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教学

2016-04-03陈彩华

文学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古典意象诗歌

陈彩华

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教学

陈彩华

中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从文化的视角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文化蕴涵,关注古诗词中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意象文化审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从文化的视角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文化蕴涵,关注古诗词中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一.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的文化审美心理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一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简单地说,“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象”指客观的景或物,意象即寄托诗人主观情感和审美思想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说,只有意与象的完美融合才为意象。

意象的大量运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总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受、情绪、情感和精神,并且这些情绪、情感、精神大多是通过客观的物象,也可以说是景来传达的。瑟瑟秋风浸透悲凉之感,依依杨柳牵动惜别之情,月映大川萌动思念之心,登高望远引出生命之忧,江海河流涌动哲理之思……凭借秋风杨柳月亮的意象,今人得见古人之心,今人得享古人之意。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所传达的这种心灵信息的交流是建立在民族心灵相通、共同的物质生活和共同的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民族文化传统必然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是时间上的传承与延续。也就是说,我国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有着特定意义的典型意象,如杨柳、月亮、松、梅、竹、菊等等,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传达出一种活的心理、精神力量,不但为古人所吟咏,同时也为今人所传唱,甚至还会为后人所高歌。另一方面是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夏丏尊先生在其《鸟与文学》序中说,一盆芬芳的蔷薇与一枝枯瘦的梅花在中国与西洋趣味的不同,蔷薇在西洋原是有长久的文学背景的,在中国究不能与梅花并列;如果把梅花放在西洋的文人面前,其感兴也当然不及蔷薇。并且说,“民族各以其常见的事物为对象,发为歌咏或编成传说,经过多人的歌咏和普遍的传说以后,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脉中,遗下某种情调,呈出一种特有的观感。这些情调与观感,足以长久地作为酵素,来温暖润泽民族的心。”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些传统的特定意象,通常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他民族所不能翻译共喻的。

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教学应该把握的几点

基于以上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文化审美心理的分析,对于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教学,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承传与创新相结合

文化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不断承传又不断发展,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的进步性。从发展的过程来看,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同样如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这也就决定了从文化的视角看,承传与创新应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教学的方向。众所周知,教育对文化发挥着选择、承传、发展和创新的功能,古典诗歌意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古代诗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维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审美价值等,古典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汲取这些文化的精华,认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浸染,从而完成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并使之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在创造性的转化中古为今用,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服务于当今的社会。

2.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突出的任务,初高中教材中增加的大量文言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意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了各种美的因素和人文精神,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情感、品格等。雎鸠是美好的鸟儿,《诗经》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此来抒写美好的爱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乐府诗中用孔雀起兴,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李白《静夜思》月意象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令人回肠荡气。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而其所喻之人品,则有“清”、“廉”、“信”、“俭”之德,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高洁清灵之气扑面而来。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种揪心痛苦惋惜的短暂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感无限……这些美的要素和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已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它们犹如一扇扇窗户,展示着人类精神的奇妙天地。因此,毫无疑问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积极因素,让情感之美、哲理之美、人格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发展健康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3.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从文化的视角把握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教学,首先是由诗歌意象的特点决定的。“心镜万象生”,意象是注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通过以象显意,在自身的知觉范围内显示大于自身、超越自身的指向更为深邃、内在的精神境界,达到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高度统一。它既给人以具体的美感,同时又启迪着人们去作深沉的理性思考和探求。因此,对古典诗歌意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既离不开感性的把握,也离不开理性的探求。其次,由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决定的。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文化学上称之为濡染或濡化。濡染或濡化是一个由外而内逐渐内化的过程,它最终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渗透。从文化视角来看,古典诗歌意象的教学应该就是这种文化的濡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获得心灵的顿悟,文化的智慧,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如陶渊明诗歌中“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意象,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深秋去看看迎风怒放、枝枝娇艳、朵朵超凡的遍布野外的菊花,再想想“菊”意象中的东篱老人,学生浮躁的心灵能不得到净化?又如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的“江、月”意象,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在月明之夜,遥望天际那一轮清辉玉盘,学生自然会在无限的时空中与千年以前的祖先心灵呼应遇和,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获得一种面对现实和未来的自信和力量。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作者介绍:陈彩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诗歌与高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古典意象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