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教学的“取与舍”

2016-04-02陈美辉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教版计算方法人教版

陈美辉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常用的计算方法有“画图计数法”、“破十法”、“平十法”与“想加算减法”等。笔者以一年级刚入学儿童为样本,选择能力较强、一般、较弱共计34名学生为抽样检测对象,内容设置了两道情境题,关注计算的思维过程,周期为三个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访谈记录。通过前后实验数据表明,发现解决问题的正确率较高,80%的学生至少用一种方法,22.86%的学生可以借助图形从直观计数来解决问题,53.8%的学生能用两种及以上方法;自觉采用“破十法”与“平十法”思路的比例都不高,平均占8.57%、31.43%。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取舍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比较不同教材,理清计算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熟悉不同教材中的计算方法。那么不同教材中对于计算方法是如何编排的呢?下面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两套教材为例进行比对。

在课时与新授内容安排上,人教版编排了“十几减9;十几减 8,十几减 7、6;十几减5、4、3、2”编排了 4 个课时,苏教版则编排了“十几减9;十几减 8、7;十几减 6、5、4、3、2”这3个课时。两套教材整体编排相似,仅在课时划分上有所不同。人教版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时容量稍大一些;苏教版则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将后几个课时进行合并与分组。

在主题素材呈现上,人教版教材第一课时选取了小丑卖气球的情境,出示“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如图1)结合气球与点子图,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苏教版教材第一课时的主题情境是小猴买桃子,出示“13个桃子,小猴要买9个,还剩多少个?”(如图2),在三种计算方法的对比中,让学生选择“你喜欢哪种方法?”

图1

图2

在计算方法上,两版教材又是怎样编排的呢?

人教版教材第一课时给出了两种算法,第一种“破十法”是基于十几的组成和10以内的减法,需要三步才能完成;另一种则是“想加法算减法”,算法原理是减法与加法的互逆性,只要对进位加法熟练的,都可迅速得出结果。苏教版则同时给出了三种计算方法,最后以“你喜欢哪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教材的第二课时在计算方法的编排上,自然沿袭了这两种计算方法,在“十几减8、7、6”中进一步的巩固与强化;第三课时则结合动态的金鱼图,以“一图两式”的方式,用“破十法”来理解13-7、13-6;苏教版则在第二课时“十几减8、7”中,继续用“破十法”、“平十法”与“想加算减法”达到巩固效果;最后在动态、静态的情境图中,以减法“一图两式”的方式来巩固“想加算减法”。

人教版除例题外,还设计了“做一做”的活动,通过小棒的摆一摆、算一算,通过静态图的圈一圈、想一想等多种形式来巩固“破十法”。苏教版除例题外,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结合小棒图,用不同方法的圈一圈掌握“破十法”与“平十法”。还安排了通过移动9,结合小精灵的提示“10-9=1”从卡片上的数里减去9,结合差找规律,突出“破十法”的应用。

通过对两套教材的编排比对,发现人教版教材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平十法”,只以“破十法”与“想加算减法”贯穿整个单元。笔者再查阅浙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发现都编排了“平十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面对各版本教材对算法的编排差异,作为教师要学会在教材中取舍计算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二、巧妙安排实验,比对计算方法

为了解“破十法”与“平十法”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喜欢程度,笔者选取综合水平相当的两个班比对实验。

在新授课时“十几减9”中,A班侧重“破十法”教学,B班侧重“平十法”教学。经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后笔者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A班有60%的学生选择了“破十法”,B班却并没有出现较多选择“平十法”的情况,且算法选择较为多样,各种算法出现持平的局面。分析其原因,一部分学生认为“平十法”太麻烦了,在访谈中,有学生认为,用“平十法”要看被减数的的个位是几,再去考虑把减数进行拆成几和另一个数;如计算15-7,“破十法”只要把15分成10跟5就可以计算了,而“平十法”则需要去看15的个位是5,再考虑7可以分成5和几。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小步,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低、数感相当薄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一步可能就是分水岭了,很多学生似懂非懂的搞不清,所以选择“平十法”的学生自然也就少了。

图3

图4

那么,“平十法”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翻阅教材,发现它是以后学习减法运算性质、巧算的必备基础,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

“破十法”的教学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苏教版教材中提供的这一组题(图4)。如果采取单个地或分开来教学,就不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当给出答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而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供了一种又简单易记的求差方法,这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既掌握“破十法”,又理解“平十法”呢?这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地方。

三、借助现实情境,理解计算方法

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既掌握“破十法”又理解“平十法”?笔者对此进行了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首先,可以借助苏教版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如果你是小猴,该怎么拿?”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具体的“13-9”的计算方法上来,将教材中的“小猴买桃”表现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桃”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各种拿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人教版教材小丑卖气球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画一画,圈一圈,气球可以怎么拿?在画中理解“破十”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的现实意义,对学生构建退位减法的算法与算理有重要价值。

其次,在生活情境中,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也是一种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这些基本经验又成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源泉。然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说一说自己怎么拿?并进行分组汇报。

如借助图5思路,在小组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猜一猜、说一说,理解“平十法”中9-3=6思考过程。利用图6的思路,“先从一盒里拿出9个,还剩1个,再将1个和3个合起来,得4个”来理解“破十法”。在这里,笔者意图融合现实情境与计算方法,使数学思想直观化,将“数学化与生活化”有机地结合。

图5

图6

2.多元表征,沟通算理。

对于学生算理的理解,还可以体现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化上。布鲁纳认为,7岁儿童有3种表征在起决定作用,即动作表征(操作)、表象表征(画图)和符号表征。此后又有专家增加口头语言与现实情境表征。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理解环节。开始,借助小棒图来圈一圈、说一说的活动,进行“动作表征”和“语言表征”的互化。再通过填一填、说一说,进行“数学符号”和“口头语言”表征。还可以用学具、铅笔、橡皮等实物摆一摆,将思考过程用口头语言表征展现出来;最后,用箭头图(如图7所示)、口算图等过程图,进行数学符号表征。通过以上的多元表征形式,以最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沟通算理。

图7

3.以用促学强化算理。

“玩中学”是低年级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组织形式,组织适当的游戏来强化理解算理是必要的。笔者设计了“模拟购物”互动环节,首先实景再现学生熟悉的购买铅笔、橡皮情境,“从13枝中拿走9枝,还剩几枝?”先让学生一起拿一拿,再逐步脱离直观操作的层面,让学生说一说,在算理外化中促使学会数学地思考与表达。其次,安排学生分小组开展模拟超市、红领巾跳蚤市场等活动,进行兑换与购买,激发兴趣。课余,建议学生实地去商店购买学习用品。

4.题组训练,优化算理。

教学中,还可以加强口算、题组训练优化算理。引进口算卡,让学生自己制作(正面写算式反面写得数)分组整理,自己算、同伴算,并实时进行口算检测,通过抢答、听算等多种方式,进行专项训练来提高。设计了找得数相等的卡片,以数学游戏的方式来找一找,强化口算速度与正确率。为了沟通算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借助变与不变理解算式,设计题组练习,提升思维。如“十几减9、减8等”题组的规律,既反映算法多样化、又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明晰算法背后的算理,在对比中构建优化自己的算法。

猜你喜欢

苏教版计算方法人教版
浮力计算方法汇集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随机振动试验包络计算方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