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2016-04-03

关键词:个体化溶栓神经功能

庄 妍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临床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庄 妍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配合一般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配合个体化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周和2周之后的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临床护理模式对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临床护理;静脉溶栓;脑梗死;疗效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为常见的方法,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本文通过分组研究探讨一般护理和个体化的护理对于静脉溶栓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的诊断标准[2],具有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符合脑梗死静脉溶栓适应症。研究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1±6.2)岁。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9±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同时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rt-PA)]属于糖蛋白一类的物质,通过静脉用药能够激活纤溶酶原转化成为纤溶酶,尤其药物在循环系统中呈现相对非活性状态,在与纤维蛋白结合之后其功能也被激活,继而诱导纤维蛋白酶发生转院,起到较好的纤溶作用,达到溶解血栓的治疗目的[3]。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rt-PA静脉溶栓剂量为0.9 mg/kg(最大不超过90 mg)。总剂量的10%在1 min内推注,余下的90%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持续60 min静脉泵入。输注完成后用0.9%生理盐水冲管。对照组配合一般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常规的入院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患者配合个体化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个体化的溶栓前护理

对于准备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尽可能对患者的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使用降压、降脂药物治疗,收缩压尽量不超过180 mmHg、舒张压尽量在100 mmHg以下。患者发病之后短时间出现血压上升症状,护理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结果,如果血压持续性上升,或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则谨慎选择降压药,尽可能使用微量泵持续性用药,避免陡然用药、停药或者增减药物剂量引发的血压波动过大,对患者的靶器官功能造成损害。加强对血糖的检测,积极测量血糖,针对高出11.1 mmol/L的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进行治疗,血糖水平过低的患者未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赢给予葡萄糖静注。

1.2.2 个体化溶栓治疗期间护理

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的意识、神志、神经功能等进行观察与评估,第1 h内30 min/次,以后1次/h,直至24 h;溶栓开始后要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 h内15 min/次,结束后每30 min监测一次,持续6 h,此后改为每1 h监测一次,直到治疗结束后24 h。持续性观察是否有出血征象,如皮肤、黏膜、牙龈、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颅脑出血倾向,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180/100 mmHg以上的情况下增加监测的次数,并遵医嘱给患者使用降压药[4];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头痛、烦躁、意识改变、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呼吸深而大等脑出血、脑疝的发生;延迟留置胃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等。溶栓治疗24 h之后,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之前陪同行CT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1.2.3 个体化的并发症护理

防止压疮,患者早期需要卧床休息,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对于偏瘫、意识障碍等高危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受压部位的保护,对受压部位皮肤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元的清洁,使用气垫床、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以减少局部组织受压,翻身拍背1~2 h/次。做好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和拍背,意识清楚者指导其有效咳嗽,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预防呼吸道感染。意识清楚、吞咽功能良好的患者进食温凉流质,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为主,避免过硬、过热、粗糙、带骨刺的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多食蔬菜水果,必要时应用缓泻剂,以防便秘;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留置鼻胃管管饲流质,做好口腔护理2次/d,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鼓励其做踝泵运动;意识障碍及偏瘫患者,抬高下肢,禁止在下肢输液,给予被动肢体运动,穿抗血栓弹力袜、给予间歇充气压力泵治疗30 min/次,2~4次/d,密切观察双下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有无肿胀。

1.2.4 个体化的康复护理

根据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中指出:对那些没有严重并发症或脑水肿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应开始床边活动。康复护理应贯穿于疾病护理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对于偏瘫患者,卧床期间保持偏瘫肢体良肢位,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有大关节过渡到小关节,5~10 min/次、2次/d。采用Bobath握手法对功能进行锻炼,具体方法为:将患侧拇指放在健侧拇指上,充分外展;保持肘关节的伸展、对前臂内旋角度进行控制,保持四指交叉从而预防手指的屈曲挛缩。加强桥式运动训练,包括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动态桥式运动,以促进患者髋关节的伸展控制能力,锻炼髋腰肌肌力,为站立步行做准备。开展从卧位到坐位、坐位到平衡、坐位到站立、站位平衡训练,患者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少,容易出现偏瘫忽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应站在患者的偏瘫侧,加强患侧刺激以对抗其感觉缺失,防止发生跌倒等意外。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给予咽部冰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以改善患者的本体感觉,通过理疗预防吞咽功能的废用性萎缩,缩短吞咽反射的时间;给予经颅磁刺激仪治疗,诱导皮层神经元去极化,随之产生一个运动诱发电位,促进吞咽反射的发生[5];最为重要的是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在不咀嚼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进行吞咽动作,强化机体的反射。同时开展日升生活能力的锻炼,指导患者自行洗脸、刷牙、进食、排便等,最初在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协助下完成,逐渐过渡到能够自行完成。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治愈: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下降91%以上;显效:NIHSS评分下降46%~90%;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5%;无效:NIHSS评分下降不足17%[6]。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治愈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参比组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86%。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1周的NIHSS评分为(23.6±5.1)分、2周之后为(7.3±1.4)分;参比组分别为(23.3±5.4)分、(13.9±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梗塞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急性脑梗死发生之后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血栓栓塞,引发局部大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7]。本文中对两组患者入院给予心电监护,动态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个体化的护理,通过个体化的溶栓护理、个体化的并发症护理以及个体化的康复护理等手段,最终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且治疗后1周和2周的NIHS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1]李 云,蔡敏克,韩 钊,等.护理干预对rt-PA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2):78-8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3]白玉琴,张 素.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5,13(12):1095-1096.

[4]白 莹,杨秀慧,赵 迪,等.1例全盆底重建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3):4175-4176.

[5]K hedr EM,Abo-EL fetoh N,Rothwell JC.Treatm ent of poststroke dys phagia with repet it ive t rans cranial magnetics timulation[J]. Acta Neurol Scand,2009,119:115-161.

[6]郑瑞红,宋妮娜,赵 英,等.护理干预对应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6):1146-1148,1179.

[7]丁美晖,陈楚玲,谢晓燕,等.资源最优化构建、培训与应用于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2):43-45.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3

B

ISSN.2096-2479.2016.09.047.02

猜你喜欢

个体化溶栓神经功能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