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之武形象简析

2016-04-03史鸿敏

文学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秦师秦穆公晋文公

史鸿敏

烛之武形象简析

史鸿敏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它以高超的文笔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烛之武这个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前嫌挽狂澜于即倒的超人形象。行文之中,作者主要突出了烛之武的临危不惧、知难而进,显示了他的宽怀大度、不计前嫌;而烛之武言语巧妙、智慧超群更令人赞叹。

烛之武行人智者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保留篇目,它以高超的文笔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前嫌挽狂澜于即倒的超人形象。

首先,临危不惧,知难而进。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僖公三十年,事件的起因是:晋文公重耳逃难的时候在郑国受到了侮辱,重耳回到晋国以后,就联合秦穆公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如何是晋秦两个大国的对手,在都城被围,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烛之武不顾年老力衰,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临危受命,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行为。作品在表现烛之武这种高贵品质时,选取了三个点型材料,一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表明郑国已经面临大军压境面临灭亡的严峻形势。二是“今老矣,无能为也矣。”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烛之武已经年纪很大日近垂暮;但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前行。三是“夜缒而出。”短短四个字,一方面说明郑国都城被围得如铁桶一般,白天想要出城已毫无机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烛之武置生死与度外的“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

其次,宽怀大度,不计前嫌。烛之武的英明果断高瞻远瞩料事如神无人怀疑,但正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在自己人生的中前期,却默默无闻、“泯然众人”。《左传》记载——当郑国国君要他出使之时,(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英雄无遇的悲凉如何之深重、神奴颠倒悲愤如何之浓烈;因此,这句话中包含的对郑国国君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显而易见了。但是,当自己的国家面临为难的时候,他不计前嫌,表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宽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再次,智慧超群,言语巧妙。这主要通过正面与侧面两个部分表现的,侧面只用了佚之狐的一句话——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表现了佚之狐语气的确凿无疑,也表现了烛之武的超人才干。

对烛之武的正面描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精彩之处。试看烛之武的语言艺术与超人才干: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的第一句话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看似平常,却表现了一种示弱求和的态度。表明郑已认定必亡的结局,打消了秦人的疑虑,消除了秦人的戒备心理,为说创造了轻松和缓的气氛。这样一来,秦晋围郑,敌对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一扫而光。

接着,烛之武让自己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反复陈述“秦晋围郑”对秦国的利害得失。先分析亡郑存郑对秦的利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话明白指出亡郑对秦无益——因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从地理位置看,郑国在东,晋国在中,秦国在西,周在南,秦须南越周或中越晋才能拥有郑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烛之武还从辩证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对秦隐藏的“危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秦虽无所失,但晋得郑后,疆土拓宽了,相对而言,秦国便小弱了。春秋争霸,弱肉强食,而秦晋比邻,考虑到此,秦伯便不能不为烛之武的话所动。相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秦不助晋攻郑,使郑得以保存,郑将倾心归秦,利莫大焉。两相比较,“亡郑”对秦无利而藏害;“存郑”,对秦有利而无弊,秦当然该舍“亡郑””取“存郑”了。

然后,烛之武从秦晋关系上谈了郑国存亡的利害。晋约秦攻郑,虽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前者只不过是借口,后者才是实质,晋国实在是想通过此次行动,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为取得霸主地位创造条件。烛之武明白秦穆公同样有称霸中原的愿望。这从他明知晋文公比晋惠公贤能却先送晋惠公回国接位的举动可以看出,从他晋文公一死,便匆匆征发军队,偷袭郑国,后又与晋大战三次可以得到证明。所以秦晋的军事联盟并不稳固,着眼于这一点,烛之武先回顾历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指出晋国的背信弃义,秦以晋为亲,但晋并不德秦,这就不仅指出了晋的不可靠而且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秦对晋的怨恨。接着又预示未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立足天下争霸的现实,指出晋若欲称霸,那么亡郑后势必继续扩张,那时作为晋紧邻的秦能不是晋的目标吗?而晋的图霸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晋早晚是要侵害秦的。最后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收尾,结论已出。于是“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通过烛之武的言语,我们不难看出,他紧紧围绕郑国存亡这一中心议题,通过正反两面的论述,通过现实与假设的对比,通过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陈述利害;言辞恳切而不虚浮,事实清楚而不含混,方向明确而无疑问。正是这种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言辞、诚恳的态度,打动了秦穆公、感化了秦穆公、教育了秦穆公,终于也使郑国转危为安。

(作者介绍:史鸿敏,新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

猜你喜欢

秦师秦穆公晋文公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足下”的由来
爱马说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