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当代价值

2016-03-27朱丹丹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要素人类

文/朱丹丹

浅谈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当代价值

文/朱丹丹

马克思在克服康德、黑格尔唯心主义有机体理论缺陷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孔德、斯宾塞从生物学的角度解读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出各个社会要素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人类的现实生活出发,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动态演变的理论,其内容的科学性、深刻性、丰富性对于我们当今的理论研究和构建小康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把现实关系看作原理和范畴化身的观点,并针对他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论断,指出人类社会是包括社会生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许多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体,其中生产力是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推动了社会历史的更迭,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进而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概念。

一、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涵

社会有机体是由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构建起来的复杂的统一整体,并且始终处在不断相互运动,相互磨合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曾用“有机体”或“生物”思想来解释整个宇宙。到了近代,康德对有机体进行了自然属性的定义:“一个有机物的所有部分都是可为目的和手段的。”[1](P25)黑格尔则把有机体原则应用于国家是否统一的分析上。[2](P268)在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也初步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孔德从人类社会和生物学中的“个体有机体”比较得出人类社会中的各要素同自然生物内要素之间具有一致性。后来,英国

的斯宾塞则进一步把社会同生物有机体的同与异做了比较分析,并依照生物有机体的三个器官分工原理把社会分工划分成物质生产实践为主的支持系统、加强各要素联系的分配系统、协调各部门服从国家的调节系统。

马克思在1842年《评奥格斯堡〈总汇报〉》中指出:“我们不应该离开现实的、有机的国家生活,一旦陷入机械的生活则会使国家解体。”[3](P334)论证了“自然界的无机体、有机体”和“国家有机体”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揭示了社会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核心和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最终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提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仅从逻辑公式和抽象范畴来构筑整个社会的思想体系。[3](P106)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强调:“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 P102)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动态的发展角度剖析了社会经济的历史演进,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最终找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尤其要强调的是,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始终贯穿始终。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论述既借鉴了他们思想中合理的方面,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之间是有层次的,其中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第二、强调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而不是由各种构成要素机械地拼凑起来的;第三、说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任何一种给定的社会状态或阶段都要被新的状态或阶段所代替,即便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以有生命的人为主体,立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深刻地揭示出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逻辑发展过程,由此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转换与更新、继起与发展的逻辑。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可分为五种生产: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人们能够生存和创造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保证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三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有机体是由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一定的关系而形成的联合体,通过联合体人才能更有效地生产和更和谐地生活;四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和再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区别所在,主要指人类运用科学知识和艺术方法进行精神产品的加工和生产;五是生态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则是自然界的延伸和拓展。

社会有机体的客观性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客观性联系,以及由此基础上不断分化、派生、演变而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并认为这种客观性可以为人类认识、把握、利用,从而和一切机械唯物主义区分开来。

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创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类能够认识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人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有机体运行的承担者和实现者,社会有机体发展需要人有意识的参与和推动,人类在有目的地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中认识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社会政策和设计社会运行制度,调控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将人视为社会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 这就充分肯定了人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提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P118)

社会有机体的实践性是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P56)马克思从实践观中总结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概念。这说明实践性是社会有机体的根本特征,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不仅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和更替离不开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而且在实践和交往基础上不断扩大的人类社会也在实践活动和相互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实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发展的根本区别,也正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同其他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本质区别。

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是指社会作为活的有机体,是按照一定秩序建立的严密的组织系统,必然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四个特征。整体性是指组成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经过有机协调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的统一整体。结构性是社会有机体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相对的稳定结构,社会的结构性是整体性的内在展开,整体性要通过其结构性来把握。层次性是从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的作用来讲的,其中经济具有决定作用,而生产力又在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而政治、文化具有反作用、处在从属地位,社会有机体是通过这些要素的层层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而构成,层次性是进一步认识整体性的关键。开放性是指社会有机体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依靠劳动,才能通过自然界维持生命体征。”[5](P56-57)

社会有机体的动态性是指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有机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变化和辨证发展的过程表明,一方面是社会有机体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始终处在相互磨合之中;另一方面就生产力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了其他一切要素的发展变化。这表明,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运行都有其独特性,自主性,必然性的特征,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

社会有机体的阶段性是指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是辩证的,其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得各个矛盾主体之间不断地变化、调整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具有独特特征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主义社会。”[3](P363)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一个结构鲜明,系统严谨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根据人与人之间结成的交往关系从多角度、多层次对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抽象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的逻辑统一过程,科学地表明了人在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和宗旨,充分调动实践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中。

●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哲学基础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时,既要基于相

互联系的整体领域和宏观背景探幽入微,又要在认识具体细节的基础上把握整体,增强解决问题的及时性、自觉性、有效性。目前我国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交叉重叠、层出不穷,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消耗最少的资源、最大程度地解决棘手问题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领会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化风险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主客体关系理解社会发展

马克思从总体性高度客观地概括了社会有机体的主体性、客观性、实践性特征,要求从主客体的关系把握社会有机体,把社会有机体分成社会客体与社会主体,使我们能更清晰的把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客体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社会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考察我们现今社会发展,既要把二者分开,又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去把握,才能真正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统一。

●充分发挥社会发展机制的作用

社会有机体的内在动力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衍生出人们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人类社会就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之间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固化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构成了一个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相互作用的总体系,为了实现制度价值和自我调节完善的功能,又需要及时进行制度改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都需要社会发展机制的驱动、协调、整合、防护,这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由管理到治理不仅是文字和理念的变化,更是发展方式的变化,强调社会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发展手段的多样性从而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把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零部件真正运转起来,从而使社会表现为一个活的、发展的有机体。当今的社会治理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下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无论是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还是标本兼治都要求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合作体系,使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各司其职、分工负责进而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行并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再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图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因而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模也日益庞杂,并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的有机整体。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才能使我们能够更自觉地把握社会演进和人类发展的主线。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深化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探索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朱丹丹,中共中央党校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 董金荣

B0-0

10.13784/j.cnki.22-1299/ d.2016.06.009

猜你喜欢

马克思要素人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