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战役改变火炮家族面貌

2016-03-28陈一川

兵器 2016年3期
关键词:迫击炮火炮炮弹

陈一川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第一场工业化战争,它的恐怖很大程度上是由初露头角的现代火炮所造成的。当西线战事进入堑壕战泥潭后,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炮兵对堑壕战准备不足,只能一方面发挥前线官兵的创造力,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另一方面后方的武器设计师依臼炮的设计理念,开始设计适合堑壕战环境的新型火炮。

现代堑壕火炮的鼻祖

尽管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堑壕战就已为各国所熟知,但交战双方真正发展出多种高效的堑壕战武器(包括火炮)还是在日俄战争时期。战争中守卫旅顺口的沙俄军队为对付日本人的堑壕而在当地修械所试制了迫击炮。根据俄方资料记载,1904年11月高巴特大尉发明的这种迫击炮采用47毫米海军炮的炮身改制而成,实质是一种杆式迫击炮。其超口径炮弹的前端是装有6千克硝化棉炸药的圆锥体弹头,后部则是插入迫击炮炮口的长木杆,木杆上套有可以滑动的铁环,铁环上装有四个铁质尾翅。为避免发射药的巨大推力折断木杆,在药筒前端还装有铅塞进行分隔。这种改造炮使用起来不算方便,装填时须先像正常的身管火炮一样从炮尾装入带铅塞的药筒,再从炮口插入炮弹。炮弹射出后铁环与尾翅滑到木杆末端(木杆末端有凸出部防止尾翅脱落),协助保持炮弹的飞行姿态。此后包括著名的普提罗夫工厂在内的诸多沙俄工厂开始制造制式迫击炮,一战期间沙俄军队装备的迫击炮类型也颇为繁多。

而日本方面,早在1904年5月,时任日军第3军攻城炮兵司令部攻城工兵厂长的今泽义雄中佐就开发出了“迫击炮”(中文“迫击炮”一词即来源于日文)。这种迫击炮的原形是日本传统的焰火装置“手筒花火”。其“炮身”与花火筒一样是用竹条加固的木筒,有120毫米与180毫米两种口径,发射的弹丸分别重1千克与1.5千克。这种武器的效能显然不能与俄军迫击炮相提并论,因而日军于1905年试制了金属炮身的105毫米迫击炮,但随着日俄战争结束而停止研发。然而日本并未放弃迫击炮,1909-1911年间日军研制成功95毫米的“重迫击炮”与75毫米“轻迫击炮”,它们也是发射超口径炮弹的杆式迫击炮。一战期间75毫米轻迫击炮除日军自用外还曾有16门(配弹4000发)供应给澳大利亚,出现在加里波利战场上。直到1922年轻迫击炮才被大正11年式70毫米迫击炮取代。

或许正是由于日俄战争的启迪,德国克虏伯公司于1909年也开发出了一种53毫米19倍径杆式迫击炮,发射重达85千克的圆球形超口径炮弹。德军并没有购买克虏伯的产品,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迫击炮——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在一战中震惊世界的“掷雷器”。克虏伯公司只得将53毫米杆式迫击炮投入国际市场,依旧没有找到买家。只是其照片在一战初期被协约国错误地当成德军实际使用的迫击炮,它的设计思路也催生了一战初期英国的“糖葫芦”迫击炮。

早期的堑壕火炮

相对于经受过日俄战争血的教训的沙俄、日本以及拥有可怖的“掷雷器”的德国,西线战场的英法两军似乎早已遗忘了军事观察员带来的日俄战争经验。直到战场上己方的战壕被德国“油桶”铺天盖地地轰炸,英法才发现自己缺少一种对等的武器。后方的研发部门无法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前线的军人只得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方面最积极的还是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法军。法军的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起用1838年式150毫米路易-菲利普臼炮作为迫击炮的代用品,发射的除了老式的圆球形炮弹,还有新制造的圆柱体爆炸弹。第二是使用战场上捡拾而来的空弹壳(以德军77毫米FK96 n.A.野炮的弹壳为主)改制成代用迫击炮。使用古炮作为代用迫击炮的并不只是法国人。1915年8月一支来自伦斯特(现属爱尔兰)的英军部队缴获了一门德国掷雷器。他们并未将其上交,而是用其换下了此前使用的一门炮口上印着“巴黎1888”的老式臼炮,调转炮口来打德国人——这真可谓“鸟枪换炮”了。

英军除了古炮和空弹壳外,还有一种稍稍高级一点的代用迫击炮来源:水管。自1914年10月起,前线英军就自制了各式“水管迫击炮”,其中有的还在炮口附近套上一个环,安上支架。英国皇家工程兵第15野战连制造的“水管迫击炮”是截取下水道管,将一端焊死后钻上一个点火孔,用火柴点燃黑火药作为发射药。据称它可以将空罐头制成的炸弹发射到相当远的距离,但精度很差。所有这些“水管迫击炮”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极易炸膛。

与日俄战争中的俄军一样,一战中法军较早的“制式”迫击炮也多采用杆式构型,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58毫米杆式迫击炮系列。

58毫米杆式迫击炮也来源于战场上的发明,其发明者是法国军官杜切尼少校。他于1914年10月的发明很快引起了法军高层的广泛关注。霞飞元帅直接将杜切尼少校送往布尔日兵工厂指导法军第一种制式战壕火炮的开发,最终研发成功的迫击炮称为58 一号(58 No.1)。58 一号迫击炮的结构非常简单,58毫米口径的炮管末端连接有一根长钢棒,钢棒另一端固定在用车辆减震器零件改制而成的座钣上,钢棒前部则装有两脚架,整体造型与后来的斯托克斯迫击炮颇为神似。炮弹前部直径150毫米,后部连接有58毫米直径的实心杆以插入炮口内。炮弹全重16千克,装有6千克炸药。该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尽量不干扰其它“更重要”装备的生产,因此基本是由各种剩余的工业零件拼装而成,就连58毫米的口径也是因为迁就“废品回收”的要求而选定的。该炮的定型堪称神速,1914年11月7日杜切尼少校来到布尔日兵工厂,12月24日首批70门炮的订单发往圣埃蒂安的私营工厂,次年1月18日第一门炮就在战场上打响了。

然而作为一种应急装备,58 一号迫击炮有着大量与生俱来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由于“身板”过于单薄,发射时稳定性不够,射程、精度也很差。此外,16千克炮弹的威力也达不到要求。因此,杜切尼少校很快被召回布尔日兵工厂进行第二代迫击炮的设计。新炮被命名为58 二号迫击炮,第一批140门的订单于1915年2月发往圣埃蒂安,1915年4月开始在前线服役。它采用了基座式的构造,重量更大,能发射的炮弹种类也更多。发射不同种类炮弹时射程从445米至1450米不等。

58 二号迫击炮是一种简单的前装滑膛炮,钢制炮身,炮耳轴在炮身末端,击发机构则从炮身后部上方旋入。两枚巨大的翼型螺母与炮身两侧的两块弧形夹板配合,便于调整和固定炮身的俯仰位置;在1917年推出的改进型58 二号迫击炮上还加装了高低机。炮床主体部分由三长两短共五块橡木板横向拼合而成,后部的弧形板分划为80份,每份10密位,火炮的方向射界共800密位。在松软地面射击或是发射较重的炮弹时,炮床下还需加垫发射平台。发射平台由八块木材拼合而成并由两根铁条加以固定,炮床就固定在两根铁条之间。炮弹主要有18千克的L.S.弹、35千克的D.L.S.弹和20千克的A.L.S.弹三种。L.S.弹与D.L.S.弹的尾杆是一根直径约57毫米的钢管,钢管末端塞有一直径约58毫米的钢塞。钢塞与钢管间装有铜制垫圈,火炮发射时火药的巨大推力能将垫圈挤扁、挤宽,使其与炮管内壁密合,以此达到闭气效果。但也有炮弹末端的钢塞直接被加工成与炮管内壁密合。A.L.S.弹的加工精度更高,尾杆不再是一根空钢管而是也装填了炸药,因此发射时的火药推力作用位置更接近弹丸的重心,因而改善了迫击炮的射程和精度。

至于所谓58一号改迫击炮则相当于58二号迫击炮的轻量版,采用全金属炮床,重量较轻但只能发射与58一号相同的16千克炮弹,1915年以后逐步被淘汰。58一号迫击炮仅生产200门,58一号改生产了约1700门。而58二号的产量要大得多,在1918年11月法国陆军的保有量达到2396门,到同年11月停战时仍有1699门。

与法军一样,在法国作战的英军也急需一种大规模生产的迫击炮来取代前线制造的诸多代用品。然而英国第一种工业化生产的迫击炮居然采用了与前线急造型号一样的设计思路——用较大口径身管火炮的炮弹改制成迫击炮炮身。这种4英寸(102毫米)前装线膛迫击炮(以下简称为4英寸线膛迫击炮)是英军在1914年装备的唯一一种制式迫击炮。它的炮身是用152毫米海军炮的炮弹改制而来,这也是一战期间英军装备的唯一线膛迫击炮。然而作为一款理应大规模生产的应急装备,4英寸线膛迫击炮实在难以量产:它的炮弹价格昂贵,击发机构采用的是类似于普通身管火炮的设计。然而制造迫击炮的厂家却不像身管火炮厂家那样拥有大量熟练工人,因而火门漏气、烧蚀进而引发炸膛的情形屡见不鲜。4英寸线膛迫击炮的结局颇为悲惨,仅有168门到达前线服役,今天留下的相关资料十分稀少。

与4英寸线膛迫击炮相似的产物的还有4英寸、3.7英寸(94毫米)两种滑膛迫击炮(以下简称为4英寸、3.7英寸滑膛迫击炮),均被英军分类为轻型迫击炮。它们的击发机构同样存在与4英寸线膛迫击炮一样的问题。幸而后来有人设计了一种新式击发装置,其实是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枪机击发特制的空包弹来引燃发射药。当然随着1916年斯托克斯式迫击炮的出现,这几种昙花一现的装备就告别了前线。

对于英军来说,依靠早期的这些应急产品实在不是长久之计,因而英国战争部很快要求维克斯公司和乌理治皇家兵工厂尽快拿出靠谱的“堑壕榴弹炮”设计。1915年3月几门乌理治兵工厂试制的迫击炮抵达了法国前线。乌理治兵工厂生产的这种迫击炮的设计很显然受到了克虏伯那款没卖掉的杆式迫击炮的启发,也是一种发射球状炮弹的杆式迫击炮。

这款迫击炮的构造并不复杂,弹体为涂成污白色的铁质圆球,装有一根可以插入炮口的长杆。由于炮弹外形实在太像英国常见的甜点“toffeeapple”(太妃糖苹果,与糖葫芦类似),因而获得了“太妃糖苹果”迫击炮的绰号。火炮口径为2英寸(50毫米),击发装置用的也是改造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枪机。2英寸迫击炮(以下简称为2英寸杆式迫击炮)的装填颇为复杂,在装入发射药后,炮手要像操作古代火炮一样用通条捣实,然后才能插入炮弹并进行瞄准。或许最特别的一点在于该炮配有一只潜望镜,使得炮手不用探出头来观察目标与弹着点。但当时不少有经验的炮手认为对于迫击炮来说每次射击都修正弹着点并无必要,而且潜望镜的闪光与高耸的形体易于被敌方发现。

英国堑壕武器专家牛顿上尉认为2英寸杆式迫击炮是一种不错的武器,多门迫击炮同时射击威力相当巨大。至于它的缺点,除了射程仅有570米以及过于笨重难以移动外,就是发射时的炮口闪光与噪声太大,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此外,在“糖葫芦”弹爆炸后,其尾杆很容易飞回来伤及己方人员。然而毕竟它是英军第一种能与德军“掷雷器”相提并论的装备,因此产量多达1907门,直到斯托克斯迫击炮服役后才将其取代。

无独有偶,维克斯公司开发的40毫米(1.57英寸)迫击炮也是一种发射球形炮弹的杆式迫击炮。与乌理治兵工厂的产品相比,维克斯迫击炮威力不足,射程太近,而且同样难以搬运;唯一的优势在于精度较好。然而维克斯迫击炮最致命的缺陷是制造复杂、成本过高,仅有维克斯一厂能够生产。在1915年冬,维克斯公司尝试了多种改进方案,包括加长身管、改用不同的弹药及改装轻量化底座等,但未及成功英军便决定撤装维克斯迫击炮以简化后勤。维克斯迫击炮共生产了约275门,许多维克斯迫击炮从陆军退役后被交给海军改装到商船上。

大威力的堑壕火炮

面对德军重型掷雷器给协约国军人心理上带来的震撼和恐惧,作为协约国中坚力量的法军需要的不仅仅是勉强起到反制效果的58毫米迫击炮和“糖葫芦”迫击炮,而是一种能在威力上与其对等乃至压倒之的武器。有趣的是,240毫米迫击炮的开发并不是源于前线部队的需求,而是由法国战争部副部长托马斯与法军总司令部直接向巴蒂诺尔公司下令研制的。然而,这种武器最后却装备了几乎所有协约国部队,成为了一战中最成功的迫击炮之一。

最初的240毫米迫击炮是短管型号,于1915年9月在阿图瓦和香槟地区首次亮相。但由于射程相对较近(发射87千克M弹最大射程1025米,发射83千克T弹最大射程1440米)而很快被长身管的1916年型所替代,于1917年初就全部退出一线。在1916年末推出的长身管改进型射程可达2000米以上,装备了包括英、美、意等在内的重要协约国部队并且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240毫米迫击炮在英军中被称为9.45英寸重型迫击炮,也是一战时期英军“重型迫击炮”这一分类名下的唯一武器。早在1915年7月巴蒂诺尔公司就在英国为240毫米迫击炮申请了专利,同年12月英国政府以15000英镑购买了许可证在国内仿制生产。

240毫米迫击炮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它有一个独立的发射药燃烧室,因此240毫米迫击炮需要“两头装填”——弹丸与发射药从炮口装入,发射药的底火(一般是改造过的枪械空包弹)则从立闩式的炮尾装入。理论上来说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确保每次发射时炮膛内的压力相等。然而同样装备该炮的英军认为造成9.45英寸迫击炮经常出现近失弹的根源就在于药包填不满燃烧室,造成发射药不完全燃烧或燃烧的速率不均。英国人的解决方法是干脆废除独立燃烧室,直接改用固定在火炮尾翅上的152毫米6英寸牛顿迫击炮(以下简称为6英寸牛顿迫击炮)发射药包。这样不但解决了近失弹问题,还使弹丸与发射药的装填可一步到位,提高了射速。

英国人还给240毫米迫击炮挑出了种种毛病,比如精度不良和引信失灵。这很快被证明是厂家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的。不过,英国人对240毫米迫击炮的炮床+木制平台式基座安装起来过于繁杂的指责确实有其道理。在堑壕中组装240毫米迫击炮竟要花费长达20小时。为此军方要求阿姆斯特朗-威斯窝斯公司为240毫米迫击炮研制一种较为轻便的基座,但没等他们研发的金属基座来得及进行测试战争就结束了。在法军看来,为了能够把装填42千克炸药的炮弹冰雹般砸在敌人头上,多费一些时间安装火炮也是值得的。而在1918年末就把9.45英寸迫击炮撤装的英军显然不这么认为。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能够否认240毫米迫击炮恐怖的威力,其庞大的炮弹在协约国士兵中获得了“飞猪”的爱称。由于威力巨大且射程较远,240毫米迫击炮主要用于摧毁坚固设防的敌方掩体,指挥部,地道入口等,甚至被用于轰击敌方身管火炮的掩体。德军士兵对240毫米迫击炮的恐惧程度不亚于面对德军重型掷雷器的协约国士兵。在美军迫击炮手册中就写道:“它对敌方人员士气巨大的打击是其总体效能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不满足于240毫米迫击炮威力的法国人甚至还研制出了它的扩大版——340毫米迫击炮。该炮同样由巴蒂诺尔公司研发,结构也与240毫米迫击炮相似。1915年11月该炮的原形首次在战场上向德军开火。1916年,340毫米迫击炮在经过部分改进后投入批量生产。然而,将这门庞然大物安装到堑壕中的时间竟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3个星期!再加上炸膛等问题,这一罕见的巨兽不得不于1917年4月早早离开了前线。

虽然1916年协约国和同盟国围绕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了惨烈的炮战,但是单从武器角度来分析参战火炮,我们会发现,此时西线双方的炮兵仍在使用弹道较为低伸,并不适合破坏敌方堑壕防御体系的加农炮和榴弹炮,而真正适合堑壕战环境,能够为前线官兵提供伴随火力支援的新型堑壕火炮尚未问世。

就像拿破仑所说的那样:“战斗结果由火炮决定,而不是由白刃战决定”。1916年2月21日,为了不暴露主要突击方向,德国军队用1200门大炮对40千米的凡尔登战线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一百万发炮弹,这次可怕的炮击拉开了凡尔登绞肉机的序幕。据战后统计,在凡尔登战役中双方的30万阵亡官兵中绝大多数是死于炮火之下。

猜你喜欢

迫击炮火炮炮弹
树上长“炮弹”
装填炮弹
静音迫击炮开始交付俄罗斯军队
“炮弹”表妹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积木炮弹
格鲁吉亚推出GMM—120型6×6新型自行迫击炮
荷兰拟采购60mm轻型迫击炮
冒着炮火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