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让坏账居高不下

2016-03-25苏红宇

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不良率不良贷款银行业

苏红宇

从银行的季度报表中不难看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情况正在加速恶化,给银行带来尤为明显的效应是净利润增速疲乏。但中国银行业也在“腾笼换鸟”中,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激增了一个快速膨胀的生态链,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个过程也同样是在凤凰涅槃中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问题时刻牵动人们的神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67%,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51.25%。这意味着自从2011年三季度历史低位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双升”的态势已经持续了整整4年。不良资产俨然成为悬在各大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资产质量滑坡

持续的双升让“躺着赚钱”的银行面临“活着”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良资产进一步恶化的狂澜依旧难以逆转,《经济》记者查阅多家银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运行展望报告看到,报告中都对不良贷款恶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期,普遍认为2016年不良率的上升将超过2%,兴业证券研究人士也表示,2016年宏观经济将持续下探,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生成率难见拐点,在中性假设条件下,预计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生成会达到1.13万亿元。考虑到不良贷款增量以最近两年为主,难以满足核销标准,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名义不良率,将以对外出售为主要处置手段,预计2016年不良贷款拍卖市场将达到6000亿元。

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逾期债务,于银行而言主要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3种情况,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于企业而言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例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经济结构转型,银行业的顺周期特点确实是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银行的资产质量,所以在经济回调时期,客观上银行的业务要受到约束,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良率的上升。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银行资产质量发生变化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警戒线在哪里,只要不高到警戒线以上,不良率的波动都是很正常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经济》记者。

除了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流动性保持高位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在影响着不良率的上升,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经济》记者解释,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持续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去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导致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形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局面。

“清单”暴露问题

在银行业的“坏账清单”中,产能过剩、沿海地区和小微企业三大领域的风险位列前茅,“高危”领域多集中于小微企业、钢贸,矿业这类强周期行业,及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从地区来看,长江流域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释放已有蔓延趋势,东北地区也是风险潜在高发区。

但相对来说,第三产业出现的不良贷款甚微,“过去,银行给第三产业的贷款额并不大,加上第三产业这些年也没有第二产业的状况变得那么迅速,尤其是人民币有效汇率的高估首先冲击了可贸易程度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从地域看就处在沿海地区”,鲁政委向记者举例称,但目前,不良贷款逐渐走向内地,受到冲击的也是可贸易程度高的产业。“东北的豆子压根不出口,但是由于可贸易程度比较高,国外的转基因豆子都可以进来,这样东北的豆子就被冲击了,山西的煤炭也不怎么出口,如果澳煤拉进来比山西的煤还便宜,那山西的煤就没人要了。”

这种风险之间的传递性很高,在经济上行周期出现问题容易被“放水冲沙子”掩盖,但在经济下行周期,风险容易被暴露,上下游企业之间风险具有传染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告诉《经济》记者,在一个金融结构相对优化的体系内,金融中介有可能通过不同的主体、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我们国家现有的金融结构当中,银行又是绝对的主体,一旦出现问题,风险也容易向银行业集中。

杨涛向记者回顾称,在过去美国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多数的银行业机构,不是太愿意去放贷款,这也造成了其货币成熟度相对较低。“而我国银行业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一方面要服从保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资产端的扩张也一直具有惯性,传统的业务模式还主要靠信贷扩张,因此,靠这种不断地持续扩张来解决问题,不良率自然在上升”。

如今面对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也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银行在新增贷款方面更趋于谨慎,目前已经开始主动收缩一些风险较高领域的贷款。

是底部也是风口

如何寻找令“坏账”涅槃重生的“解药”,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成为监管层、银行以及“坏账银行”等机构共同探索的问题。

不过,银行不良资产在业界素有“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说法。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子艾曾公开表示,不良资产在其他人眼中是“垃圾”,但在资产管理公司看来是“错配的资源”,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在于“变废为宝”。

1999年,为应对商业银行体系内巨量不良贷款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由财政部出资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巨款坏账剥离,对口设立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长期以来,国内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基本由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不过随着地方AMC的陆续成立,不良资产经营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

由于具备逆周期特性,不良资产行业前景非常好。不良资产的投资与处置的利润则在不断催生。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正在拓展。监管层日前所下发的多个文件也表明,不良资产所暴露的风险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自银监会原则上明确各省市政府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当地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扩容。有政策开路,虽然目前正式获批的地方AMC数量有限,但却向市场传达出强烈的信号,预示着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多的趋势,面对今年商业银行将要新生的1.13万亿元不良贷款,将不再是几大资产管理公司独自“闷头赚钱”的时代。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对《经济》记者表示,2016年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年,这会带来银行估值水平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处置链条上的生意机会也成为市场关注点,未来在不良资产管理、经营和处置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其他公司也有可能会逐步进入这个市场。

猜你喜欢

不良率不良贷款银行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