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场上的火焰攻击

2016-03-28王海风

兵器 2016年3期
关键词:火箭炮火箭弹弹药

王海风

2015年10月中旬,叙利亚战场上出现了俄制ТОС-1А重型喷火系统。该系统在数秒钟内摧毁了一个大型地面目标,从而使得这种独特的武器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喷火武器的由来

ТОС系统在被介绍到国内的时候,被不同媒体分别冠以“重型火焰喷射器”、“喷火坦克”、“重型火焰喷射系统”等多种名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军军语对“Flamethrower”的定义问题。

一般说来,纵火可以看作是将火源投送到可燃目标物上并引发火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解出火源、可燃目标物和投送方式三个要素。根据投送方式的不同,使用火焰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武器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喷射燃剂方式工作的喷火兵器和以投射燃烧类弹药方式工作的投火兵器两大类。

这两大类以火焰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兵器在古典军事史中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使用喷射方式的喷火兵器,在中国有著名的猛火油柜,在西方则有拜占庭的希腊火。而使用投射方式的投火兵器,最常见的就是由投石器和弓弩发射的各类火弹和火箭。特别是火箭,无论是在普通箭矢上绑一块引燃物形成的早期简易火箭,还是后期五花八门的各类专用火药箭,都是各国军队历朝历代的必备之物。

总的来说,在近代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投火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频率是稳居喷火兵器之上的。因此一谈到使用火焰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兵器,当时的人第一反应就是火箭火弹飞舞的场面。然而在一战前后,这一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全面进入火器时代,火箭火弹的出场率和重要性相对爆炸性弹药而言降低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现代火焰喷射器出现后,前线士兵对喷火兵器的直观感受要远强于投火兵器。

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中国引进近现代军事技术的过程中,某位军事翻译者将外文中的“火焰投射器/火焰发射器”翻译成了“火焰喷射器”,并且这个译法也一直流传了下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今天不少媒体把以投射弹药方式进行纵火的俄制“ТОС”系统翻译为“火焰喷射器”,使不明就里的读者产生了一些误解。

至于“喷火坦克”,是将火焰喷射器与坦克特点结合的产物。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装备OT-34等一大批性能优秀的喷火坦克。美英盟军也对“谢尔曼”和“邱吉尔”等著名坦克进行改进,装备了一批喷火坦克。从兵种配属角度来讲,苏联的喷火坦克长期归属防化兵序列,而ТОС作为一款采用履带式底盘,以火焰作为主要杀伤手段且归属于防化兵序列的自行火箭炮,可以视为苏联/俄罗斯对喷火坦克传统的继承,但是简单将其翻译为“喷火坦克”,并不合适。

因此,考虑我军军语中没有“投火兵器”的定义,在本文中,我们还是将俄文“ТОС(тяжёлаяогнемётнаясистема)”直接翻译为“重型喷火系统”。

ТОС-1“匹诺曹”

在二战中,苏联人制造了著名的喀秋莎系列火箭炮,而喀秋莎火箭炮配备的弹药中,就包括燃烧类的火箭弹。例如,在苏军于1941年7月14日15时发动的一次喀秋莎打击中,苏军使用火箭燃烧弹突袭德军车站,现场“数百枚‘人造陨石从燃烧的天空中倾泻而下,在第一时间摧毁了几列弹药车皮的车顶,立即引发了爆炸,然后又引起了附近燃料罐的殉爆。一条火焰的‘河流向周边地区流去,车站里的德军无处躲藏,他们无头苍蝇一样的到处乱撞,高声尖叫,直到最后成为人形火炬,摇摇晃晃地倒下……”

苏军在二战中使用火箭炮投火尝到了很大的甜头,在二战后的苏军火箭炮发展过程中,也继续发展了火箭炮专用的燃烧弹药。然而,随着军事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苏联有关方面发现,就火焰攻击而言,在火箭炮发射的远程火力和单兵发射的超近程火力之间,似乎还有一个投射距离的空白区域。可能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缺口,苏联人习惯性地想要使用坦克平台来架设某种射程和威力适合支持中小步兵单位近程作战使用的喷火兵器,而这最终就导致了ТОС系统的横空出世。

所谓ТОС系统,其实就是某种射程较短的纵火专用自行火箭炮系统。ТОС系统不仅在命名上被称作“重型喷火系统”——根本没有“炮”的字眼,而且在编制上它也没有归属炮兵,而是归属到了俄罗斯核生化防御部队。俄罗斯核生化防御部队最初可以追溯到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防化兵,而纵火就是防化兵的一项专门业务。把ТОС系统归属该部队,倒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ТОС-1“匹诺曹”的设计者是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

ТОС-1大约是在1971年开始了项目规划,项目代号为“634工程”。至于“匹诺曹”的称呼,可能是由于其高昂的发射架酷似童话《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匹诺曹的长鼻子,而被人们起了这样的名字。

根据规划,一套完整的ТОС-1重型喷火系统由一辆战斗车和两辆弹药车(运输-装弹车)组成。

ТОС-1系统首辆战斗车样车的研发和制造大约是在1978-1979年间完成的。起初,设计方试图设计一种重量为42吨,发射制导弹药的24管战斗车。但经过种种周折,最终实际形成的战车方案,是全重46吨,发射非制导弹药的30管战车。该车在1980年通过了苏联国家测试。

ТОС-1战斗车的最高时速为65千米/小时,一次装满燃料最大行程为550千米。战车使用的是T-72坦克底盘,发射管口径为220毫米。战车配备的火箭弹包括燃烧弹和温压弹,火箭弹重175千克,战斗部重24-30千克。战车的打击范围视配备的弹药而定。早期弹药的射程为400至3600米,后来采用的现代化弹药最大射程可达6000米。从各方面资料来看,虽然ТОС-1也号称能使用6000米射程的先进弹药,但实际上ТОС-1似乎依旧是以使用早期弹药为主。

ТОС-1系统所使用的弹药车是基于КрАЗ-255Б载重汽车底盘加装若干专用设备而形成的轮式弹药车辆,这一设计在后来被各方一致认为是该系统的一个极大缺点。

1988年底到1989年初,ТОС-1“匹诺曹”参加了苏军在阿富汗最后阶段作战中的数次行动,其中包括著名的“台风”战役。在作战中,ТОС-1一般只进行短促打击,每次作战由三到四辆坦克保护,战位只用一次,打完立刻撤退。根据战场反馈,ТОС-1系统的战场杀伤力获得了好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机动性能和防护能力方面的一些弱点。

在阿富汗参战后,ТОС-1系统依旧被严格保密,其相关信息也未获得大范围的扩散。直到在2000年第二次车臣战争中,ТОС-1在共青城附近的一次战斗被新闻媒体报道了出去,这种特殊的纵火兵器才广为人知。而此时,俄罗斯有关方面已经在研制ТОС-1A“日灼地”系统了。

ТОС-1А“日灼地”

针对ТОС-1系统在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2000年,俄方有关部门决定在ТОС-1系统的基础上后继开发ТОС-1А“日灼地”重型喷火系统。

根据规划,ТОС-1А系统的目标任务是:

在不同情况下对步兵和坦克进行火力支援;

打击在开阔地带或隐蔽射击阵地中的敌方人员;

攻击面积目标,如排支撑点、连队攻击队形、炮兵连发射阵地、汽车纵队;

消灭轻型装甲车辆;

对建筑物实施纵火和破坏。

一个ТОС-1А系统依旧由一辆战斗车和两辆弹药车组成,不过无论是战斗车还是弹药车都比ТОС-1系统做了大的改动。

其中,战斗车БМ-1首先在发射管上动了大手术。ТОС-1在阿富汗的实战中采用的是空出两侧6个发射管以保护中部发射管中火箭弹的发射方案。而实战结果也表明24枚弹药在战斗中是足够了,于是设计人员就干脆把这6根“多余”的发射管去掉了,由此节省下来不少空间和重量。然后,设计人员又在БМ-1的发射管外包覆了可防御500米(一说620米)处发射的7.62毫米Б-32穿甲弹的装甲板。再加上使用新式火箭弹后大幅度增加了系统的发射距离,从而使得敌人攻击到系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这就从整体上大大增加了系统的生存性。

其次,相对ТОС-1系统战斗车采用的515千瓦级В-46柴油发动机而言,БМ-1改用了车里雅宾斯基拖拉机厂生产的В-84МС柴油发动机(功率617千瓦),该发动机可支持44.3吨重的战车在公路上以60千米/小时的最大速度行驶,一次加油最大公路行驶里程为550千米。战车可越过2.6-2.8米宽的堑壕,0.85米高的垂直墙和1.2米水深的浅滩。

为隐蔽战车,采用了902Г烟雾弹发射系统,该系统可形成250米至400米长的烟障。此外БМ-1上还安装了ГО-27型辐射-化学侦测设备和 3ЭЦ11-3型消防系统,以便该车可在核-化学条件下作战。

БМ-1战斗车的乘员为三人,分别是车长、炮手和驾驶员。战车自卫武器为一挺РПКС-74机枪(备弹1440发),一支АКС-74突击步枪(备弹300发)、三支РПГ-26反坦克火箭筒,以及10枚Ф-1手榴弹。

ТОС-1А系统的弹药车也与“ТОС-1”系统有了很大的不同。如前所述,ТОС-1的轮式弹药车有越野能力不强、车辆生存力弱等多种弱点。有鉴于此,ТОС-1А弹药车采用了在T-72A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发的ТЗМ-Т型运输-装弹车。该弹药车不仅采用履带式的坦克底盘提高了越野能力,而且还在弹药舱包外包覆了装甲板,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在战场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ТЗМ-Т上同样安装了ГО-27型辐射-化学侦测设备,此外车辆上安装了装卸用的起重机,起重机起重能力1吨,可在24分钟内完成整包弹药的装卸过程,起重机起重臂的旋转角度为向左50°, 向右210°。

ТЗМ-Т的乘员为3人(车长、驾驶员、操作员),它的自卫武器包括一挺РПКС-74机枪(备弹1440发),两支АКС-74突击步枪(备弹600发),5支РПГ-26反坦克火箭筒,以及10枚Ф-1手榴弹。

ТЗМ-Т在2009年的一次俄军采购中单辆售价为10870400卢布,当时约合300万元人民币;2011年的一次采购中单辆售价10725120卢布,但由于汇率下跌,此时仅合220万元人民币左右了。

ТОС-1А系统依旧使用220毫米口径非制导火箭弹。早期火箭弹型号为МО.1.01.04,弹长3300毫米,弹重173千克,射程为3600米。后来又配发了新式的МО.1.01.04М型火箭弹,弹长3700毫米,弹重217千克,射程为6000米。现在ТОС-1А系统对外宣传一般都采用最大射程6000米的说法。此外,系统最小射程为400米,开阔地域最大破坏面积为40000平方米。两种型号的火箭弹均可安装燃烧弹和温压弹两种弹头。

在实战中,火箭弹可视战场情况以单发或双发的方式发射,最小间隔为0.5秒,因此在单双发的不同情况下,最短可在6秒至12秒内全部打完24发火箭弹。此外,火箭弹的发射最快可在战车停止前进后90秒钟后即开始进行。

通常情况下,一个ТОС-1А系统随行72枚火箭弹,其中БМ-1自带24枚,两辆ТЗМ-Т共带48枚。

2001年4月4日,ТОС-1А重型喷火系统正式在俄军列装。

2006年3月,ТОС-1А系统参加了西伯利亚军区的反恐演习,2008年该系统在第八届国际陆军武器技术装备展上亮相。自2010年起,该系统参加红场阅兵亮相。目前,该系统已被允许出口,除了俄罗斯军队外,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军队也装备了该种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方对ТОС-1А出口情况的报道中,对有的国家使用的是“购买了ТОС-1А系统”的说法,而对有的国家则采用的是“购买了БМ-1战斗车”的说法。这究竟是报道者自己混淆了这两者的概念,还是该系统的确可以拆分出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进行探究。

与ТОС-1的长期保密不同的是,ТОС-1А在出世不久后就已被公众所知晓,有关方面对其威力的渲染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武器。例如在2014年秋,在乌克兰东部战区出现了ТОС-1А系统可能会参战的传闻,结果直接导致了战线上一些为基辅方面作战的雇佣军擅自撤离了战位。

再后来就是在2015年的10月,ТОС-1А出现在了叙利亚战场,并且正式进行了前线打击。

除了作为战争兵器使用外,俄方对ТОС系统还设定了其它任务,按俄罗斯核生化防御兵司令彼得罗夫上将的说法:“我们的这个设备可以在和平时期作为‘环保兵器来使用”,具体来说,就是该系统可以用于对抗河流冰汛、雪崩、森林消防和焚烧罂粟种植田等目的。

评 价

ТОС系统的诞生,迄今已有三十余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界对其知之甚少,究其原因,除了官方保密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其“英雄无用武之地”。毕竟,苏联军事学说是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的。在大纵深、宽正面的欧陆战场上,更需要的是传统的火箭炮集群和装甲集群。而射程太短,突击能力不强的ТОС系统的战场定位就非常尴尬了。这也就无怪乎在其诞生后几乎二十年里,ТОС系统的保有数量一直在个位数徘徊。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热点地区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改变,在这些地区所发生的战争中往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战线,战斗是呈现一种散点分布、小区域近战的局面,而且战斗人员忽聚忽散,到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传统的大战模式进行作战准备,那么当你把火箭炮就位的时候,可能敌人早已离开了目标区。

此时,ТОС系统超短的就位-打击反应时间和超强的面积杀伤能力就非常有优势了。而其射程太短的缺点则被战场的狭小化和武装份子较弱的反装甲能力自然化解了。另外有一点歪打正着的是,ТОС系统强大的面积杀伤能力不仅可以确保杀伤隐藏处的敌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武器和操作人员在精度上的不足,这也恰好符合了某些战场的特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ТОС系统突然间名声大噪,甚至连伊拉克这样的国家都会斥巨资去购买它,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之,ТОС系统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可获得超强打击效果的武器系统,它的研发和使用思路,值得许多国特别是面临非传统战争威胁的国家借鉴。

猜你喜欢

火箭炮火箭弹弹药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微观航母之弹药贮运作业(上)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奇迹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