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振钧女性诗的艺术特色
——以组诗《美人十八首》为例

2016-03-28孟娜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诗人

孟娜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李振钧女性诗的艺术特色
——以组诗《美人十八首》为例

孟娜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李振钧的诗集《味灯听叶庐诗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不乏以表现女性为主题的诗歌作品,《美人十八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组诗之一。作者以组诗的形式,生动描摹了十八种生活情境下的女性情态,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美人十八首》;艺术特色

李振钧(1794—1839),字仲衡,号海初,太湖县树林冲(今属太湖县城西乡)人。道光八年(1828)中举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及第,同年殿试跃登状元。曾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诸职,著有《味灯听叶庐诗草》[1]。在《味灯听叶庐诗草》中,李振钧的女性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如为祭奠爱妻汪正珠所做的《结肠集》悼亡诗,发出“不在鬚眉在女子”感慨的怀古诗《漂母祠》,《顾秋碧表兄属题燕山五桂二十图为女侄韵雪出阁》《题倪莲舫是女倚兰图》等题画诗,《七夕》诗和《美人十八首》组诗等等。其中《美人十八首》生动地描摹了十八种生活情境下的女性情态,塑造了十八个鲜明的美人形象,分别取名为《塞上》《楼上》《马上》《船上》《枕上》《座上》《画上》《曲中》《镜中》《醉中》《梦中》《病中》《月下》《花下》《灯下》《帘下》《帐下》《林下》,正所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枝”,《美人十八首》这组诗内,以美人为同一主题,采用并列分说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观照女性之美,将诗人所要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展现得酣畅淋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1 取材广泛,境界不同

性灵派创始人袁枚说:“行止坐卧,说得着便是好诗”[2]。李振钧的诗学理念与性灵派是否有关,尚无定论。但在李振钧的《美人十八首》组诗取材方面,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行止坐卧”,取材广泛,或写日常某一片段,或抒一时之情,以不同地点不同情境细致的描写不同女性,十八首诗歌根据诗人设定的地点情境大致可归类为这几类:(1)身处边塞的美人:《塞上》《马上》《帐下》;(2)身处自然的美人:《船上》《月下》《花下》《林下》;(3)身处闺阁的美人:《楼上》《枕上》《座上》《镜中》《醉中》《病中》《灯下》《帘下》;(4)虚拟情境下的美人:《画上》《曲中》《梦中》。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有大小,不以是非而分优劣”[3],在《美人十八首》中,也有不同的境界,既有《马上》:“峨眉淡扫朝天阙,画角频催出汉关”的豪迈;也有《病中》:“剧中憔悴容光减,翻道侬原不为郎”的病容。有《林下》:“任尔昭阳人第一,在山清似出山泉”的清新;也有《灯下》:“佯羞却把银缸背,报道金莲散晚衙”的娇羞。诗歌作为抒情文体的一种,诗歌的境界不分高低,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2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高尔基说过:“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然是形象”[4]。诗人笔下的美人,不仅美貌,更有独具魅力的灵魂,含蓄却又动人向我们诉说着她们的点点滴滴、或喜或悲。《马上》:“峨眉淡扫朝天阙,画角频催出汉关”,展现出沙场女将面见圣上的不卑不亢,驰骋战场的英姿飒爽;《塞上》:“秋高漠北空环珮,春暮江南有梦魂”,突出远嫁匈奴的女子,不舍故土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座上》:“却怪眼波通密意,一尊偏属谪仙才”,塑造了慧眼识高才的风尘女子形象;《船上》:“春波浦口离情系,秋月江心宿恨撩”、《枕上》:“由来留与才人共,只恋双栖不耐单”,两首诗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以及爱人不在身旁时的寂寞孤独之情,思妇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美人,不同身份展现着不同的风采,整组诗为我们展开一幅幅美女画卷,赏心悦目。诗人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瞬间的动作捕捉和巧妙的环境烘托,塑造栩栩如生的美人形象,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2.1 细腻的心理刻画

好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有灵魂的,而想深入人物形象的灵魂,则必须深入人物的心理。诗人处于的时代,是男尊女卑的时代,是压抑女性天性的时代。女性多处于深闺之中或家庭之内,她们没有多深的社会阅历,也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诗人以一颗敏锐关怀的心,将笔触及女子内心深处,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微妙情感的表达,写出了独具特色的《美人十八首》。如《枕上》:

钗坠香云委一盘,红蕤软贴媚霞丹。为羞谑浪头难起,忽梦欢场泪暗弹。

熏麝擁眠窥月到,啼鸟唤觉惜春残。由来留与才人共,只恋双栖不耐单[5]75。

诗人对女子贴着红蕤绣枕睡觉,梦见爱人的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先是女子因思春“羞”得抬不起头,而后想到只是梦一场,难过地“泪暗弹”,窗外的月光皎洁,鸟儿清脆的啼叫,但陪她赏月赏春的人不在,心底凄冷,不由“惜春残”,感慨一句“只恋双栖不耐单”。由羞——弹泪——惜春残——只恋双栖不耐单,诗人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将思妇形象立体化。

2.2 瞬息的动作捕捉

在《美人十八首》中,生动地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意境。从瞬息变化的景物或人物动作中,捕捉最引人入胜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一瞬间”,以动词为媒介,以文字为手段营造直观的画面感。如《楼上》:

登临遥指画堂西,深锁秾春烟雨迷。燕子有情归旧垒,柳条无恨长新荑。

低窥半面疏棂透,难露全身曲槛齐。却笑凝妆太娇惯,倩人扶下小红梯[5]74。

诗人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表现时间先后延续的动作,捕捉到一位闺阁女子春雨迷离中高楼望远时画面。“登”、“指”、“窥”、“露”、“笑”、“扶”,描摹这一女子登高瞬间的兴奋激动,下楼时因不习惯精致妆容的娇羞,十分可爱俏皮。

2.3 巧妙的环境烘托

“景乃诗之媒”,诗歌中的环境起到铺垫烘托的作用,无论是细腻的心理刻画还是瞬息的动作捕捉,离开了环境这一最基本的土壤,一切都会变成空谈。在诗人的笔下,通过营造某一具体的情境,在特定环境的烘托下,女子个个变得有血有肉,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如《月下》:

开帘瞥见边城月,顾影自怜步悄停。漳水云寒飞一叶,驴山秋早拜双星。

年年初照人应老,夜夜常圆乐始灵。忽悟前身嗟小谪,眠迟心事诉谁听[5]79。

诗人用边城月、漳水冷、云寒,一叶扁舟和驴山秋早等冷色调词的意象,烘托出凄清寂寥的氛围,在一片寂静中,女子月下独处,顾影自怜,感慨着青春年华的流逝,满腹心事无心睡眠却又无人诉说,一个孤独的灵魂由此树立。

3 情景交融的创作风格

王国维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3]36。《美人十八首》中,诗人将这二质充分地结合起来,注重情景交融,行文流畅。十八种情境十八位美人,描写对象的不同,藉以抒发的情感也不同,不拘于形式的诗人,将每个具体主题下的特定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也在某种程度上使整体风格充满诗情画意。

3.1 寓情于景,显景隐情

在《美人十八首》中,诗人很少单纯的抒情,大多是融情入景,使得诗歌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营造和抒发的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林下》:

本来体态是天然,缟素衣裳倍觉妍。不与闺房斗脂粉,只堪诗酒伴神仙。

笑拈芝草和云采,梦人梅花抱月眠。任尔昭阳人第一,在山清似出山泉[5]81。

一身白色衣裳,身姿袅娜的女子,一会儿摘摘芝草,一会儿赏赏梅花,虽未施粉黛却明丽可人,青山绿水中,女子更为清新自然。全诗诗人没有一句抒情,但无论是对女子形象的刻画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里行间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表露无疑,情、景和人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2 以景结情,回味无穷

谢榛说:“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6]。以景结情,赋予景物主观感情,将抒情蕴藉在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景物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回味再三,如古寺钟声久久回荡在山间。如《船上》:

瓜皮艇子木兰桡,生小吴侬惯自摇。四壁芙蓉歌缓缓,五湖烟水载迢迢。

春波浦口离情系,秋月江心宿恨撩。打桨且迎桃叶去,衣香人影过红桥[5]75。

吴侬女子划着瓜皮小艇,小船儿推开波浪,在莲花池轻声歌唱,水波荡漾中来到与爱人分离的浦口,那夜夜难以入眠的思念,让人爱恨不得,还是快点离开这伤心之地吧,女子打桨向桃花盛开的地方摇去,不经意间已穿过桥洞,只留下淡淡的衣香和水中的倒影。结尾处的处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看见浦口,女子触景伤情,转向桃花深处会不会伤心落泪呢?可谓回味无穷。

4 多种修辞手法

4.1 用典和化用

在《美人十八首》中,诗人最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是用典和化用。用典指“就较少的词语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含义”5[7],用典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简练,内涵更为丰富,诗歌的行文也更加流畅。在《美人十八首》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化用指化用前人语句的形式,按照自身诗文的需要,进行再加工,创造出新的句子形式。二者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不拘于形式的创作手法。

诗中的用典如《塞上》:“燕支山下月轮昏,忍弃红颜出玉门。笳拍难论胡妇怨,画图枉受汉家恩。秋高漠北空环珮,春暮江南有梦魂。纵使黄金能赎妾,单于久已笑中原”[5]73。虽然诗人并未点明,但从“燕支山”、“画图”、“汉家恩”、“单于”等词,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诗中所借用的典故是王昭君的故事,浓浓的惆怅不甘之情;《画中》:“愿为周昉纤纤笔,粉泽脂香得一亲”,其中“周昉”是唐代画家,画艺精湛,尤为擅长人物仕女,形神具备,诗人用此典故突出画中女子的美貌;《曲中》:“若教词出吴娘口,唱到多情泪更倾”,“吴娘”指古代歌姬吴二娘,诗人借此典故赞颂美女才情;《醉中》:“疑是玉床西子睡,错呼步辇太真回”,“西子”和“太真”分别指中国古代四大名女中的西施和杨玉环,诗人用此典故来描写女子微醺时的迷人风采;《座上》:“却怪眼波通密意,一尊偏属谪仙才”,“谪仙才”指执行特殊使命的下凡神仙,诗人由此突出女子见识广博,慧眼识人等等。

诗中的化用如《曲中》:“残月晓风留绮语,幽窗冷雨动痴情”中的“残月晓风”,化用柳永《雨霖铃》中的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病中》:“芳草天涯人去久,落花时节燕归忙”中前半句的“芳草天涯”,化用苏轼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后半句的“落花时节”,化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马上》:“峨眉淡扫朝天阙,画角频催出汉关”中的“朝天阙”化用岳飞《满江红》中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座上》:“惊回红粉狂言发,湿尽青衫老泪摧”的后半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船上》:“春波浦口离情系,秋月江心宿恨撩”中的“秋月江心”,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等。诸如此类的用典和化用,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4.2 想象

《美人十八首》中不乏诗人大胆想象的作品,如《曲中》:“千古峨眉寄此声,细翻歌谱与闲评。白头慷慨谈兴发,红粉飘零半死生。残月晓风留绮语,幽窗冷雨动痴情。若教词出吴娘口,唱到多情泪更倾”[5]76。诗人在翻阅歌谱与闲评时,感慨于作词人的才华,不由想象若歌姬吴二娘在世,由她唱出此曲一定会技惊四座,让人情动泪顷;而《画中》:“若个风姿可肖卿,会于纸上唤真真。天生媚妩宜留影,宫样梳装更出尘。难使有情空色相,偏从无语著精神。愿为周昉纤纤笔,粉泽脂香得一亲”[5]76。诗人赏画,被画中女子的美貌所倾倒,顿生亲近之感,不由得想成为画匠手中的画笔,闻一闻美人的胭脂香气,可以一亲香泽。而《美人十八首》中,最能体现诗人敢于大胆想象的诗歌应是《梦中》:

何曾有约与双文,素昧平生恍遇君。花使易迷同是蝶,山精不散亦为云。

相思相见终为语,倾国倾城似所闻。幻境依稀犹惜别,若教真个更难分[5]78。

诗人与女子素昧平生,在梦中却似乎早已相恋,并订下山盟海誓,女子倾国倾城的美貌,二人相思相见的缠绵,让诗人想与其双双化蝶或幻化为云好厮守终身,而后梦境中二人依依惜别,诗人梦醒,不由感慨若不是梦,自己更不忍分别。这首诗中诗人大胆想象梦中自己与女子的爱恋,真挚动人,梦境与现实的叠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5 进步的创作态度

自古以来,中国妇女史就是一部血泪史。自宋代至明清,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像紧箍咒牢牢束缚着女子的身心,一步步登峰造极。不同于社会趋势下文人对于女性忽视亦或狎昵的态度,诗人用一种欣赏和尊重的眼光来看待女性,他勇于描写女性,直面女性的内心世界,为女性作出一组组诗,记载她们的生命历程,这是一种进步的创作态度。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淸乾嘉时期,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主张“自把新诗写性情”,男女是真情本源,应写出真情实感。李振钧的诗歌大都直抒胸臆,体现人格性情,很可能受到这种文学主张的影响。同时诗人语直性真也与自身个性有关,正如其兄李振翥赠诗中所写的:“貌肥谁信诗能瘦,语直偏怜性最真。好把精明深敛抑,从来秋爽不如春。”所以《美人十八首》肯定人情人性,既是诗人自身个性的体现,也是当时诗歌流派的影响。其次李振钧出身科举世家,书香门第,极富个人修养。李振钧17岁至27岁之间,曾经跟随父亲宦游和读书,到过山东、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以及安徽等省,良好的家教、广博的游历都直接影响诗人的女性诗的创作观。而且诗人因出身官宦,社会地位较高,接触的女性大多是才貌双全的玲珑女子,如爱妻汪正珠温柔敦厚,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能诗善词,诗人对其敬重有加。这段美满的姻缘,让诗人明白女性魅力不容忽视。由此看来,李振钧的《美人十八首》,表现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女性,从女性角度出发,重视对女性心理活动的描写,着重展现她们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诗人尊重女性、欣赏女性的创作态度的最好体现。

总而言之,李振钧的《美人十八首》,赞美女性的美貌,赏识女性的才华,热情讴歌女性美好的品质,对身处困境的女性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虽然在《美人十八首》中大多以情为旨,诗歌表现范围略显单一,语言明白晓畅却略显浅显,频繁用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深度和美感。但瑕不掩瑜,对于这位被世人忽视已久的状元公,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1]李晖.一县两状元书法俊秀雅——赵文楷李振钧书联赏析品[J].东方收藏,2013(5):59-60.

[2]袁枚.随园诗话: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83.

[3]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高尔基.致华·阿·斯米尔诺夫[M]//文学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5]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M].北京:北京奥肯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资助印刷,2015.

[6]谢榛.四溟诗话[M].宛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张中行.文言津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钱果长]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 Zhenjun’s Female Poeems——A Case Study of 18 Beauty-Themed Poems

Meng Na
(College of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Li Zhenjun’s collections of poems are rich in content and subject matter,among which are the poems of female theme.Eighteen Poems of Beauty is one of the typical suite poems,which depict the women in eighteen life situations charaterized with exquisite technique and sincere feelings and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Li Zhenjun;18 Beauty-Themed Poems;Artistic Feature

I207

A

1674-1102(2016)04-0011-04

10.13420/j.cnki.jczu.2016.04.003

2016-05-11

孟娜(1992-),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