1987(1):174.[5]Richard Registe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North Atlantic Books[M]. USA,1987:13-43.

[6]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8]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The summary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Jiang Zongwen Su Yiku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ty,combin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elaborate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ty,and discussed the planning method of ecological city,summarized the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ty at home and abroad,so as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al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ty,living environment,energy,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9-0017-03

收稿日期:2016-01-15★:“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AJ19B00)

作者简介:江宗文(1991-),男,在读硕士

通讯作者:苏义坤(1972-),男,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居住环境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基于多元分析法的人居环境质量研究
室内空气监测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