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地方高校工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016-03-30何兵覃铭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工科

何兵 覃铭

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手段,但由于政策、地域、基本等条件的制约,地方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以工科为例从校企合作的目标、切入点、常态化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30-02

高等学校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作为非中心城市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尤显重要。因为作为非中心城市,地方经济环境和条件就相对落后,也无法吸引大量的技能人才为之经济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因此,地方高校要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千方百计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本文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解决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目标和思路

传统的工科类校企合作一般是两个目的:一是学校为学生解决实习、见习场所和师资问题,这主要是校方的需求;二是企业方需要校方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关。如果这两个需求同时具备,这种合作则可以持续下去,一旦有一方失去需求,合作将举步维艰,更无法深入。

我们的目标和思路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规划和产业结构,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找准专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依托企业生产实践平台和校方智力资源注入,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联合攻关、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一种产、学、研、教高度融合的新型合作模式,促进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从而达到稳定合作时间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效果佳的目标,成为区域校企合作的标杆。

二、构建校企合作常态化的因素

学校方要敢于走出去、乐于走出去,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找出共同的利益切合点,建立合作关系。

例如,主动征询企业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将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可否合作进行一定数量的定单式培养?在一些非中心城市,新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往往会遇到招收技术员工难的问题,寻求与地方高校的联合培养员工,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途径。又如,企业生产中一般都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学校可派驻一些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协助或分担技术攻关任务。还有,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的经费支持,但需要企业提交相应的项目论证申报书及组建研发团队,然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这方面力量较为薄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高校教师在方面刚好是强项,学校教师的注入,与企业联系申报技术攻关项目或横向课题,无疑是企业非常渴望的。另外,生产企业都想在行业竞争中通过技术改造脱颖而出,而高校部分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往往苦于没有成果转换的环境和条件,两者一拍即合,等等。

校企合作可以首先从人才输出、技术交流等基础开始培育,双方利益的切合点一旦被激发,校企之间就能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共组研发团队、共同申报课题、共建实验技术中心、共享研发成果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机制校企长效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校企合作对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工业见习、校内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重要环节的无缝衔接、相互渗透,有效保障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使其形成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生产—教学一体化生产线等方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及工程师、技术人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工程实践能力及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置身于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中,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在企业健康文化的氛围中学会了做人、做事,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企业责任,提高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1]。

2.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对各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企业、行业联合为学生开设科学实验、专业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及就业培训等内容的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面的教学环节;细化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会实践六个环节的具体项目及安排,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2]。

确定和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革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专业发展平台模块课程,形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例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引进社会、人文、管理学科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调整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使之更适应理论课程的学习。适当增设一些能够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反映学科前沿、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3]。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中的相应章节补充生产实践相关的实验内容,使理论不再空洞,增加感性认识;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中的相应环节调整设置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内容,使之更贴近于实践。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达到80%以上,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一步改革考试及考核方法。考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更多的课程摆脱以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将平时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实训报告、阶段综合考试等以不同的权重计入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4.借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及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掌握生产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带教能力,能独立指导主要的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使教师成长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充分接轨,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技能双馨的“双师型”结构教学科研团队。

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科研教改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等,主持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材编写,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

5.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让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关系,也让学校真正明白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专业能力;也有利于企业有选聘员工时有更宽阔的选择面和更长的考察期,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本科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素养,这样的毕业生无疑受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当今日趋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抢占优势、抢抓机遇。

四、校企合作要注意把握好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区别

当今“校企合作”国内走在最前的当属职业教育的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不能盲目照搬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1.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层次不一样。前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知识体系要基本完整,并具备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强调专业能力;而后者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强调的是岗位技能。

2.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标准,避免简单地以企业或单一岗位需求为导向,删减专业核心课程,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的缺失。

3.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真正体验生产实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避免让学生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输出,占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

4.学校不能把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当成长期“校企合作”的目标,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产、学、研”融合,最终达到“协同育人”并“引领”企业生产的作用,这才是大学真正应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结语

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将引导一批新建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转型的目的就是让部分本科院校更直接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无疑是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必然手段和途径,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热点,协同育人也将是人才培养的一个主题,各地都在努力尝试中。如果能像一些西方国家一样,能通过立法来规范校企之间的“协同育人”行为,我们相信校企合作会更加顺畅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2.

[2]百色学院2015年金属人才培养方案(材料工程本科专业)[Z].

[3]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工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