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和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6-03-29祁秀萍

甘肃农业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农场土地家庭

祁秀萍

(甘肃省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甘肃和政 731200)

创新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和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祁秀萍

(甘肃省和政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甘肃和政 731200)

笔者分析和政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全县的实际情况,概括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和政县

和政县位于甘肃南部,距省城兰州100公里,州府临夏市25公里,与甘南州合作市毗邻,内有兰临高速公路、和康公路、合和公路三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全县辖5镇8乡122个行政村,3.85万农户,总人口21.3万人,少数民族12.2万人,占57%,耕地面积38.38万亩,2015年农业总产值仅有5.55亿元,人均纯收入不足4 000元,贫困面达8%,全县尚有文盲人口0.43万,占总人口的2%,农业经营形式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新型农业社会组织正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全县注册各类合作社297家、家庭农场20家,流转土地6.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农业加工企业一共34家,大型加工企业只有5家,和政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和政县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受自身特点制约,至今农村经济发展步子不快。究其原因:一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小;二是生产机制创新不够,生产规模小,优势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小;四是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生产力落后,尤其是劳动者创新意识差;五是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吸引外来资金,扩充经济总量难度较大。

和政县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同其他县市的差异性,要想促成和政县农村经济大的发展、质的飞跃,必须按照“深化改革抓流转,优化服务强基础,突出特色育产业,引进企业求效益,创新机制促提升”的基本思路,遵循“规模化流转、农场化生产、企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着力实施以下五大战略,不断创新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一、确立流转土地战略,整合土地资源

要遵照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做好宣传鼓动和政策引导,明确土地责权关系,鼓励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对承包土地合理流转,让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统一经营流转土地,不断整合土地资源,形成土地的规模优势。为了顺利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注重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搞好土地确权工作,县上成立土地确权领导小组,制定《土地确权实施方案》,由农牧局牵头,对全县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一次普查登记,以承包地和宅基地为主要内容,准确有效,做好现行土地确权工作;二是坚持土地出让“三原则”,即依法原则,要依照《农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坚持原则,规范操作,重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土地,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有偿原则,土地流转的条件和补偿完全由农民与受让方自由平等协商,流转的效益归农户所有,充分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三是土地流转方式要灵活多样,按照《甘肃省土地流转办法》,积极采用“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置换”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把土地流转尽量放开、搞活,讲求“开绿灯”、高效率,达到合理合法,行之有效的目的;四是县经营管理站要强化工作职能,全权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解答、土地调查、协议签订、登记备案及合同仲裁等相关工作,确保土地流转健康运行,不走样、不出差,切实为土地流转做好全程服务。土地的流转要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彻底改变独户经营、单打独斗、效益低下的现状,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二、坚持模式创新战略,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组建农民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有效途径。和政县要抢抓政策机遇,将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采取得力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一是要加快家庭农场的建设步伐。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规模较大、相对稳定、专业化生产、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进行工商注册五大特征。在经营主体的培养上,要把家庭农场的建设确定为当前的主攻方向,与和政县的产业发展相适应,以示范性家庭农场建设为抓手,建立以种植、养殖、林果、蔬菜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二是要重视农民合作社建设。农民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具有经济互助性,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突出发展农民合作社这个重心,以家庭农场为骨干,组建更多更好的农民合作社。通过新型合作社的发展,集合众多家庭农场的分散力量,形成规模合力,在生产设备、技术力量、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实施倾斜发展策略。在农民合作社建设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清晰“分期分批、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立足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和政辣子、双低油菜、啤特果、牙塘蚕豆”等家庭农场,精心培育家庭农场为主的经营主体,使和政一些“名、优、特”农产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大幅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份额;四是政府要为社会合作组织保驾护航。特别要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上下功夫、出实招。在申报审批上放宽条件,降低门槛,进行快捷服务;在资金筹措上,坚持农户自筹与银行贷款、政府贴息、项目支持相结合,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技术服务上,委派科技特派员,建立农业部门与经营主体的联系制度,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在农产品监管上,重视商标注册、产品认证、产地认证,坚持“三品一标”原则,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保险机制上,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做到应保尽保,确实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

三、坚持特色型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硬道理。和政县要走出自身的经济之路,必须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从加快农业、林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入手,在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旅游业上求突破、谋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和政县南部达浪、松鸣、新庄、新营、罗家集五个乡镇,打好傅廷栋院士这张王牌,加大双低油菜的生产投入,重点建设大南岔河流域和牙塘河流域两个万亩油菜示范基地,城关、买家集、卜家庄三乡镇集中连片,抓好3万亩中药材长廊建设,卅里铺、三合两乡镇为区域,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和政辣子”这个品牌,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双低油菜”“和政辣子”“中药材”产业化经营,使其在和政县农村经济发展中成为“龙头”产业;在发展特色林果业上,要巩固全县3.0万亩退耕还林成果,逐年扩大经济林栽植面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88果品厂为依托,加大以酸巴梨为主的果品生产及加工力度,对蕨菜、草莓、等野生保健品进行深度加工,重点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拳头”产品;在发展特色畜牧业上,坚持牛、羊、猪规模养殖,以和政县正在实施的养羊大县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暖棚养殖、青贮氨化、畜禽改良等高新技术,抓住“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大好机遇,建设高效型小尾寒羊、细毛羊繁殖基地,对“和政羊”“松鸣岩鸡”进行商标注册和产地认证,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深加工,努力将畜牧业培育成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发展特色旅游业上,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国家级地质公园、4A级景区松鸣岩、铁钩风光等旅游景点为引领,很好编制旅游线路,以旅游通道为主骨架,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建设啤特果、高原树莓及环保型特种养殖产业园,美化亮化旅游热线,发展观光农业,以旅游业为载体,开发竹柳编、民族首饰等旅游产品,要办好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四月八”花儿会两个传统节会,积极承办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等重大活动,全力推介和政、宣传和政,让旅游业这个“无烟工业”尽快成为拉动和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四、实施以工促农战略,进行龙头带动

在农业经营体系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基础,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是经营主体,而产业化企业是经营性服务单位,也是农产品再升值的主要承担者,其作用巨大,意义非常。实现以工促农、龙头带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把发展加工企业的着力点放在巩固提高和扩大增量上来。一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使88果品厂、兰和粮油加工厂等现有企业稳固发展;二是要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项目支持、吸收股份等多种渠道,帮助甘肃泰祥养殖园建设项目、甘肃复兴后中药材加工项目等重大在建项目如期竣工,尽快投产使用;三是立足“畜、林、药、豆、油”优势资源,充分论证,严格筛选,新上一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深加工项目,如蚕豆加工厂、乳品厂、树莓加工厂等加工企业,不断扩充产业化企业增量,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做好“农企对接”,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后续服务,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龙头企业的发展,根据现代农业需要而定,要百分之百保证其可行性,在产业导向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布局上,要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培育相一致,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在管理上,要重视引进技术、人才,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营机制上,要坚持自主经营、资源共享,充分考虑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联手发展。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像和政县这样的山区小县,经济后劲乏力,农业生产主体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环境未得到改善。为增强和政县经济发展后劲,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千方百计为农场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创造条件。其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先行。和政县尤其要按照“小县大规划”的方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好乡村整体规划,争取财政“一事一议”农综项目,逐年硬化村社道路,主攻和康公路二级路建设、牙塘河循环经济园区道路建设、农电线路改造、人畜饮水等工程项目,实施好IFAD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农技站建设等在建项目,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户户通、通讯网络、农村能源供给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水、电、路、信息”为主要内容,优化硬环境。其二,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软环境。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农场主和合作社社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一是与甘农大、农科院、农牧厅等科研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接受高新技术培训,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整合和政县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县农广校的教学办学能力,让县农广校担负起农民培训的重任;三是突出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两方面,实施好阳光工程培训等培训项目,使农民群众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再就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四是组织致富能手到外地观摩考察,增长见识,丰富头脑,与发达地区形成良性互动。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大力引导农民群众破除“等、靠、要”旧习惯,提高改革开放,勤劳致富的意识水平,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其三,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林草业生态环境。专项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落实退耕还林方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荒山绿化、天然林保护、大搞“三田”建设、实施好GEF生态保护项目等方面,走建设生态平衡县的路子,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和政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省有省情,县有县情,要使和政县走出农村经济落后的困境,必须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创新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

(编辑:张琼琼)

F327

A

1673-9019(2016)19-0013-02

2016-06-06

祁秀萍(1969-),女,甘肃和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农场土地家庭
农场假期
我爱这土地
农场
家庭“煮”夫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恋练有词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