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成果

2016-04-04夏文斌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

夏文斌

(1.石河子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北京大学 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1)



【政治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成果

夏文斌1,2

(1.石河子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北京大学 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1)

[摘要]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成就的核心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任务不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在当今,要全力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这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作为重要指南,聚焦中国发展的实际,在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千百年来,人类在面临生存发展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探索和解决现实发展的理论。这些发展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和解决了人类发展的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历史上的发展观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都没有从人的解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出发,而制定出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惟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才使得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有了一个革命性变革。它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深刻解析了社会结构,破解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而最大程度地释放人类创造的能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

当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同样,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拓进取而获得的。

当代中国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当代践行。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践行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不仅仅能够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从五大发展理念回溯其理论源头,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更有助于我们提升推进当代中国发展的自觉性。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所以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理论、制度、文化的创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理论创新点莫不体现了马克思本人对人类社会制度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他对历史发展价值归宿的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重要体现。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无不体现着邓小平立足于时代变化,立足于中国人民的福祉,求新求变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品格。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根据党和国家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针对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特别是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面对的新挑战、新问题,面对我们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应用。总而言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1]68

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是不同主体、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发展。一个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的发展合力,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马克思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来阐述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也正是体现了其对社会结构协调发展的深刻洞见。1847年,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明确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马克思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2]143协调发展的关键,或者说构建社会发展有机体的关键,就在于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各要素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158我们在看到生产方式的决定性要素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社会有机体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整体动态协调的互动。

绿色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通过人、自然、社会的实践建构,提出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体现着人类的目的和价值,并且为人类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又将自然的内在因素反馈吸收到自身发展中,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贯通,使得人与自然都在人的实践中动态地进化发展。无论如何,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原始人类在自然界长期演化才形成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深刻指出:“今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3]245-246马克思、恩格斯在解析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又深刻揭示了由于资本对社会和自然的侵蚀,从而使得资本主义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而饮鸩止渴般地掠夺自然,引发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失衡,进而带来社会发展的整体危机。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维护自然、改造自然,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要义,更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共享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创造主体时,明确指出,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不是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由此也揭示了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本质区别。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物质创造,一切科学、艺术、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他们直接创造出影响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他们还为精神文化创造提供广阔的实践素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离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任何一场革命或改革必然难以完成。总之,人民群众的精神能量一旦被点燃,必然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浩浩荡荡,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住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6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和回报的统一就是共享。让人民群众共享创造的成果,这当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要义。从根本上说,也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享用改革开放的成果,使他们在丰富的物质产品中观照到自身创造的力量,感受到自身创造推动历史进步的喜悦,从而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动力、新激情。

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现代社会走向的核心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认为,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各国之间生产、贸易、资本的相互融合,不同国度之国的历史文化交融也进一步加深,人们可以站在世界交往更高的层面上去审视和处理一个国家内部发展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这种开拓市场本性、这种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可以冲破一切地区和人为的壁垒,是任何东西所替代不了的。“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4]388于是,国家自我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已高度重合,这样一种资源重构现象必然给世界发展的性质带来了新的变化。马克思用世界历史来界定这一变化。“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而当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2]114世界历史喻示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喻示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深度交往时代的来临。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潮流,是选择激流勇进,还是退避三舍,这当然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历史观问题。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我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内涵的基础上,把握住了世界大势,积极主动地融进世界发展的大潮中,积极参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由此不仅使得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全方位发展进步令世界关注和惊叹。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初步改变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现象,更给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以说,离开中国的发展贡献,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要大打折扣。一个繁荣、强大、富裕的中国屹立于世,这是中国人民的福音,更是世界和平发展的福音。

在中国三十多年迅猛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到让人欢欣鼓舞的成绩时,也必须看到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第一,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中国现代化属于后发现代化,因此我们的起点和基础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们的发展之初,我们只能利用我们的资源能源和人力来换取高速的增长。这种依靠生产要素的大投入和生产扩张的发展方式,追求的是速度和数量,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当然是需要的,但毕竟这种方式难以持续,一个国家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有些是不可再生的,并且我们的人力资源也不是取之不断用之不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指出:“按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到达峰值,为9.4亿。自那之后就出现了负增长,而且总体来说,这个年龄组人口减少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预测到2020年大体上降至9.1亿。也就是说,这期间要净减少3 000万。相应地,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70.1%下降到66.0%。如果粗略地看,这个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的趋势,可以被解释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8]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这一信号再次向社会发出警示:再依照要素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只能走向末路。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由高速向中速转换的历史拐点。2011年以来的经济放缓,既是短期经济波动的表现,更是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反映。只有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应对国内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6]。

第二,效率与公平的冲突。由于十年“文革”的历史动荡,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已到崩溃的边缘,因此改革开放的主题就是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社会争分夺秒抓经济促发展,把我们的损失尽快地补回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了当时发展最有号召力的关键词。应当说,回溯这段历史进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还是十几亿中国人民要吃饭的强烈诉求,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背水一战地要把经济搞上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冲破传统的“大锅饭”思想,在机制调整、政策安排特别是改善收入分配政策上,鼓励让一些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有他们先富起来,才能在全社会起到一种示范效应,才能激发更多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正是为了引导社会走优先发展之路。但随着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这就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扩大,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开始激化。所谓公平,就是当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当他的投入与回报与其他群体和个人相比,有着明显的落差时,他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的发展。我们要看到的是,这种公平问题已经在现实中出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而0.4是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旦突破,将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据北京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近年来中国财产不平等的程度更加严重。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5扩大到2012年的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已经开始显露,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生态问题是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影响全局的大问题。由于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由于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所形成的偏执的政绩观,还由于在社会观念上总有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惯性思维,使得中国的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发展的非常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过去注重经济增长数据,在设计规划时,仅仅考虑如何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必要的生态底线任意改写,在一些敏感地区随意设置污染严重的企业,所有这些都会引起人民群众的抵触,进而造成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干群关系紧张,一些社会冲突也随之出现。二是影响到人民身体健康。近年来,由于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现象严重,已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目标。如果我们的经济总量上去了,但由此带来的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健康,这样的现代化就是不成功的,这样的发展模式也必须是被质疑和重启的。三是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只有竞争才能促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只有竞争才能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能,减少产品的污染,提升产品的美誉度。目前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其中一道关就是我们的生态标准,由于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数不达标,引起国际相关部门调查的事件已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确实与我们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修炼不够、产品总体质量有瑕疵有关联。

三、构建发展新理念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发展新理念,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标,这就需要我们面对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发展新理念的内涵和要求,不断探索并实施当代发展的路径。

第一,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推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生产力结构中起着主体和主导的作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并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重要丰富。在当代,我们只有通过创新引领,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上有新的突破,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粗放式发展方式,提升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重视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更加重视用创新引领发展。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创新的过程中,习近平还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在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当前如何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不断强化基础原创性的能力。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对基础原创性的投入,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从中国实际出发,整合国内外资源,以协同创新的方式向世界科技前沿冲击。二是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动。要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学学科体系,加强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在政策体制方面给予创业创新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让更多的年青人勇敢地走向创新第一线。三是要支持企业走内涵创新发展之路。企业是创新动力主体,社会各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他们的创新排扰解难。

第二,深刻理解社会有机体理论,推进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社会基本结构矛盾和规律,提出了社会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这是对社会形态和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当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整体协调各种资源、各种要素,形成一个整体合力。具体来说,一是要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联通中,在整体上进行发展布局,从相互联系中探寻发展改革的最大公约数,从而使我们的发展收益实现最大化。二是要统筹区域、城乡、行业的发展。要兼顾不同类别的不同特点,重视公平发展,分类施策,特别是要高度关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的发展,采取特殊方式方法,尽快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状态。要从公平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解决好收入分配等百姓高度关注的问题。三是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既要一如既往地把经济建设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创新引领,不断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水平,又要特别注重软实力的建设,使我们的制度伦理更有吸引力,积极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要在加强硬实力的时空布局中投入文化软实力元素,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文化引领作用,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要在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时,使之产业化、市场化,使文化软实力有强有力的支撑平台,进而带动两种实力相互融通、比肩前行。

第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进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在不断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又在改造着自然,从而实现着人与自然共进共生的格局。当前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中国发展的主体功能区。要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总体布局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构建城市化格局、农村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根据中国不同区域对生态资源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发展标准,特别是要明确在一些生态基础脆弱又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严格控制甚至禁止相关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成本纳入企业发展的统一核算中,通过规划透明的市场交换,确定单位和个人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权,实行统一的收益补偿制度。三是要针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实行统一的治理专项计划,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发力,特别是针对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的空气污染、雾霾等,更要全方位行动,在宣传、治理、信息告知、惩处等方面加大力度,还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于人民。

第四,深刻把握群众史观,推进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发展理论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视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改造世界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在当代,我们强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当然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是我们必须强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让更多人有表达自身观点的渠道,涉及民生的具体决策,要在召开各种论证会等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实行。总之,共享不是一个简单地给人民群众实惠的问题,而是要站在群众史观的高度,构建让各层群众参与的共治平台。二是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百姓高度关注的领域,理顺相关政策,重视公平分配,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够共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三是采取特别举措,加快扶贫力度。要特别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增加农村地区招收大学生的数量,改变命运代际传递的现象;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建立让每个公民都有尊严地生活的救助和保障平台。

第五,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内涵,推进开放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这一论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世界性的生产和文化交换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二是指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现代有新的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去,融入到全球化开放的大格局中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引领,推进当代中国的开放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新体系。中国的开放是从东南沿海开启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开放体系还不是完全平衡的,东南沿海是集中繁盛之地,西北沿边开放还任重道远。同时在开放门类、品种、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以“一带一路”为战略引领,构建向世界开放的总体布局,加快与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协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推进向西开放,既在宏观政策有新突破,又在具体的地区和行业等末稍神经加强融入,从而实现立体化全方位法治化国际化的开放新格局。二是要面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实际,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其最初阶段,主要是一个学习、引进和参与的过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一些大项目,等等。应当说,这一步骤对于封闭多年处于落后的国家来说,是必须走的一步,但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综合地位的上升,我们除了要继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之外,还需更多地展现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这包括我们需要向世界提供一些治理智慧、经验和资金,助力世界开放体系的和谐发展。要在世界治理政策方面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在关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项目、大活动中更多展现中国的责任和力量。这是当代我们走向全方位开放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蔡昉.对“人口红利”的几点认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一席谈[N].经济日报,2015-06-18(13).

[9]万千.创新驱动扩大内需绘出转型路线图(解读十八大报告的经济新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27(2).

(责任编辑:李平)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6)03-0070-06

[收稿日期]2016-03-15[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2 00:2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方略与新疆长治久安研究”(15ZDA005)。

[作者简介]夏文斌,男,安徽天长人,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亚文明与向西开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Contemporary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Development Theory

XIA Wen-bin1,2
(1.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research center,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2.China’s roads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ynergy innovation center,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is the core concept of China’s achievemen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tages,we fac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asks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main problems to solve.In nowadays,to score the five big development idea of“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share,open”at full blast,we must hold the essence of Marxist development theory,use Marxist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important guidelines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reality of China to const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words:Marxism;development;Sinicization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