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蛰存小说的性心理视域

2016-03-29居婷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

居婷婷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施蛰存小说的性心理视域

居婷婷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施蛰存是最先接触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先觉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展开了小说中千变万化而又扑朔迷离的性心理视域,呈现出此前华语小说未见的风情,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性心理视域;弗洛伊德心理学

20世纪初期,国外众多理论思潮传入中国,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内化,大量外来思潮对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有这么一群小说家,他们以“新、奇、怪”来捕捉人物的意识流动,并擅于使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丰富饱满,他们就是被文学史家定义为“新感觉派” 的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上可谓一枝独秀,它以性心理为视域,将笔触深入到当时的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潜意识领域,描写人物内在心理的真实,展示出他对于人性的独特思考,创造出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堪称独步”的心理分析小说①。

一、施蛰存小说中性心理

视域的理论资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上蔓延着虚无、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当时有些人试图将客观世界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等手法加以主观化,强调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日本新感觉派大师片冈铁兵曾说:“要使作者的生命活在物质之中,活在状态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就是感觉。”②他们把新奇的感觉当作创造的关键。这种以描写都市生活见长,凸显都市的物质生活,从物质折射出都市男女精神风貌的写法,在当时受到一定的关注,其中心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男女的堕落淫靡。在他们看来,艺术家的任务是深入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接感受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意义远比现实重要,并主张将摹写主观臆想进行到底,通过运用大量的现代派手法,深刻刻画20世纪初人们的外貌、穿着打扮,以及生理、心理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写作手法给当时社会带来一股新鲜空气,给人们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主观印象。

与此同时,施蛰存从事西方书籍的译介工作,接触到大量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和理论。有论者以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手法最初是从显尼志勒那里学来,后来他又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和蔼理斯的《性的心理》”,这些都对他很有影响③。

恰巧当时中国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夹在越来越剧烈的阶级斗争的夹板之中,他们既不满于旧的社会秩序,又寻求不到施展才华的归宿,从而陷入了苦闷、彷徨、忧郁的困顿之中。为了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他们追求新的刺激,寻找奇异感受弥补内心的空白,这为当时作家欣赏现代派小说的“新、奇、怪”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沃土。

施蛰存的部分小说主要以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为写作背景,多以大都市人物风貌为写作对象。都市生活经验的感觉新奇性和感官刺激性生成了都市文化的奇异芬芳;同时,也有架构的历史小说,他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植入显尼志勒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知识,使人物形象通过心理活动的揭示更加丰富饱满。施蛰存的写作中力图兼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熔于一炉,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二、性心理视域与小说人物形象的融合

施蛰存敢于探索全然陌生的现代都市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大胆回眸那无理性的力量,就其成就而言,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也不为过。他有意识地运用了西方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描写方法来描述被压抑的情感的涌动,在描写人物时,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惟妙惟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应用得炉火纯青。心理描写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不经意间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此起彼伏、千变万化,而由心理变化带来的行为反应也是变幻多样,仿佛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瞬间被引燃,但又碍于社会道德、风俗等因素,往往被扼杀在臆想之中。《梅雨之夕》中的主人公无意中遇到一个未带伞的年轻女子,一番纠结过后,他大胆地提出和她共伞,送她回家,在无方向性的前行中,主人公不停地将对方想象成初恋女友、现任妻子以及柜台女子,各种幻影随之而来,相互交织,心理历程丰富而多变,将人物内心的不安与紧张烘托得淋漓尽致,焦虑和恐惧融为一体,极为曲折细微而又富有层次感。《在巴黎大剧院》中,男子痴狂到近乎变态的地步,从买电影票、上楼、并肩而坐、读电影情节简介、吃冰激凌到用女子的手帕擦嘴再到看完讨论影星和出版公司,从头到尾都是男子一厢情愿地在不断地揣摩女子每个举措的用意,而且在男主人公眼里很多举动都被赋予了“另类”的性的寓意。施蛰存通过男主人公持续的内心独白,细密而深入地探讨了男性的性压抑④,“沉淀了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压抑着人的生命本能与原欲”⑤。这些都揭示了封建意识下,人们的精神创伤和渴望挣脱的愿景,但无奈,挣脱谈何容易,个中滋味都通过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转换巧妙地传达了出来,被所谓理性、道德压抑着的人性的本能欲求,在施蛰存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相较于摩登女郎而言,施蛰存写善女人的心理特征更胜一筹。施蛰存笔下的都市女主人公们,都没有“娜拉”的勇气走出家门,摆脱家庭的束缚,她们依赖家庭,缺乏挣脱生活束缚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勇气,然而他又能捕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资产阶级社会流露出的微妙诱惑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生理和心理的解放也不容忽视,这就构成了一部资产阶级生活刺激的现代文本。

施蛰存笔下的善女人多少都带着点岁月的精神创伤。善女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甚至穿戴都显露出半传统的女性形象。她们与穆时英、刘呐鸥笔下的那些时髦、洋气、充满魅惑色彩的都市摩登女郎绝然不同,她们在传统道德中不断挣扎,想挣脱束缚却不能,想超出自我又无力,她们被所处的环境压抑得无法动弹,时时刻刻被自我束缚,克制着本能的欲求,在平静的外表下安置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周夫人》通过一个12岁男孩子的眼睛和感受,表现出一个守寡的年轻妇女内心深沉的苦痛,她把对亡夫的思念变态地转嫁到一个长得和亡夫有点相似的男孩身上,在心理、生理上苦苦挣扎终不得。在《善女人行品》中勾画了中国传统女性“神圣”的一面,里面所有的女性都以高尚的节操做掩饰,就其内心暗流涌动的思绪而言,没有一个是贞女子,其实那些所谓的中国传统女性,她们对爱情的憧憬,对本能欲求的渴望,无不流露出怀藏于心的 “不贞”念头,她们是大胆的却又是胆怯的。

施蛰存小说的题材相当广泛,不仅写上海大都市形形色色的男女,还写城市边缘的城镇境况,展现了一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万象图。在写大都市生活的小说《薄暮的舞女》《四喜子的生意》《特吕姑娘》《失业》《鸥》等作品中,对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思想的碰撞与摩擦,催生出的畸形病态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以及在这种情境下的人们所处的浮夸状态,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很难轻易挣脱思想的枷锁和传统束缚的人生状态,都进行了详尽的书写,但不经意间又显露出浮于其表的颓靡气息。在小说《失业》中就有这么一个洋行小职员,被解雇后,领着最后一个月的薪水,一路烦恼、混乱、恐慌、焦虑,想托老同学帮忙找一份工作,又怕对方瞧不起自己,回到家里,拿孩子出气,最后在纸上给妻子写了三个字“失业了”,连亲口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如此的卑微,不胜生活的重压,残喘生活着。《鸥》中写了另一个上海银行的小职员对他海边乡村的乡愁,他一个人散步到大光明电影院前,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摩登女郎和他的同事,一个是西化的纨绔子弟,而那个着装艳丽的女郎正是自己的初恋女孩。这种场景透露了都市的颓靡对乡村淳朴的腐蚀。任何时代都有被压抑着的内心卑微的男性形象。

此外,施蛰存笔下还有另一类小说——历史小说,《石秀》《将军底头》《鸠摩罗什》等也都以人物性心理视域的展开而获得较高评价。《石秀》中的石秀,深深地爱上了义兄的妻子潘巧云,多年来被压抑的性欲由潘巧云勾起,但传统的朋友信义、道德观念使他不敢对潘巧云的诱惑作出反应,但内心强烈的情欲唆使他产生了“因为爱她,所以要杀她”的变态心理,最后看着潘被肢解,“重又觉得一阵满足的愉快了”,性压抑以扭曲的方式释放之后,竟达到如此变态的地步。在《鸠摩罗什》里,高僧鸠摩罗什亦表现出多重人格,他既想做高僧又抵制不住世俗的魅惑,内心充斥着宗教与肉欲的冲突,也不断强烈地互相辩论着,既宽恕自己又被道德所缚。《将军底头》中主人公大将军带着对“忠诚”的困惑,带着内心强烈的冲突矛盾,最终也踏上身首异处的灭亡道路。施蛰存的小说中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去深入挖掘人物的变态性心理,也算是对“五四”当年“性解放”思潮的一种回应。

据统计,此次健康体检惠及1200余名职工,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了企业的关怀和关爱,切实维护了职工的权益。□

他还有少数玄幻小说,《魔道》是较为出色的一篇,小说中通过“我”的一次周末旅行,描画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妄想症患者的心理,意识流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小说呈现了神秘而又扑朔迷离的魔幻效果,这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主人公生活在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年代,对其心理历程的描写,颇为惊心动魄,此种刻画也反衬出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下人们内心的恐慌不安。

施蛰存的小说中,较多揭示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被触动的那种压抑的情感和欲望,但又由于传统心理,而被“理性”遏制,使得人性本能欲望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一些近乎变态的性心理。

三、性心理分析小说的承续

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人的写作,上接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的余绪,下开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故事叙述上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都市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在作品中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现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并用各种现代派的手法,融汇东西,给世人展现出一幅新奇的画面。

1932年至1935年间,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现代派小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阵地。他们的创作特色就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出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人物心理的畸形和病态。他们也大量借鉴西方和日本心理分析小说的手法,在自身的创作中加入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内心世界窥探人性,从心理到动作反应,都显示了被压抑着的人性的本能欲望。人物表面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实际上,内心里已经产生过数波旖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在施蛰存的小说中找得到缩影,穆时英、刘呐鸥、禾金、黑婴等人也相继受其影响。

施蛰存写于1928年之前的早期小说故事大都发生在乡村,田园般的背景是他童年时代生活的松江(上海近郊)的写照。小说充满着扬子江下游地区抒情而慵懒的气息,那些久远的恋情常带着一丝怀旧被缓缓忆起⑥。他描写都市气息的小说,相较于穆、刘,算是少的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象征现代化进程的物质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行为反应、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所反映的恰恰是被殖民入侵的社会的悲哀和散发出来的无可救药的颓靡气息。

有人说当时的大上海就是“造在地狱上的天堂”,资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兴起,都市文明受到严重侵蚀,新感觉派小说中的资产阶级男女都处于堕落和荒淫的状态。小说有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般跳跃的结构,使读者眼花缭乱,其中的人物都用半疯癫的外表遮掩自己一颗悲哀孤寂的心,也算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景观。

注释: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8页。

②片冈铁兵:《告年轻的读者》,见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佩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48页。

③余凤高:《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01-202页。

④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78页。

⑤王俊虎:《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新论》,《学术交流》,2013 年第9 期,第164-168页。

⑥陈国球:《从惘然到惆怅:试论〈上元灯〉中的感旧篇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4期,第83-95页。

[参考文献]

[1]杨迎平.施蛰存传略[J].新文学史料,2000(4):148-162.

[2]杨迎平.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重论施蛰存[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9.

[3]黄静.论施蛰存的小说理论与批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77-183.

[4]王福湘.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22-28.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1-0029-03

作者简介:居婷婷(1991—),女,硕士研究生 。

收稿日期:2015-07-03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1.007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习实变函数的心理分析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习实变函数的心理分析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育管理策略解析
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黄昏的蝙蝠
大学一年级女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