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和《箴言》中发现“智慧”

2016-03-29石鑫怡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箴言行为论语

石鑫怡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沙坪坝 710064)



从《论语》和《箴言》中发现“智慧”

石鑫怡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沙坪坝 710064)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论语》和《箴言》的对比,探究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早期形成的智慧经典如何影响这两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从认知层面来看,这两个民族的智慧观念并无高低之分,但在性质和表现方式上具有显著差异;从行为层面来看,两者的处世之道大抵相通,在表现方式和约束力上则有所不同。

[关键词]《论语》;《箴言》;智慧;心理;行为

智慧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文献,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特殊的生活阅历;源于对人类经历的理性反思,并以语言为媒介得以表达。[1]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被誉为“智慧的民族”。两种独特的民族智慧,使这两种文明万劫无灭、根脉不息,成为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更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存在,帮助这两个民族屡次走出困境,摆脱厄运。本文以这两大文明早期的智慧经典读本《论语》和《箴言》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者对智慧的相关论述,探究这两个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以扩展我们对这两个民族独特智慧的理解。

一、智慧的源起

在中国,“智”或“智慧”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只是当时并未给出确切的解释。从文字的源流来看,“智”由“知”分化而来,疑甲文为右“知”左“于”,兼声会意为能知晓竽所吹奏乐曲的情谊内涵,词意为聪明、有知识,引申为谋略。[2]《说文解字注》中给“智慧”下了一个定义:“智慧指知识,有智慧的人指无所不知之人。”[3]在西方,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一词,但首次对“智慧”提出确切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4]《旧约》中的希伯来圣经对智慧常用的词根是“hkm”,R.N.Whybray将其解释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天生的智能”,“表现为多样的能力或技巧”。[5]可见,智慧在这两个民族中体现的都是人的知识和能力。

智慧是一个意蕴极其丰富的概念,涉及知识、情感、判断、文化、中庸、理解、决策等多种因素。智慧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其本质是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人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身、自然、社区和超自然的关系。[1]知识易言,智慧难说。智慧内涵广泛,我们很难给智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为方便讨论,本文在比较两种智慧之前,先对智慧进行分类,并在限定的范畴内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借鉴郭明俊的分类方法,从智慧的层次、性质、表现方式三个维度对智慧进行分类:从层次上,将智慧分为高级智慧和低级智慧;从性质上,将智慧分为“形下的智慧”和“形上的智慧”;从表现方式上,将智慧分为哲学的智慧、常识的智慧、宗教的智慧、伦理的智慧、艺术的智慧和科学的智慧等。[6]

二、《论语》和《箴言》中的智慧对比

《论语》中有24处谈论“智(知)”,“知”或与“智”互通,或“一身兼两用”,既指知识,又指智慧。而在《箴言》中,智慧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wisdom(睿智/才智、智慧)、wise(明智、聪明)、knowledge(知识)。可见,两种文化都认为知识是某种智慧,但智慧不是知识;智慧既有别于知识,又与智慧关联。既然这两种文化都认同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那么两者对智慧的认识以及行为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一)认知层面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樊迟关于智慧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智慧的起源问题:“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7]学界对“知人”常见的解释是“识人的能力”或“了解人的能力”。虽然两种解释略有差异,但都赞同孔子所谓的智慧源于人的日常交往,这与犹太文化具有显著差异。《圣经后典》中说:“博大智慧,来自天主,智慧与他,永世相随。”其他文献也有类似的论述:“对上帝的敬畏是智慧的开端”。“上帝知道通向智慧路”,“摩西把手放在约书亚(Joshua)上,约书亚就充满了智慧”。可以推断,在以色列人的观念中,“智慧来自上帝”。对比发现,中国古代先贤与犹太人在思考智慧的源泉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智慧观以人为驱动,而犹太人纯粹以神为方向。可见,两种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中华文化注重形而下,富于人伦色彩;犹太文化注重形而上,神性色彩尤为突出。

智慧的内涵广泛,但是在不同的民族中会呈现不同的特色,只有廓清“智慧”所指称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更好地理解“智慧”在各自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8]。《论语》论“智(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明智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2)识人能力:“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7](3)对他人的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7](4)人格修养:“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7](5)生活态度:“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7](6)学习能力:“闻一以知十。”[7]可以看出,《论语》中的智慧着重指知识和人伦道德,即文化知识以及人的生存交往之“道”。《箴言》中有关智慧的论述通常是宗教的语言,如“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中的智慧虽然也涉及人类生存的知识和能力,但更多地表现为上帝对人类生活的指导和告诫,智慧既是对上帝的敬畏,也是上帝恩泽的流溢。《论语》中的智慧是基于日常生活需要的常识智慧,《箴言》中的智慧是连接人与上帝的中介,是宗教智慧。

著名学者姚新中在《智慧的神圣性》一文中将智慧的本质总结为“一种关系”,指出“通过这种关系,人学会如何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意义和规则的模式以作为我们行为的选择。”[8]从这一观点来看,中华文化中的智慧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虽然《论语》中也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8]的论述,但这是基于人事层面的思考。这种以人为本的智慧观造就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处事之道。这一点上,犹太人的观点似乎是不同的。犹太人的智慧是以神为方向的,《箴言》《诗篇》《约伯记》等经典“智慧文学”篇章中均提到智慧(知识)与上帝的关系。《箴言》中写道:“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以知识使深渊裂开,使天空滴下甘露”。这种基于精神层面的思考使得犹太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神圣性和精神维度的特征。如赫舍尔所说:“正是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和爱,我们才在行为中表现出犹太人之为犹太人的特点。”[9]

(二)行为层面

上面比较了中犹两个民族在智慧认识层面的差异,那么观念的差异会如何影响两者的处事方式?《论语》涉及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君子之所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无所争;君子义以为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7]。孔子虽未言明君子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却借助君子的言行表达自己的智慧观,赋予君子“讲道义、无争、礼让、仁义、谨慎、谦逊、忠信、友善”这些处世智慧,把“君子”视为智慧的化身,认为“君子之所为”即智慧之品行。他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把“君子的品行”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自己的知识虽然与他人相差不多,但还未达到君子的标准,这也进一步证明君子的处世智慧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处世之道。

《箴言》也多次讨论处世之道:“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愚蠢人怒气全发,聪明人忍气含怒”;“人怎样待我,我也怎样待他;我必照他所行的报复他”;“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管住口舌,可避祸患”。《箴言》中崇尚容忍、平和、宽容、隐忍、慎言、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处世观,这些与《论语》中所推崇的处世智慧大体上是相通的。《论语》和《箴言》常常通过对比来表现处世智慧(如《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箴言》中的“fool”和“wise man”)。不同的是,《论语》中的处世智慧表达得比较隐晦,更像是对仁义道德的解说,以教导人们分辨对错与善恶;而《箴言》中的处世智慧则像是“神祗”言说,不仅是一种指引,更是一种规约。两者的差异就如道德和法律对人的约束:前者像是道德对人的约束,后者像是道德和法律对人的双重约束。

《论语》和《箴言》中处世智慧的差异在贫富观、孝悌观和交友观等方面也有体现。孝悌观方面,《论语》告诉人们什么是孝:“其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7]而在《箴言》中,孝顺父母是智慧的体现:“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并且用上帝的口吻以近乎命令的方式要求人们遵从孝道:“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教导。”同时,讲明不孝的后果:“咒骂父母者,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论语》中的孝悌观属于道德层面,而《箴言》中对“孝”有规约,有奖惩,既体现了伦理性,又体现了宗教性。《论语》中谈论富贵时说:“富而不可求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7],教导人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贫富。在对待穷人方面,主张“周急不继富”[7],推崇体恤穷人的思想。《箴言》中以银子、珍宝比喻智慧,足见对财富的重视。对待贫穷则采取极端的态度,认为贫穷的人会被人厌弃,是可耻的、毫无尊严的:“贫穷人连邻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穷人说哀求的话,富人用威吓的话回答。”《论语》中对贫富抱着中庸的态度,主张以正确的方法对待;《箴言》也赞同追求财富的方法要合理,但是十分强调财富的重要性,认为财富是尊严和智慧的象征,是上帝的恩赐,而对贫穷极为厌恶。在交友观方面,《论语》中采取中庸的态度,讲明利害关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箴言》中的交友观渗透于其他处世观之中,告诉人们智慧之人、慷慨之人、富足之人才能交到朋友。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体现了民族个性的不同: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属于伦理文化,犹太文化是宗教文化,其核心是对犹太教的信仰。无论是历法还是礼俗,无论是节日还是姓名,无不深深打上宗教的烙印。[10]因此,他们的处世之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约性,这也是犹太民族崇尚包容和团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中犹两个民族对智慧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智慧是基于人事层面的思考,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智慧和道德理想。犹太民族的智慧是基于精神层面的思考,从而成就了犹太民族“爱上帝,才能得智慧;拥有智慧,才能亲近上帝”的求智观。

《论语》和《箴言》中为人处世的观点大抵是相通的,都强调勤劳、包容、仁爱、正直、孝顺。不同的是,前者属于人伦,后者属于宗教伦理。两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处,都认同智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都以谨慎、温良、审慎、谦恭、礼让作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圣贤也信仰神明,因此中国的传统智慧不免具有神圣的因子。孔子的“智慧”虽然属于世间智、世俗智,却添加了鬼神的因素,只是通过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方式来行人事的智慧。关于智慧的传承问题,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祭祖宗就如祖宗犹在面前一样虔诚,祭神就好像神就在此,也可以从比喻义上来理解——眼前的祖先提供了教育年轻一代的道德模范[11]。祖先崇拜转变为古代教育和智慧的源泉,它反过来也为人们规定了正确的道路。正是通过遵循祖先之道,儒家为知识和智慧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智慧并无优劣之分,我们不应将两种文化割裂开来看待。通过比较,可以使两种文化嫁接起来,使人们以客观、思辨的态度了解这两种文化,进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论语》中的智慧倾向于道德层面,具有很大的张力;《箴言》中的智慧是伦理与神性的结合,但是这种神性的因子也使得犹太民族缺乏一定的活力和变通。中华民族是崇尚形而下的民族,这种偏重世俗的文化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缺少一定的厚重感和凝聚力,基于伦理层面的智慧观也缺乏约束力。犹太民族历经长期战祸和无数惨剧,几度濒临“国破家亡”,最后以顽强的精神走出困境,得以复国,其文化中的包容性、凝聚力和创新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姚新中,刘莉萍.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2012(1):40.

[2]叶柏来.解文说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84.

[3]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汉)段玉裁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89.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

[5]R.N.Whybray.旧约中的理性传统[M].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74:7.

[6]郭明俊.智慧与哲学智慧[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0.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刘余莉.智慧的神圣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2):2.

[9]Dianne Bergant.他们对智慧文献有什么观点[M].New York:Ramsey:Paulist Press,1984:7.

[10]乐和.图解犹太人智慧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40.

[1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91.

[收稿日期]2016-03-11

[作者简介]石鑫怡(1991-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与文化、中西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22-04

A Study of Wisdom inLunYuandProverbs

SHI Xin-yi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71006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wisdom in Lun Yu and Proverbs to explore how the two classics affect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By comparison,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wisdom and Jewish wisdom have a lot of consistency in contents. However, their nature, expression and binding effect have of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Key words:Lun Yu;Proverbs; wisdom; thoughts; behaviors

猜你喜欢

箴言行为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箴言
如何读懂《论语》?
生活家箴言
画中的箴言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论语·为政第二》
箴言·读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