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绪福斯神话》教学三法

2016-04-03施发笔

文学教育 2016年26期

施发笔

《西绪福斯神话》教学三法

施发笔

《西绪福斯神话》是法国哲学家加缪的哲学随笔,难读难懂难教,实际教学中,运用综合运用对读法、比较法和关键词圈阅法,可以达到理解课文句段、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哲学蕴含之目的。

《西绪福斯神话》 教学对读法比较法关键词圈阅法

丁帆等《新编大学语文》教材新老版上一直选有加缪的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一文,这是借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极好契机。但由于是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且所要说明的哲学观点具有抽象性、特殊性,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必然会遇到困难,即使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将课文较顺畅地地读下来也往往是流于表层意义上的了解,而对于其中的深层意义——哲学意义的理解也往往是捉襟见肘,无法理解课文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句子含义问题、人物形象问题、哲学蕴含问题等等,即实际上并未真正读懂课文。

实际教学中,采用对读法、比较法和关键词语圈阅法,可一定程度上扫除阅读障碍,达到读懂课文、获得教益的目的。

一.对读法。目前《西绪福斯神话》可见不同的译本,翻译质量与特色各有千秋。翻译本篇课文既需有中文功底又需有法文功底,还需对存在主义哲学及加缪有深刻的理解,某一家译本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用不同版本进行对照(当然最好是与法文原本对照,但一般院校条件均不具备)可以弥补单阅读某一家译本的不足。如郭宏安译“关于使他成为地狱的无用的劳动的原因,看法有分歧。”(译林出版社,丁帆等《新编大学语文》采用的译文)一句,显得非常突兀,也有语病,而另一版本译文为“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则意义比较清晰易懂,能够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对上号,介绍给学生进行对读,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尽管如此多灾多难,我的高龄和我的灵魂的高贵仍使我认为一切皆善。”一句与前文无甚联系,而广西师大版的译文“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而伟大,故我认为我是幸福的。”则较易理解,也与课文主题中西绪福斯的幸福观联系较紧。通过对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理解了句子和段落并进而理解全文。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有效地彰显文章主题的学习方法,学习《西绪福斯神话》值得一用。如用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等与本文进行比较,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比较等,对课文意义的理解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实际教学中还可与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相比较,分析二者的不同特别是两者哲学清意蕴方面的差异,以求准确、清晰地把握课文。如通过比较可得出结论:(一)愚公移山是主动性行为,而西绪福斯推动巨石是被动性行为。(二)愚公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精神是伟大的,而西绪福斯的行为则是漫无目标的,只能是哲学意义上的“荒诞”英雄。(三)理论上愚公一定能达到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目的,而西绪福斯则永远也不能将巨石固定在山顶上,也不在乎达到推巨石于山顶并固定下来这一目的。(四)《愚公移山》的哲学意蕴是人类代代相传、延续不断,力量无比,一定能够改造世界、改变生存环境,给人们以信心力量斗志,而《西绪福斯神话》则表现的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哲学观——人在荒诞中生存却又多不自觉,人和世界都是荒诞的,不存在改造问题也无需改造。

三.关键词语圈阅法。如何把握《西绪福斯神话》中西绪福斯的形象特点,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分析,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是翻译课文,所以一般不宜直接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其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因为这是翻译者的功劳。但不无论怎样,通过关键词语可以也应该能够分析出人物的心态、特点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如“那张如此贴近石头的面孔已经成了石头了!我看见这个人下山,朝着他不知道尽头的痛苦,脚步沉重而均匀。”扣住“成了石头”和“沉重而均匀”,可分析出西绪福斯劳累但内心坦然,没有怨恨,他是个头脑清醒的人。又如“造成他的痛苦的洞察力同时也完成了他的胜利。”“洞察力”这个关键词说明西绪福斯对世界和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使得“胜利”有了根据。

实际教学中,教者如果强行将分析总结出来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往往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排除不少学生仍然一头“雾水”的问题,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读懂句子和段落,全方位地把握西绪福斯形象,读懂《西绪福斯神话》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贯彻教学原则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PAPD)。

(作者介绍:施发笔,江苏警官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