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实效科研促特色形成出精品课题

2016-03-29武汉市汉阳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王泆朗王世芳

成才 2016年9期
关键词:结题课题幼儿园

■武汉市汉阳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王泆朗 王世芳

做实效科研促特色形成出精品课题

■武汉市汉阳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王泆朗 王世芳

一、概况

回顾汉阳区的科研工作,“十一五”期间我们改变“十五”期间与学校工作两张皮的作法,扭转了单靠几个人做课题的尴尬局面,形成了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共识,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就是把科研往学校的工作上贴,只是由于我们贴得比较合适、比较认真,所以收官的时候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区承担的19项市重点和专项课题(占全市9%的份额)有16项结题等级优秀,另有3项一般规划课题比照重点结题等级优秀。在市优秀课题评比中我区占了获奖成果的16%,其中37个二等奖我们就有10个。

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做“十二五”,压力重重,反思“十一五”,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看问题,从问题中找增长点。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教育科研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推广有待进一步扩大,专家资源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强化,科研骨干的利益有待堤进一步保障,为教育决策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教科研的指导思想:做实效科研,促特色形成,出精品课题。

二、做法

1.培训:精英+草根+Q群

(1)靠精英

我们瞄准课题研究关键的时间节点,就开题研究方案、问卷调查的编制与数据分析、科研论文的设计与表达、文献检索与获取之道、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恭请资深专家作了6场培训,从高端规范引领我们的研究行动。

为便于做实、做深“十二五”的科研工作,我们重心下移,根植于学校中心工作,让科研成为学校中心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十二五”课题立项,汉阳区以一个小区之力承担了19项、占全市10%的重点和专项课题,95项、占全市11%的教师个人课题,还有16项、占全市20%的武汉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学会课题3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湖北省规划课题申报成功率超过80%,共12项,重点课题2项。目前第一批21项市规划课题全部结题,其中11项重点、专项课题100%优秀,中国教育学会、武汉市教育学会课题的已结题的14个重点课题,评审委员会都给出了100%优秀的评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专家们功不可没。

(2)靠草根

我们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拟定主题,以区科研骨干为主讲人,前讲后研,以研代训,深度探讨。

“十二五”我们做的部分全区性的主题研训活动有:学校教科研管理及思考、教科室主任如何组织协调开展科研工作、课题日常管理如何有效促进科研、校内课题研究开展的形式、课题研究对学校中心工作的助推作用、研究方案的撰写及要求、课题申报和教科研工作经历经验分享、教师个人课题管理经验交流、课题例会研究方案模板设计、科研课题例会组织方法、调查分析小报告、研究报告撰写案例小讲座、以23初中成果展示材料的修改为例说一说研究报告的撰写、结题流程和评审细则、课题研究课的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物化和应用、十三五科研工作启动前的准备等等。

(3)靠Q群

“十二五”我们建立的4个Q群:幼儿园、小学、中学教科室主任群和科研校长群。这4个Q群在培训骨干、传递信息、分享经验、交流研讨、示范激励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这里要提到的是从“十一五”结题季就启动的观摩培训制,最初的想法是以会代培,要用足宝贵的专家资源,使更多的科研骨干、更多的学校受益受惠。观摩培训之初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慢慢地观摩他校的各项课题研究活动就成为我区科研骨干们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

利用Q群对结题评审会做有视频、有图片、有文字、有互动的现场直播也是我们的一个新的作法,比如去年12月9日我们在工作群里发了一个通知,10号上下午分别有翠微小学和五里墩小学的两场市一般规划课题的结题评审会。当天自主到场观摩的单位从幼儿园到高中就有30多个、50多人,其中不少是已经结题的单位。二桥中学的教科室主任张婷婷写到:课题结题观摩学习中……校园小而精致,会场紧而有序,团队集体汇报,形式丰富多彩,交流质疑对话,专家答疑解惑,启发深思自省。弘桥小学的教科室主任龚蓓全程录像后回校后与课题组的老师学习,并截取专家提问部分发到科研主任群里与同伴分享。又如建港中学的结题评审会,结题后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杨晓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课题研究工作我可以不再自称小白了。回望来时路,课题组团队走过的每一步,虽艰辛,但更多的是磨砺中共同成长,在碰撞中相互认同,如今,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坦诚相见,心心相印,和而不同!课题研究最终归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成就与幸福,教科室主任是幸福的岗位!这是她的心声,也是汉阳教科室主任们“十二五”共同的成长体验。

2.机制:分层+例会+飞检

(1)分层管理

“十二五”启动前,我们作了一个全面评估,将各单位分为三个层次,找准目标,分层申报。A层:科研实力较强,目标是做市规划重点和专项课题、省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学会课题。B层:科研实力一般,目标是做市规划一般课题、市学会重点课题、省规划课题。C层:科研实力薄弱,目标是做区级课题。

分层管理,使得各校都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都有了自己的可以达到科研目标,只要努力都能得到同行尊敬和认可。比如钟家村小学学区的快活岭小学、田家台小学、黄金口小学和陈家咀小学这4所薄弱学校,单靠一校的师资,成立课题组都有困难,我们就借助钟家村小学的优质科研力量作支撑,联合4校抱团做课题。这样,“十二五”我们“校校有课题”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中73%的单位承担了市级以上课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目标分层,管理却一视同仁,到“十二五”中期全区科研能力的结构迅速发生变化,这三个层次很快就被打破,80%以上的B层学校的科研实力已经跻身A层。自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汉阳科研在均衡化上是做得比较好的。

(2)研究例会、飞行检查

我们设计了《课题月度例会安排表》、《课题例会方案表》,要求课题组每月至少要开一次研究例会,同时启动了飞行检查制,即根据例会安排表,不招呼地随时下校调研。

实施之初很多单位对怎么开好课题研究例会没有头绪。第一轮飞检后,针对例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在反馈报告里提出了三条建议:“一个解决”,即一次例会解决一个问题;“两项注意”,即注意科研与教研的区别,注意成果与效果、效益、效率的区别;“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聚焦问题,有利于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共识。

为推进研究例会有质量地开展,我们一面组织培训和例会展示活动,一面点对点的沟通,帮助整改,一面及时在Q群发布每次飞行检查的反馈报告,供各单位学习参考,对照自查自改。

三年来,众多的单位从害怕飞检,到主动邀请欢迎我们去检查,这个变化的背后是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有效有底气地进行。

3.研究:引领+规范+审核

(1)项目引领,促进教科研融合

我们知道离开了教研的科研,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我们瞄准新常态下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找到科研工作的切入点,找准课题研究的落脚点,以项目作引领,促进科研与教研的融合。

例如,2015年我们在全面取消补课的背景下,及时启动了年度专项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同一项目启动的还有全区初中学校参与的区重大课题研究。

引领还有榜样引领、成果引领,“十二五”期间我们依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找准科研质量的增长点,举办了十多次全区性的成果展示:从“十一五”跨越“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课题研究课案例分析、教科室主任科研工作经验分享、教师个人课题管理经验交流、教师个人课题开题论证现场会、课题研究例会现场会、课题研究资料展示会、教师个人课题成果发布会等等。

引领还离不开专家引领,“十二五”我们推广专家指导制,帮助课题组与专家结对。

引领还有舆论引领,这一点在结题季Q群上表现突出,一场场结题评审会的现场直播,一个个优秀的结题等级,给即将结题的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催生了强烈的动力。

(2)模版运用,加强研究规范

为规范研究,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模版运用到过程管理之中,有课题研究例会的,有中期检查的,有教师个人课题管理的等等。

例如我们组织了9场中期检查,为此设计了自查表、互查表、反思表。自查表帮助学校全面回顾本校课题的管理现状和研究进展,互查表提示各教科室主任在检查中重点看什么、学什么,反思表帮助教科室主任比照分析、借鉴典型、及时思考本校教师课题管理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检查的流程如下:先分组推磨,检查资料;再分析合议,填写表格,强调研究的亮点和突出的问题;最后评议反馈,提出建议,限期整改。检查里研究气氛浓郁,反响强烈,不少教科室主任在反思表中都用到了“震撼”一词。

(3)课题审核,引导成果提升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我们一直严把六关,即选题申报关、立项开题关、中期检查关、结题筹备关、课题活动关、成果展示关,坚持课题审核制。

这是一位科研人员在年度考核里的一段话:从4月全面启动课题结题工作,两个半月时间有弘桥中学等13项课题结题筹划,结题报告的修改指导40多篇次,按照每篇次2小时面对面交流计算就有80多小时,按照每天3篇次,就要26天多。其中,不包括审阅批注报告的时间,每篇次至少1小时,多的要半天。例如弘桥中学的结题报告,两个月里我们就做了5次审核。又如第二十三初中全市“十一五”成果展示的汇报稿,一个半月内,我们就审阅批改了15次。

这种审核是贯穿“十二五”始终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份方案,每一份报告,我们的任务就是找问题,打“板子”,直到满意为止。

三、成效

1.教师专业成长

“十二五”科研,促进了一大批科研骨干的专业成长。据不完全统计,有27位教科室主任成长为校级干部,7位课题组成员成长为省特级教师、省名师,40位课题组成员成长为市名师、市学带、市优青,223位课题组成员成长为区名师、区学带、区优青。

例如原三中教科室主任、特级老师顾静的工作室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三寄宿教科室主任、特级老师黄群芳是近年来武汉语文学科的领军人物,她成为分管科研的校长后,接手她工作的特级老师桂文通,现在也成为了汉阳区的数学教研员。

2.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办学质量提升

我们一直在说要做实效科研,促特色形成,我们的做法也得到了区内同行的认可。这是在钟家村幼儿园的结题评审会上,分管学前教育的朱波跟我说的一段话:我在做打造幼儿园文化特色的工作时发现推进得很顺利,各个园的特色都非常鲜明,我就一直在想是为什么?参加了三次结题评审会,我明白了,科研起了作用,幼儿园在我面前展现的那些其实都是你们课题研究的成果。

用科研促特色形成,在幼儿园做到了,在小学中学也做到了。比如机关幼儿园的快乐情绪、晨光幼儿园的空间造型教玩具、钟家村幼儿园的环保游戏、二桥幼儿园的荆楚文化、白鹤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德才幼儿园的前阅读、七里小学的社团活动,钟家村小学的读式文化、西大街小学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楚才小学的幸福教育、德才小学的自主学习、玫瑰园小学的教育共同体、翠微小学的智慧教育、弘桥小学的小班化、翠微中学的启发潜能、建港中学的艺体特色、弘桥中学的体验式德育,包括二桥中学、三中、二十三中的高效课堂,二十三初中的导学案,三寄宿的学分制等等,我们的科研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提升孩子们的快乐感幸福感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3.汉阳教育持续稳定的增长

据统计,我们有71%的市规划课题、94.7%的教师个人课题直接与教学相关。汉阳教育“十二五”中、高考的成绩,用汉阳区教育局长的话说,科研是做了贡献的。

要提到的是我们教科中心所有的科研员和教研员都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以中教室为例,6门应考学科的6名教研员就做了7个市级教师个人课题。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到,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没有高校专家的引领、没有各区同行的支持,特别是没有汉阳勤学、善思、能干、有为的科研骨干们的竭尽全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天,回看“十二五”,我们发现问题其实比我们的成绩要多,比如: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不够强,科研、教研融合的方法不够多,课题研究方法有效运用不够活,成果运用推广的思路不够广,专家结对指导的频率不够密,科研骨干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其中当务之急的是如何保障优秀的科研单位、科研骨干的利益,他们的科研热情在“十三五”我们靠什么去维持去加温?教育是我们永恒的事业,科研需要我们不懈地探求,步入“十三五”,我们将努力探索科研如何能够引领学校工作,如何能够给科研骨干带来成就感、幸福感,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责任编辑向保秀

猜你喜欢

结题课题幼儿园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爱“上”幼儿园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