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价格延续下跌后期走势仍不乐观

2016-03-27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刘国信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玉米

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刘国信

玉米价格延续下跌后期走势仍不乐观

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刘国信

2016年是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国内外市场环境比较复杂,加之受多年来形成的政策惯性和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冬季,正如近期全国大部地区受早早来袭的寒流影响一样,上市1个多月的国内新玉米整体表现亦如冬天般寒冷,而在临储收购“退出”市场的首个改革元年,新玉米市场包括购销环境、价格行情都有哪些新的变化?后期走势究竟如何?颇受业界关注。

临储政策取消,玉米价位走低

对于全国玉米市场而言,2016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但与往年相比,2016年的玉米市场出现了很大变化。因为继棉花、大豆取消“托市”后,2016年3月我国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政策也迎来重大调整——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如今,玉米“托市”政策取消,意味着从2016年起玉米将回归市场化调节。据调查,随着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剧,今秋以来,失去托市价格支撑的全国玉米均价全面下跌。

事实上,自2015年3月份以来,国内玉米购销就一直面临价格下跌和需求不振的双重压力,2016年以来更延续疲软走势,始终看不到尽头,目前已经跌回10年前的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国内玉米价格为1,678元/t,较9月上旬的1,825元/ t下跌8%。“十一”期间,华北阴雨天气较多,加之9月中下旬华北玉米价格迅速下跌,农户及贸易商惜售,华北企业门前收购量急剧减少,主流报价反弹至1,700元/t左右。但随着天气转晴,目前玉米上市量再度增加,华北玉米价格再次回落至1,600元/t左右,局部地区甚至已经跌至1,500~1,550元/t区间。

据了解,近期不仅华北玉米价格下滑,南方销区玉米呈现下跌趋势,随着东北地区新玉米上市,价格比2015年同期也大幅走低。来自黑龙江省粮食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黑龙江现货玉米购销较清淡,烘干后的三等新玉米上车价格仅为1,520~1,540元/ t。据监测数据,目前东北、内蒙古深加工企业已陆续开秤收购新玉米,其中吉林燃料乙醇企业收购价为1,450元/t,辽宁开原企业收购价为1,570元/t,内蒙古扎兰屯企业收购价为1,400元/t,均较2015年同期大幅下跌。北大荒粮食集团副总经理石贵民、大连圭泽贸易公司副总经理杲修春等预计,东北地区玉米大量上市后,干粮价位应在1,350~1,450元/t。这就意味着新玉米价格可能回到10年前的水平。

前不久,在哈尔滨举行的2016中国秋季粮油市场分析暨贸易洽谈会上,与会专家分析认为,在临储收购政策取消的第一年,玉米市场必然面临重新定价的局面。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市场定价将导致玉米价格下跌预期强烈,而国内外增产预期更加剧了供求失衡矛盾,当前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产区玉米大规模上市时节,这些因素决定了玉米价格趋势将以下跌为主,而在市场无其他利好因素的背景下,预计玉米价格将可能跌破农民的心理价位。

库存“粮满为患”,流通步入“阵痛期”

长期以来,为了备战备荒,我国实行了多年粮食储备政策,而且从2008年开始,为了维护粮价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又开始实行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由于效益比较稳定,该计划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纷纷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导致近年来国内玉米产量随之飙升,玉米库存“粮满为患”。然而,从2016年起国家取消收储政策,玉米市场瞬间失去价格支撑,连续增产必然带来过剩难题,导致市场流通步入“阵痛期”。

据了解,自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推出以来,黑龙江玉米价格由1,380元/t一路上涨到2014年的2,200元/t。虽说2015年玉米临储价首次下降,但与进口价格相比,2,000元/t的临储价仍处于高位。因此,在玉米临储时代的“托市”影响下,我国玉米产量、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相关数据显示,2008~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由1﹒66亿t增长至2﹒25亿t,增长35﹒5%;播种面积由4﹒48亿亩增长至5﹒72亿亩,增长27﹒6%。其中,2015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为2﹒25亿t,较上年增加893﹒4万t,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大部分玉米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进入了国储库,成为“政策粮”,这是导致“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粮食库存高企”玉米产业链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仅2015~2016年度临储收购总量就达到1﹒2543亿t,较上年度8,328万t增加4,000多万吨,同比增长50%,也创下历史最高记录。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2016年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总量高达2﹒6亿t,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远远超过国内一年的玉米消费量。这种“堰塞湖”式的庞大国储库存,不仅带来库容严重不足的压力,而且还需要负担库存费和利息费等巨额的财政资金支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高达250元左右,按此计算,2﹒6亿t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就高达650亿元。因此,促改革、去库存形势非常严峻。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处长李喜贵在“第九届中国玉米产业大会”上介绍,2016年,国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5﹒47亿亩,同比下降2,500万亩;总产量预计为2﹒19亿t,尽管比2015年下降558万t,但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预计,2017年玉米产量减少2,000万t,各类谷物进口减少1,100万t,饲料需求增加300万t,加工需求增加400万t,玉米结余量3,500~4,000万t,供应过剩至少有3,700万t。

另外,截至10月12日,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2015~2016年度临储量尚剩余约8,300万t,加上上年度结余的1﹒5亿t,目前国内玉米临储结余量仍在2﹒3亿t以上,这将在未来数年内对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制作用。总体来看,玉米供过于求还比较严重,未来玉米价格弱势运行仍然是主要趋势。

对于2016年后市玉米价格走势,南华期货分析师于婉娇表示,目前新玉米价格已跌至10年前的水平,在没有明显利空因素的作用下,预计玉米价格再度下行的空间较为有限,未来再度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不排除未来某个时段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的反弹行情。

加快供给侧改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专家认为,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农民存粮能力不足,我国粮食流通或将步入“阵痛期”。当前,要推动加工转化,促进市场流通;从长远来看,只有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中粮期货分析师孟金辉表示,国家不收储就是玉米市场的最大利空,因而与往年收购市场“热闹”的景象相比,2016年显得“静悄悄”。据调查,随着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寿终正寝”,“市场化收购”和“价位分离”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概念对于农户还属新兴事物,因而在2016年新粮上市之初,许多人纠结于卖与不卖之间;同时由于失去政策支撑,大部分农户只能随行就市,但用粮企业趁机压价收购,农户议价能力较低,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另一方面,因临储政策取消,

玉米销路不畅,占用大量资金,贸易商不敢贸然收购。这样由于市场收购主体入市动力不足,大多在观望等看,收购态度谨慎,导致玉米购销清淡,甚至出现阶段性“僵局”。因此,2016年玉米流通不仅是价格低的问题,而且有可能面临“卖难”的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下,国家不托市,市场消化有限,粮食市场流通将进入一定的“调整期”。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国家给予的补贴不能冲抵粮价下跌造成的影响,卖粮将面临一定时期的“阵痛期”。当前,东北地区不少农民“地趴粮”式储粮,保管方式比较落后。如果遇到冷暖天气交替,水分较大的玉米极易出现生霉、腐烂等“坏粮”风险,而卖不掉的玉米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憋粮”现象。因此,东北地区的玉米购销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全国粮食价格走势和购销,甚至影响到储粮安全和下年的农业生产。

据悉,为了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切实做好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国家发革委、粮食局、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16年是改革第一年,做好新机制下的玉米收购工作至关重要,并从保证收购信贷资金、引导市场化收购、提前安排仓容、加强产销对接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最近国家粮食局也发布公告,决定暂停国家政策性玉米销售,待2017年5月玉米收购期结束后,届时将根据市场供求等情况,按照不打压市场的原则确定销售底价,合理把握销售时机、节奏,为广大竞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针对2016年玉米新政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动态、新问题,为防止出现断崖式下跌风险和大范围“卖粮难”现象,专家建议:一是激活市场主体,增强粮企入市信心。通过加大信贷支持、补贴加工收购等方式,引导市场价格预期,建立玉米价格下跌“缓冲带”。要支持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收购体系,加快粮食轮换速度,腾仓倒库扩大库容,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多种贷款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入市,民营粮企也要创新收购方式,采取联合、合作、代储等方式,开拓市场,打开销路。二是加大对市场化收购玉米政策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澄清一些地方还存在的可能启动应急收储的传闻,避免因为市场价格低、农民等着启动“应急”收储,而错过利好时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加强“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通过科学储粮,合理规划卖粮时间,从而保证顺利售粮和防止坏粮。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玉米产业链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要完全理顺玉米产业链条,市场化是唯一出路。有专家预计,临储收购取消导致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走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需求增加和进口下降,因此,从长远来看,通过改革使玉米重新回归至供需基本面,摆脱完全由政策主宰的运行格局,除利用价格手段,引导无优势产区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外,还需从饲料和深加工两大主要出口及加快流通等方面做文章。

一是饲料行业。虽然养殖业对玉米的需求量相对稳定,但目前国产玉米质量不及进口玉米,还时常存在舍近求远情况,这些亟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优质玉米生产、供应上下功夫。二是在深加工方面。要采取措施提升玉米加工转化能力,扶持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有效供给,刺激下游产品消费需求,逐步补齐短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北粮南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粮食接发设施,支持建设一批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并在粮食南运上加大补贴力度,重点解决“北粮南运”面临的物流成本过高等难题。

总之,2016年是我国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第一年,市场购销形势异常复杂,前景不明,各方谨慎观望。但要解决玉米市场面临的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尽快走出流通“阵痛期”,必须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民的合理收益,在适当调减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玉米有效供给,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确保产品适销对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下功夫。要完全理顺玉米产业链条,必须将市场化方向坚定不疑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价格每吨暴涨千元 背后发生了什么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我的玉米送给你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2014年临储油菜子价格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