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研究

2016-03-30林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化高校管理

林辉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我国的高校形成了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组织机构,这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了高校管理专业化团队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校;管理;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16-02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通过连续的扩招,使高校内部规模显著扩大,空间布局出现了“一校多区”的局面,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另一些高校通过“调整、合并”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大学。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积极与企业合作,在高校内部创建和兴起一批科技企业,以提高高校资源、资产的利用率。但是,高校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使得高校管理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今高校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一、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高校功能也逐步的变化,高校管理的目标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作为一个学术活动中心来说,高校具有复杂性,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人才培养上,涉及的人员和事项都复杂的多,因此这就对高校的管理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进行管理活动时,管理者要管理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和高校本身,没有好的专业知识是胜任不了管理这一职位的。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其要点是高校管理者管理行为的专业化。高校管理对象包括学术生产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包括教师、学生及管理者自身,因此存在管理对象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科学的管理经验、专业的青少年心理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并不等于同于纯粹的知识化,也不等同于纯粹的管理文凭化,重点是管理者管理行为的专业化[1]。专业化是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中的“专业”应是指管理者经过专门的培养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从事管理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专门的活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2]。

二、高校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目前我国管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低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化程度偏低。一般说来,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随着高校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高校管理工作对管理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学历层次和管理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发展要求。如果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将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的难点,这样不利于管理人员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也会降低管理者的威信,同时削弱学校内部凝聚力,严重影响着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运用其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其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计划,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展开工作,优化配置各种办学资源,执行和控制各项工作实施,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全校教职员工围绕学校各种事业的发展目标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工作。

2.管理制度不合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管理岗位职责外延并不十分清晰,管理岗位职责、具体数量、工作内容描述等往往不能进行具体量化,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学校内部各部门、各职级、各同类管理岗位之间工作职责范围分工不清。同时,由于高校管理机构设置长期套用党政机关干部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队伍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使有些干部滋生官僚思想,出现“门难进、事难办、事推迟”的现象,这种思想严重影响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价值取向,对高校管理工作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危害[3]。

3.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对高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的具体实践工作。现代社会的发展已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容易犯只要有经验就能做好管理工作的错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吸收新的管理理念,这对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是十分不利的。

4.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却忽略了对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得管理人员与教师人员相比产生较大的反差,管理工作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软肋”,管理队伍所发挥的功能只是支持性、辅助性的范畴,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学校也缺乏对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的在职进修深造。从学校的发展层面,缺乏符合学校办学发展目标和管理人员成长规律的管理队伍建设规划,缺乏对管理队伍行之有效的培养、稳定、激励性政策,往往只是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执行”作为一个低层次的目标任务,管理者得不到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事业发展满足感。

三、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发展途径

1.职业道德建设途径。高校的管理部门是高校的一个服务机构,在高校的职能部门中承担的是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因此我们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不放”,即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从而加强管理职业意识建设。首先,要培养管理人员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行为,让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全身心的主动工作,培养员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较高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为学校、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态度;其次,要培养管理人员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相对教师岗位而言,管理人员收入总体偏低,而且也很难取得较高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鼓励管理人员要积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管理工作者不但要熟悉、精通工作,还要创新性的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断的从工作中积累经验,采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学习新的事物,不因循守旧,敢为人先,不断开拓,为实现现代化的高校管理模式而努力。

2.进行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建设。为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高校一般都会制定本校3~5年的发展建设规划,制定本校办学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而对高校而言,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每一岗位的具体情况,针对具体工作做出详细的分析,以制定岗位发展前景和说明书,并制定一系列激励和温度为管理人员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使管理人员能有所借鉴,根据规划来适时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使管理人员能于工作中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

3.建立合理的高校管理选聘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的高校管理人员选聘制度是开展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前提,管理人员在胜任工作之前应进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获得高校管理的职业资格的培训证书[4]。同时,还应科学的设岗,公平的选聘,如果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性。学校应对目前在岗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送至教育或行政管理专业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或深造,加强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用新的高校管理思想充实在职人员的头脑,甚至可以送他们出国培训,或请外籍高校管理人员传授高校管理经验,学习外国先进的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找出自己的差距,改进自身的管理工作。

4.进行管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时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对管理者自身素质提出高要求,不但要有管理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体有以下几点: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以人为本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崭新伦理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效能感;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稳定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主体性人格和良好的创业素质、开放的观念、乐于接受新的经验、思想和行为模式、欢迎变革的心态;民主思想和法治思想;市场观念和应有的经济生活素质;时间效率概念和计划观念;注重传媒和社会舆论;有效利用和支配闲暇;生态意识、世界意识、作“世界中国人”。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知理还要懂文,掌握比较系统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伦理、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知识,提高人文素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这给高校管理工作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适应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同时,向高校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队伍应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改善管理状况,使从业者更高层次掌握好、适应好高校管理工作的规律,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最终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只有这样充分开发、利用、运作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与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突出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余力,汪坤.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10):51-52.

[2]邓雪琳.对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涵义和特征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01):38-40.

[3]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2005,(3):36-38.

[4]宋佳琪.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J].经济师,2012,(10):112.

猜你喜欢

专业化高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