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阈下的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用法研究

2016-03-31韩志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虚拟语气

韩志毅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概念隐喻视阈下的英语虚拟语气动词用法研究

韩志毅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本文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映射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这一模式包括时态域与心理状态域两个认知域,而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表现,实际上是对人们在使用虚拟表达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隐喻现象。在Were-型虚拟语气中,时态域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距离意象图式被跨域映射到心理状态域中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部结构。在此模式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对Be型虚拟语气的隐喻映射模式做出阐释。

[关键词]概念隐喻;心理距离;虚拟语气;动词时态

Research on Verb Usages in English Subjunctive M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HAN Zhi-yi
(International School,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Suzhou215123, Jiangsu)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mployed in deixis study in Pragmatics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construct the metaphor model based o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hich macroscopically provides a new explanatory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regarding the choice of verb tenses in English subjunctive mood,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verb usage in this special grammar phenomenon. The basic model is composed of tense domain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domain, and we argue that the manifestation of verb tenses in subjunctive mood is actually a metaphor relevant to people's psychological state when subjunctive expression is produced. In Were-subjunctive expressing the figment in the present time,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present tense and past tense in the tense domain, serving as the DISTANCE image schema, is mapped onto the distance between reality and unreality in psychological state domain. Based on this basic model, this article further provides the past tense model used to interpret the Were-subjunctive that describes the assumption in the past time. And then the concept of tense potential is put forward to elucidate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model in Be-subjunctive mood in which the base form of a verb is used.

[Key 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psychological distance; subjunctive mood; verb tense

虚拟语气一直是英语学习和研究的焦点之一,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由于汉语中没有以屈折变化为标志的动词时态,所以当遇到英语中以动词过去式或原形表示“非真实”概念或意义时,学习者往往不明就理,出现误用或乱用。那么英语虚拟语气中动词非常规用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能否从语言学角度对这类用法做出阐释并找到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解释方法?针对这些问题,也曾有学者从概念整合及心智空间等角度对虚拟语气动词用法做过解释,但尚未有对两种虚拟式(Be-型虚拟式和WERE-型虚拟式)动词机制作出较为全面的阐释。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入手,结合语用学中指示语心理距离的相关研究,尝试构建基于心理距离的跨域映射模式,对虚拟语气的动词用法做出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指示语与心理距离

在语用学研究中,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ity)是指示语的一个关键特性。比勒(Buhler)提出的I-here-now主体定位系统(1990,p.93-166)和列文森(Levinson)(2001,p.63-64)提出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都表明了自我中心性在指示语研究中的重要性。指示系统以自我为中心,人物中心是说话人,时间中心是说话人的说话时间,地点中心是说话人在说话时所处的位置。另外,莱昂斯(Lyons)(1977,p.59)还提到了在会话中出现的指示投射(deictic projection)现象,即指示中心向受话者转移的情况。有中心就有边缘。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使得指示语有了自然的区分,即近中心指示语和远中心指示语,也就是列文森提出的近指(proximal)和远指(distal)的区别(2001, p. 62)。何兆熊(2000,p.73)总结出四对空间指示here和there,this和that,come和go,bring和take,与指示中心(指说话者)接近或向指示中心靠近的分别为here,this,come,bring,其余的则相反。而在实际对话中,对指示语的选择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尤尔(Yule)(2000,p.13)认为心理距离是空间指示语的语用基础。如人们会用“I don’t like that”来表示对某物的不喜欢,即使这个事物与说话人近在咫尺,说话人也会使用远指指示语that表示对此物的厌恶。这就是心理距离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一般而言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是趋于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上面的这个例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在指示语选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时态与心理距离

根据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章振邦(1996,p.149)区分了英语的时、体结构,将英语时态分为两种,即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时态又可以分别包含两种体,即进行体和完成体,这一划分被称为“两时两体”体系。时、体的区分在于时态具有指示语性质,与说话时间相关;体并不是指示性的,与说话时间无关,而是与所叙述事件的发生方式和状态有关——是业已完成,还是正在进行。换言之,时态与时间线上的特定参照时间相关,而体只是表明在时间线上某个时点的动作发生情形。

既然时态有指示性,就一定有指示中心和近指远指的区分,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通常将说话人作为指示中心,而当时态成为指示语,指示中心就是说话人说话时的时间,即现在时,因此表达当前时间的现在时就表示近指。事实上,现在时也的确用来对当前时间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陈述。反观过去时,则被用来描述在时间上“远离”现在时间的情形。而这种远离就是一种心理距离的体现。

黄衍(2009,p.152)认为英语是一种二分化体系,相对于说话者的远指和近指都被语法化。我们有表示空间近远的here和there,表示时间近远的now和then,而这个远近距离反应在时态上就是过去时和现在时。这种语言外在的二元划分,自然也对应着人们在语言表达时内在心理距离的近远。

三、虚拟语气中动词形态与心理状态的跨域映射

莱科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 source domain)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系统映射(mapping),概念隐喻的核心是跨概念域(cross domain)的系统映射。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源域中的词汇来描述抽象的目标域,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映射来理解抽象的事物。需要注意的是,在隐喻映射过程中,源域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以与目标域内部结构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即跨域映射的两个概念域必须存在一致的意象图式特点,即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Lakoff, 1993)。

虚拟语气表达假设、可能性、与现实相反的希望或现实中无法达成的事件或行为,这里的现实,根据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特征,就是指说话人利用虚拟语气表达时所处的时空方位。而根据前面提到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一致的结论,说话人所处的现实自然与说话人的心理距离更加接近;而虚拟语气所表达的“非现实”性事件或行为,与说话者所处的现实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简而言之,虚拟语气表达所形成的心理距离存在于现实和非现实(即虚拟)之间,这一距离来自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经验。依照指示语的划分,我们可以将心理距离近的现实视为近指,将心理距离远的非现实视作远指。结合前面提到的现在时和过去时所对应近指与远指区分,结合概念隐喻理论的跨域映射方式,我们就可以将英语虚拟表达中的动词时态运用,视为针对内在和抽象的心理距离的一种隐喻性表达。在这一隐喻过程中,以具体动词屈折变化体现的时态表征是源域,抽象的心理距离则是目标域。而人们在使用现在时与过去时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距离,就是源域的意象图式,这与目标域中现实与虚拟间的意象图式相一致,符合恒定原则。基于此,便可构建出英语虚拟语气原型隐喻模式(见图1)。

图1虚拟语气原型隐喻模式

在这个图表中,两个时态的图式结构映射到心理状态域,源域中的虚线双箭头表示基于两种时态应用而产生的心理距离的“距离意象图式”,目标域中的虚线双箭头表示心理状态域的内部结构,即现在与非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虚拟语气的隐喻特性,即以屈折变化为表征的动词时态的非常规运用,是人们在进行虚拟表达时心理状态的概念隐喻形式。接下来,我们将基于这一原型模式,分别阐述两种不同的虚拟式的隐喻机制。

(一)Were-型虚拟式的动词隐喻机制

Were-型虚拟式即用时态后移(backshift)(Yule, 2002, p.272)的方式对与现在或过去事实相反的行为事件的虚拟表达。即用过去时表示对当前事实的虚拟,用过去时完成体表示对过去事实的虚拟,如“I wish I had a lot of money.”和“If only I had gone there yesterday.”。由于Were-型虚拟式的这两种不同分类,我们也将利用两个模型进行解释,即与现在事实相反的现在时模式和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过去时模式。这里的现在时和过去时即指示中心。事实上,现在时Were-型虚拟式的隐喻模式与原型模式一致,这一形式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虚拟语气用法。我们以上述“I wish I had a lot of money”为例进行详细阐释,该句虚拟表达的隐喻模式可以表述为下述图2。

图2现在时为指示中心的虚拟句“I wish I had a lot of money”的隐喻模式

该图表清楚地展现了与现在时存在心理距离的过去时,是如何成为抽象心理状态的具体表达的,加粗字体表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对应关系。

接着我们再看看Were-型虚拟式的过去时隐喻模式。当一个虚拟表达描述与过去事实相反的事件或行为时,指示中心就发生了前述的投射现象,即说话人将自己置于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他站在这一过去时间点表达一个非现实的状态。因此,投射到心理状态域的时态就不再是现在时而成为过去时。与此同时,源域中与过去时保持心理距离的过去完成体,便被映射到目标域中与过去现实状态保持心理距离的过去非现实状态。我们再以上面的“If only I had gone there that yesterday”为例进行说明。该虚拟句的隐喻模式见图3。

图3过去时为指示中心的虚拟句“If only I had gone there yesterday.”的隐喻模式

在这个图表中,向下的虚线箭头表示指示中心从现在时投射到过去时,使过去时成为指示中心,从而映射到心理状态域。源域中的虚线双箭头表示过去时和过去完成体之间的心理距离,目标域中的虚线双箭头表示过去现实与说话者对过去的非现实希望间的心理距离。加粗字体表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互关联。

另外,在Were-型虚拟式中,还有一类非真实条件句,这类虚拟表达事实上是两个分别处于主句和从句中的虚拟语句组合而成的,两个虚拟语句都可以用不同的隐喻模式进行解释,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Be-型虚拟式的动词隐喻机制

与Were-型虚拟不同,Be-型虚拟式中的动词始终以原形状态出现,不论主语的人称和数是什么形式,也不管句子中的时间关联。如“I insisted that he leave at once.”,leave作为过去式动词的宾语从句中的谓语,理应也以过去式出现,但是却没有。另外,就算用原形,在第三人称单数主语he的后面,也应当用leaves的形式,但leave偏偏就是以原形形式出现了。这种虚拟式,同样可以用隐喻的跨域映射形式,对动词的这一特殊现象做出解释。

Be-型虚拟式常常用于对主观性(subjectivity)内容的表达,如决定、建议、要求或判断等。事实上,绝大部分Be-型虚拟式都是出现在含有主观意义的动词(如insist、order、suggest等)、形容词(如essential、imperative等)或名词(如suggestion等)所引导的从句中。即使单独出现的句子,也同样隐含了主观性。而这一主观性特征,对构建Be-型虚拟式的隐喻模型有重要意义。

1、时态潜势(Tense Potential)

在对Were-型虚拟式的讨论中,源域中的近指时态被映射到目标域的现实心理状态上,远指时态则被映射到非现实心理状态上。而这一映射模式,对Be-虚拟式动词的零时态原形形式似乎很难进行解释,因为在心理状态的目标域中似乎找不到可以产生映射的对应元素。我们认为,几乎每一个Be-型虚拟式都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既然是主观性表达,那么这种表达就只是一种可能性。如上面提过的“I insisted that he leave at once.”,坚持让他立刻离开,就是典型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再如“Thief be hanged!”说话者表达的是想让小偷被绞死的主观意志。既然是主观意志,那么就不见得一定会实现,第一句中他会不会立刻离开,第二句中的小偷会不会被绞死,对当时的说话人来说都是不确定的,所陈述的内容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由此可见,主观性可以被视为是Be-型虚拟式的一个普遍特征。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时态潜势,对应Be-型虚拟式中的动词原形形式。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建立Be-型虚拟式的隐喻模式。

我们之所以用潜势(potential)这一概念,就是认为这一概念所对应的动词原形,有变化成为现在时的潜在可能,亦有变化成为过去时的潜在可能,潜势本身体现两种可能性。一方面,在时态域中,时态潜势位于现在时和过去时之间,与二者保持相同的心理距离,因为这一潜势变成现在时或过去时的机率相同,各占一半。另一方面,当人们在对与错之间做出主观性判断时,也确实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状态,就是Be-型虚拟式所要表达的状态。再以“Thief be hanged!”为例,如果小偷被绞死了(The thief is hanged),说话者的主观意愿成为现实,如果小偷没被绞死,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就是非真实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Be-虚拟式所表达的主观意愿能否实现,与时态域中的时态潜势的两种可能性,具有对应关系。

2、Be-型虚拟式隐喻机制构建

现在,我们就以“I insisted that he leave at once.”为例,尝试构建Be-型虚拟式的隐喻映射机制(见图4)。

图4 Be-型虚拟式“I insist that he leave at once”的隐喻映射模式(时态潜势模式)

在上图中,源域中向上和向下的虚线箭头分别表示时态潜势与现在时和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表示了表征为动词原形leave的时态潜势变成现在时leaves和过去时left的可能性。在目标域的心理状态域中,向上和向下的虚线箭头分别表示不确定性状态成为现实或非现实的可能性,即说话者的主观意愿会不会实现。源域中时态潜势变化的可能性,与目标域中的可能性具有一致关系,意象图式一致,符合恒定原则,跨域映射得以建立。图中的加粗字体体现了两个概念域中各元素的一致关系。

同样,其他的Be-型虚拟表达,如上述的“Thief be hanged!”亦可用这一时态潜势映射模式做出较好的解释。

四、结语

虚拟语气结构相对复杂,对中国学习者而言不易透彻理解。本文把以动词屈折变化为表征的时态,和虚拟语气所对应的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分别置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具体、抽象的两个概念域中,具体的时态为源域,抽象的心理状态为目标域,而虚拟表达本身,就是由时态源域向心理状态目标域进行映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虚拟表达得以顺利完成,对其的确切理解也同时达成。同时,这一阐释模式也会让学习者更易理解虚拟语气,对学习者学习应用虚拟语气,提供一定的便利和帮助。另外,本文提出的时态潜势的概念,除用在Be-型虚拟式的讨论中,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如可以对情态动词或一些助动词后的动词原形做出尝试性解释。

[参考文献]

[1] Buhler, K.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2] 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Lyons, J. Semantics. volume 2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Yule, G. Pragma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6]章振邦.通用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 Huang, Y.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8]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9]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 Yule, G. Explaining English Gramma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作者简介]韩志毅(1976-),男,山东济南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5-9-9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1-0070-05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虚拟语气
浅谈虚拟语气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虚拟语气考前指导
浅谈虚拟语气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