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研究

2016-03-31郝冰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

郝冰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搭建了流通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力之间的框架,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分析的结果上,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政府部门制定流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通产业 就业吸纳 面板模型

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描述

流通产业结构。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流通产业结构概念的不同看法,流通产业结构是指流通运行的各要素比例和经济关系。本文主要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流通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吸纳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业结构涵盖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流通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概念。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流通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调整,使之保持较为协调的比例关系。流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更为合理。

就业结构。劳动者在不同的产业部门或地区就业,决定了这一群体的生存质量。因此就业结构是衡量全社会人员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狭义上的就业结构仅指就业的产业结构,它是根据劳动力在国内三次产业中分布状况来划分的。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是就业的产业结构,而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横截面上看,在同一时间不同行业的就业人数此消彼长,从纵向的时间序列看,同一行业的就业人数的绝对量也会发生改变。

(二)流通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机理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数量的变化受到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工资水平的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完全来自于技术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无疑会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看,技术进步是生产力进步,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因。因为技术进步会促使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最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结构的变迁。

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就业数量与就业结构变化,可以将技术进步理解为资本深化的增函数,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本的深化效应对就业数量或者就业结构产生排斥效应;技术进步通过行业的规模扩张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来影响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从而间接影响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技术进步通过影响收入水平来影响就业,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们的工资收入不断增加,催生了对奢侈品以及用于自身享受等服务业的需求。

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本文修改了王晓东(2010)文献中关于产业结构与吸纳就业的计量模型,选取流通产业增加值、流通产业就业量、流通产业企业法人数作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指标,同时选取代表科技发展水平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从业人员工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控制变量。可以将本文的考察变量ET(就业人员总数),写成函数关系:ET=f(Pc,Ec,Nc,PGDP,WAGE,TECH)。对函数关系式取对数可得:

LnET=β0+β1LnPc+β2LnEC+β3LnNc+β4LnPGDP+β5LnWAGE+β6LnTECH+ε (1)

其中β0为截距项,β1到β6为各个变量的系数。Pc表示流通产业增加值,Ec表示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数量,Nc表示流通产业企业法人个数,PGDP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WAGE表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TECH表示科技发展水平。

为了更好的反映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全国各个区域,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到了多个横截面、多个时间序列,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模型对所建立的函数关系式进行建模。

(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进行研究,并将全国省市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样本数据区间为:2007-2013年。样本变量中Pc、Ec、Nc、PGDP、WAGE、TECH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同时基于数据的可比性考虑,所有数据均换算成以2007年为基年。

(三)实证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本文主要采用LLC、IPS、Fisher-ADF、Fisher-PP四种方法来判断各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

根据表1和表2中数据,可以得出原变量均是非平稳的,然而再对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发现一阶差分后的数据是平稳的。说明模型中各变量是一阶平稳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模型参数估计。协整检验显示模型中各变量长期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笔者将模型形式设定为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在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后,笔者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中变量进行回归估计,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流通产业增加值均对东部、中西部地区就业总人数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东部地区就业总人数增加0.095%,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中西部地区就业总人数增加0.032%;各地区就业弹性对就业总人数贡献度上,东部地区也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就业每增加1%,东部地区就业总人数增加0.134%,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就业贡献度仅为0.041%;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企业法人数对各地区的总体就业均为负面影响。其贡献度分别为:-0.026%和-0.008%。

对流通产业增加值系数的解释。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对当地就业的影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为了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将各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进行加总,得到表4中数据。表4中数据显示,2007-2013年,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年均增加值比中西部地区高出6428.74亿元。另外从增长速率上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率为0.05,而中西部地区仅为0.039。因此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较高的流通产业增加值和增长速率为当地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对流通产业就业系数的解释。经济理论一般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会影响流通产业增加值对就业的影响,经济结构越是多元化,则影响越小。然而在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中,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对就业的影响较小。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东部地区流通产业较为发达,庞大的就业基数为流通产业就业效果奠定了“量”的基础;与中西部收入滞后效应有关。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并未能有效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导致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就业效应并不显著。

对流通产业企业法人数系数的解释。与流通产业增加值和流通产业就业系数不同,东部、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企业法人人数对总体就业的影响均成负面影响,且东部地区呈现出更大的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在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充分发展,流通产业法人数趋向于饱和,因此继续增加流通产业法人数对总体就业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东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会聚集更多的劳动力,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所产生的非自愿失业也较中西部地区多。

政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流通产业就业吸纳功能

基于东部地区大型企业较多的优势,政府应引导企业之间合理竞争,应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潜力。中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中西部地区应该大力促进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西部中小型企业就业吸纳主体的作用;各地区批发零售市场的就业尚存在较大增长空间,而住宿餐饮业一直都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各地区政府应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发现新型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可以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国外理论研究显示,经济的增长会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然而当前我国劳动者素质却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适应性。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流通产业内部新型产业的产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由于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人才的缺失,造成了一定的断层和缺失。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各高校开设流通领域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制定人才培养工作,并做好岗位培训,做好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流通人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各行业之间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劳动力低效率滞留问题,包括交通运输、邮政、餐饮等行业。因此各部门应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究,创造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创新发展方式来解决劳动力低效率滞留的问题。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式也开始转变。因此电子商务的兴起成为流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新型流通发展方式来提高专业市场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加大在网络上的宣传、结算服务,充分发挥网络的齿轮效应。

参考文献:

1.高觉民.结构转换与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J].产业经济研究,2013(4)

2.高铁生.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J].经济研究,2014(6)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12(2)

4.李晓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3(2)

5.林文益.贸易经济学[D].复旦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
我国农村消费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及运行分析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流通产业的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研究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我国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模式、内涵与动力机制
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