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教学研究

2016-03-25王琦

考试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教学案例阅读教学

王琦

摘 要: 作者以《树和喜鹊》一课为例,从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做出“教”与“不教”的抉择,处理简略与详尽的矛盾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儿童本位”阅读教学的心得,旨在尊重儿童学习需求的同时,努力提高儿童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儿童本位 阅读教学 教学案例

一、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平衡

在“语用”的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谈内容色变”,将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上,而忽略了内容教学。浙江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滕春友老师说:“跳过内容就是跳过学生。”的确,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儿童,一篇课文真正吸引学生的恰恰是课文的故事情节。当我们努力回避内容的同时,自然会忽略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

词语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更凸显。在课文中,出现了“孤单”一词,自然成了本课词语教学的着力之笔。树和喜鹊为什么孤单?他们会想些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孤单”的意思。但这些琐碎的问题始终是在内容分析的层面上打转,如此一问套一问,势必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如何将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呢?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师生对话的方法:

在出示“树和孤单”和“喜鹊很孤单”两句话后,低沉哀伤的音乐响起。

师:小树小树,你的周围没有一个朋友,你想说什么?

生1:没有人陪我说话,我好难受啊!

生2:我的朋友都去哪儿了?他们都不要我了吗?

生3:一个人太无聊了,我好闷啊!

师:喜鹊喜鹊,你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朋友,你想说什么?

生1:我真想有个朋友陪着我啊!

生2:一个人的感觉真不好受。

……

这样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既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解读了树和喜鹊的心理活动,又了解了“孤单”的意思,更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样,内容的教学与形式的运用有效统一,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得以同步发展。

二、做出“教”与“不教”的抉择

字词句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头戏,但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二年级阅读教学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一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学词,二年级在识字学词的基础上,需要重视句子的成分组合和结构特点。语文教师切不可贪多求全,无端加大阅读教学难度,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透,嚼不烂”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对第一自然的教学作如下设计:

(1)出示词语:一棵树、鸟窝、喜鹊。认读。

(2)连词成句:这里有一棵树。

(3)练习仿写:学生用“?摇?摇 ?摇?摇有?摇?摇?摇 ?摇?摇?摇”来仿写句子。

(4)尝试连句:指导学生将“这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鸟窝”、“鸟窝里有一只喜鹊”连成一句话。

(5)指导朗读:读好长句。

通过试教,问题浮出水面:首先,一开始只出现三个词语,留给学生的语言印象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其次,句子的分割和组合并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此举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应该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字词的学习中,也就是该段的“只有”一词上。只有理解了“只有”,才能理解下文中的“孤单”。于是,笔者对该部分设计作出了相应调整:

(1)教师引说:从前,这里只有?摇?摇 ?摇?摇(生:一棵树),树上只有?摇?摇 ?摇?摇(生: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摇?摇 ?摇?摇(生:一只喜鹊)。

(2)引发思辨:除了这棵树,还有其他的树吗?除了这个鸟窝外还有其他鸟窝吗?除了这只喜鹊外还有其他喜鹊吗?所以课文用了一个词“只有”。认读词语。

(3)指导朗读:读好长句。

这样的设计,选择了贴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词语为落脚点进行教学,舍弃了句子的结构抽象的分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同时,避免了学生在零散的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误区,帮助学生在相对整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处理简略和详尽的矛盾

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这些教学环节呈点状或者线状分布。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会面对一个问题——到底该做简略还是详尽设计?无论何种设计,都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符合该年龄儿童的认知特点。

(一)删繁就简

生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将这一重点凸显,成为笔者思考的一个问题。例如“窝”的教学,起始阶段是这样设计的:

(1)出现生字。

(2)教师讲解:下面这个字读wǒ。穴宝盖就是由穴变过来的,穴就是洞穴,很多小动物住在洞穴里,比如蛇、蚂蚁、狗熊。(配合课件演示)现在将穴变成穴宝盖,加在“窝”的上面,“窝”也成了很多小动物的家。

(3)复现生字:鸡的家叫?摇?摇 ?摇 ?摇鸡窝,狗的家叫?摇?摇 ?摇?摇狗窝,鸟的家叫?摇?摇?摇 ?摇鸟窝。

这样的设计无疑存在过于繁琐、高耗低效的弊端,没有直击学生对新知的生成点。

(二)过程展开

面对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和难点,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予以充分展开,帮助学生在阶梯状的教学步骤中逐步提升,最后有效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邻居”一词的教学,笔者就循序渐进,将过程有效展开:

师:记得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出示一棵树)后来,它的旁边种了好多好多树。这些树就住在他的隔壁,那他们是?摇?摇?摇?摇

生:邻居。

师:住在隔壁的人,就是?摇?摇 ?摇?摇(出示词卡)

生:邻居。(认读)

师:这只喜鹊也有好多邻居呢。他们也是?摇?摇 ?摇?摇

生:邻居。

在该词的教学中,笔者分几个步骤落实:步骤一,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了解“邻居”的意思。步骤二,通过教师规范地表述,使学生明确词语的意思。步骤三,通过寻找喜鹊的邻居,检验学生对“邻居”一词的认识,予以巩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重复出现“邻居”一词,既帮助学生识记词语,又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师应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欣赏儿童文化的独特性,尊重儿童的阅读需求,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语文教学,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儿童徜徉语言海洋的乐园。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教学案例阅读教学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