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策略

2016-03-28蔡忠良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日语应用型专业

蔡忠良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策略

蔡忠良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详细分析了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从跨学科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日语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加强日语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建议。

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

当前社会在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型”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诸多地方高校日语专业也都逐渐进入了向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际的行动。特别是近两年,诸多地方院校日语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努力寻找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增加或删减一些课程,但目前高校对于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的探索还不系统、不够深入,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诸多高校的日语课程体系仍然带着浓厚的学术性的特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研究具有前瞻性、紧迫性。

1 地方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 教师进行应用型日语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日语教师的课程改革多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改变革新,或是减少一些旧的课程,或是简单地整合若干门课程。无论进行哪种改革都是侧重理论方面,很少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实证研究的调研,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也受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学术标准,科研工作量仍然是影响教师职称晋升的关键因素。”[1]导致教师经常不得不为绩效工资、科研分值而努力,搞没有实际意义的理论研究。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教师进行日语课程改革的动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院校层面支持力度不够,可获得的应用型日语师资培养的外部资金、政策支持匮乏,也是导致日语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受阻的原因之一。虽然目前诸多院校都选派了部分日语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但是由于时间较短、企业缺乏信任,企业基本不安排实际任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构建不到位直接导致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受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从近几年的日语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来看,大多院校提出的所谓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是“跟风者”,仅从理论宣传上定位,学校在各方面对于优秀教师的认定基本上还是主要依据学术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等,导致教师自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变成了走形式、走过场,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1.2 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师资力量薄弱

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对于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但目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青年教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师资的来源取向比较单一。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日语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应用型教学经验及实践经验严重缺失。虽然目前诸多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正在进入转型发展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应用能力要求,但是现实层面,教师在实现这一能力要求转型时显得困难重重。其中有诸多原因,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深思的,那就是缺乏转型发展的行动氛围,院系往往会片面迎合市场的短暂需求,在中日关系发展良好时大量招收日语学生,引进的教师大都是看重其学历层次,对教师职前提出要求但往往不严格执行,对教师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对于教师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移位至职后。

1.3 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配套设施、政策比较匮乏

据调查,目前诸多院校重视理工科的发展,对于文科专业,缺少完善的政策文件鼓励与资助措施,没有为日语教师进入社会行业开展实践提供有利条件,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日语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受限,部分高校至今未建设独立的日语实训室,日语实训设施都是附属于英语专业,导致日语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多与日语无关,部分实习基地是服务酒店行业,学生的日语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有的实习基地虽然是公司企业,但是企业都是以追求最大化的效益为目标,考虑到安全、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不愿意提供实践应用型的岗位作为实习基地,学生无法在一线岗位得到实践,再加上地方高校的管理人员大多重视英语,对日语学生实习监督管理比较疏忽。作为学校来说,不能够向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在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经费少得可怜,无法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实习基地的建立只是成为挂牌仪式、协议书上的表现,成为了院系形象宣传的道具,部分院校的日语学生大都是自主实习,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缺少监管,对于实习成绩的认定以最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和鉴定表格为依据,导致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习。

此外,诸多高校没有在相关制度层面对教师转型发展做出具体要求、硬性规定,没有建立一整套的应用型教师实践教学管理、规范激励制度措施,或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的划分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方面作出认定,只是与科研或课时积分挂钩,导致教师在提升自身日语实践能力方面动力不足。

2 地方高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策略

2.1 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供需市场接轨

社会需求对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进行日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就业需求分析时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经济产业园(工业园)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应用型日语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动态。

从近几年就业市场的变化来看,用人单位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多样化的变化,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变得更加务实,企业更需要那种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2]的毕业生。地方高校的日语专业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日语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等,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使得本专业与社会需求接轨,形成良性循环。

许昌学院日语专业自2005年成立开始,就以“夯实基础,注重应用,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多次进行专业调整,日语专业在强化日语语言基础同时,增加商务方面的课程体系,凸显应用性的特点。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实习与实践学习、就业相衔接的模式,为了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加强实践能力,在第七学期实行专业实习。实习期间,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实习生主动了解社会发展,部分学生通过开展调研活动,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选定素材。这样的培养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又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2.2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要确定相应的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目标定位和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的规格定位。

如许昌学院日语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熟练运用日语在经贸、外事、文化教育、科技、企业和服务性机构等从事管理、翻译、研究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如下:具有较为熟练运用日语进行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涉外商务活动所必需的实际运用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日汉语言文字处理、网络资源利用以及从事实际工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等。对于知识要求有如下规定: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跨文化、跨学科知识,包括外国文化、商业文化、交叉学科等知识;掌握本专业牢固的日语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日语专业知识等。

2.3 修订完善合理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最直接的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干学科、基础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学时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人才培养方案也是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在不同程度上突破本学科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的培养。

如许昌学院日语专业在制定2016级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宽口径、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出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实践性特征”[3]坚持“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实践,发展个性、凸显特色”的原则,适当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加课外实践环节,从课程体系、上课时间、学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变革。精简理论课时,整合理论课程内容,增加了“专业核心能力及实现途径”,保证了每项专业应用能力都要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来支撑;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中,改变传统的“通识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简单分类,实施了“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七个门类的设置,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施。针对“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每一项课程门类至少有一组具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这就使得日语专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体系变得更趋合理完善。

2.4 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

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条件。日语专业属于文科门类,学生的培养效果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再加上招生规模有限,因此学校对于其实践条件的配备不够重视,这就需要院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实训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不仅需要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而且应该开门办学,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规划、选择,形成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群,实行社会实践或服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4],实现培养适合社会、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另外,也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让其讲授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许昌学院日语专业已经构建了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校内实训基地。如日语自主学习平台、商务日语模拟实训室等,开展了日语商务技能综合实训、日语自主学习以及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语言技能综合实训,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学生以完成学分的形式完成有关语言实训,提高其日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2.5 提高教师队伍的应用型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2]除了硬件设施之外,还需要良好的软件条件,即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及应用能力对于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院系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的方式培养既长于教学研究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实现教师理论与实践双能的能力。高校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应用型教师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与激励制度措施,与教师进修、科研积分、评优表先、课时积分等挂钩,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的划分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方面的认定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教师积极主动提升自身日语实践能力。

3 结 语

总之,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日语专业也必须紧跟社会需求,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修订,应该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课程设置。教师要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日语教学就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对于日语人才培育模式要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科学确定考核形式,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

另外,高校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应用型教师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与激励制度措施,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硬件、软件资源建设的投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进行日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1] 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41.

[2]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94;5-6.

[3] 佟晓南.高校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12):84.

[4] 刘书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99.

[5] 李小俞.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看日语教学改革[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9):117.

Applied Japanese Languag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I Zhong-liang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cultivating Japanese Language talents in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cultivating applied Japanese talents are put forward from revising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Japanese talent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for Japanes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Japanese teaching staffs, and so o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Japanese; talent cultivation

2016-08-21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编号:SKL-2016-1672);许昌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035)阶段性成果。

蔡忠良(1981-),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日语教育、日本文化。

G640

A

1673-0496(2016)04-0039-03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6.04.013

猜你喜欢

日语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