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6-04-04吉红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感染血液透析

吉红燕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2)



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吉红燕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2)

关键词: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感染; 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利用自体动静脉血管吻合形成的内瘘,具有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血流量充足、对患者生活影响小等优点,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血透管路。动静脉内瘘感染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 本研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发生动静脉内瘘感染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相关原因实施护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0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透患者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32~82岁,平均57岁,内瘘使用年限>15年者3例、>10~15年者11例、5~10年者34例、<5年者2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7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损害17例、多囊肾3例、痛风肾损害3例、其他2例。本组患者使用金宝AK-95S、费森尤斯4008B、贝朗Dialog透析机器,透析治疗模式为3次/周,4 h/次,血流量200~300 mL/min。

1.2方法

对72例行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线性回顾性分析,逐例查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检查及检验结果,确定动静脉内瘘感染病例,分析相关原因,实施相应护理对策。动静脉内瘘感染的临床表现为: 瘘管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有时伴有内瘘闭塞,全身症状可见寒战、发热,重者可引起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

2结果

本组72例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发生8例内瘘感染(占11.1%),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9.1岁,内瘘使用时间6~56个月,平均27.1个月,原发病为3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肾。8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内瘘血管破裂大出血,按压内瘘闭塞后重新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1例发生败血症,其余6例经积极治疗祛除感染内瘘能正常使用。内瘘感染原因为: 3例内瘘侧皮肤不清洁,2例皮肤对胶布、碘伏过敏,2例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1例血管条件差。

3护理对策

3.1内瘘穿刺方法不当的对策

每次血液透析前采取望、触、听的方法评估内瘘情况,观察内瘘处皮肤有无皮疹、红肿和硬结,内瘘震颤、血管杂音、皮温有无异常[3],内瘘有无感染、狭窄等,切勿盲目进针,对穿刺困难者,可于血管上方短时轻扎止血带,或先行热敷,使静脉充盈后再穿刺。采用科学的护士排班制度,设立包干责任制护士结合固定部分高级责任护士模式,有计划、科学地使用动静脉内瘘,按照纽扣式、绳梯式方法穿刺,避免采用局域式穿刺方法[4], 使穿刺点均匀散布在血管上,避免产生血管狭窄;在不影响血流量的情况下,动脉穿刺针应指向近心端,拔针时先确保穿刺针斜面向上,避免斜面侧位而划伤血管及皮肤[5]; 不断改变穿刺点,2次穿刺之间距离应大于0.5 cm, 护士对同一患者穿刺不能超过3次;禁止在血肿、感染或破损皮肤处进行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和感染。

3.2局部或全身感染未得到控制的对策

血液透析穿刺时,避开感染部位,穿刺后针眼处用消毒棉球代替创口贴粘贴,直至内瘘针眼处感染全部消失。感染较重、创面较大者,停止使用该内瘘,改用临时性血管通路[6]。绝大多数抗生素对自体内瘘相关感染有效。局部感染处用碘伏每日2次消毒并遵医嘱给予抗菌素治疗,轻者表面可涂百多邦软膏,重者可用油纱碘伏纱布覆盖并定期换药。护士戴无菌手套将无菌纱布剪成与感染部位大小相同,置入碘伏中充分浸透,然后将干湿适宜的碘伏纱布敷盖在感染部位,并敷盖3~4层无菌纱布,使用无菌纱布包裹,每24 h换药1次,7~15 d感染部位得到有效控制。若内瘘感染血管破溃致大出血,应加压包扎,抬高手臂,严密观察患者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注意内瘘是否通畅,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组有2例患者内瘘感染大出血压迫致内瘘闭塞,待患者病情平稳后行动静脉内瘘手术。

3.3穿刺局部皮肤过敏和瘙痒未及时处理的对策

对固定穿刺针的胶布过敏的患者改用抗过敏纸胶布;对碘消毒剂过敏患者,改用其他不含碘的消毒剂;对穿刺针的塑料柄过敏患者,用胶布将其包裹;对透析结束后保护针口的止血贴过敏的患者,改用无菌纱布或输液贴,因输液贴的材料以医用透气无纺布与防粘离型纸为基材,可使粘贴部位保持无菌,皮肤不易产生瘙痒及过敏症状。对于皮肤干燥导致瘙痒的患者,可外涂润肤露,避免过度抓挠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对毒素、周围神经病变等引起皮肤瘙痒的患者,可降低透析液温度,适当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中药熏洗等方法行对症治疗。

3.4血透室感染控制制度执行不严的对策

工作人员进入透析区域前要换工作鞋,穿工作服,洗手,戴帽子、口罩,患者进入透析室前要换鞋、洗手、更衣。治疗期间保持透析治疗区安静整齐,避免非工作人员走动。两班之间要清场,予床单位更换、地面擦拭、物品表面清洁消毒后,开窗通风30 min以上。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必须严格消毒,使用含碘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10 cm, 消毒2遍。操作过程中避免跨越无菌区,做到消毒1个部位,穿刺1个部位,及时更换可疑、污染的穿刺针。血液透析穿刺前,工作人员局部使用无菌治疗巾,对不同患者进行操作时必须更换手套并洗手,透析结束后,严格消毒穿刺点并贴上无菌止血贴,24 h后揭下,止血贴潮湿或有血迹则随即更换。

3.5患者健康宣教不到位的对策

教育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因营养不良、贫血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密切观察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时的药物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对血管通路的保护意识,发生感染预兆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可将健康宣教知识以手机短信或微信方式发给患者及其家属,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遵医行为。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透析前确保内瘘手臂皮肤清洁[7],穿清洁内衣,保持内瘘肢体皮肤的清洁,透析后穿刺部位当天避免沾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随便搔抓皮肤、抠结痂,以免造成出血和感染, 24 h后擦喜疗妥软膏软化血管[8]。

4小结

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但此类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差、营养不良、贫血、皮肤瘙痒抓挠以及穿刺本身的原因,极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肤溃烂、感染,严重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及透析效果。正确维护和使用动静脉内瘘,对减少并发症、提高长期开放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要维持内瘘的正常功能,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穿刺技能,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内瘘的自我护理和自我保护相关知识,防止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柳娟娟. 护理干预对降低动静脉内瘘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22): 2500-2502.

[2]陈丽.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J]. 中国血液净化, 2013, 12(10): 576-578.

[3]梅晓蓉, 郑茜茜, 陈怡, 等.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并发症的护理[J]. 护理学报, 2013, 20(3A): 30-31.

[4]向晶, 马志芳. 血液透析专科护理操作指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2-23.

[5]向晶, 马志芳, 肖光辉.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32-33.

[6]戴宁军, 黄云辉, 邓素红, 等.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18): 1708-1710.

[7]董小慧. 优质护理服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33): 138-139.

[8]丁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6): 54-55.

[9]张英, 韩咏梅, 李小萌, 等. 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8): 1721-1723.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8-139-02

DOI:10.7619/jcmp.201608045

收稿日期:2015-12-20

猜你喜欢

动静脉内瘘感染血液透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Fogarty导管在血透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