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时期杭州丝绸对外贸易情况探究

2016-03-25李建华

蚕桑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丝绸杭州贸易

李建华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两宋时期杭州丝绸对外贸易情况探究

李建华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1)

“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分别指的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从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以来,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因为运输方式不同,路线不同,丝绸之路实际上被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自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它是我国古代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至于唐代,由于国力的强盛,中外的交流贸易空前繁荣起来,胡人、胡商不仅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日本、朝鲜、印尼等国家也与中原交流也频繁起来,海陆丝绸之路双星闪耀。由唐至宋,由于军事实力不如前朝,对西域毫无控制力,因此,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蓬勃发展。靖康之役后,宋室南迁,定都杭州,杭州地区不但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继河北、四川之后的重要的丝绸中心区域。这一时期,作为丝绸之府和重要对外贸易城市的杭州,究竟对外丝绸贸易情况如何?杭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又占有怎样的地位?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1 杭州的地缘环境和港口建设

在宋代,杭州是全国重要的海外贸易城市之一。而这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杭州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杭州境内的钱塘江、太湖两大水系与省内省多水系连接,经过开拓与疏浚,已形成了便捷的内河航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杭州成为南北水运大动脉的南端终点,南北货物聚集与杭州,杭州内河港口的运输盛况空前,对于杭州内河运输的忙碌景象,我们可从日本僧人成寻的笔下窥见一二:

“着抗州凑口,津屋皆瓦葺,楼门相交。海面方叠石高一丈许,长十余町许,及江口,河左右同前,大桥亘河,如曰本宇治桥,卖买大小船,不如其数。回船入河十町许,桥下留船,河左岩家皆瓦茸,无隙,并造庄严”。①【日】成寻:《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版,第21页

当时成寻从宁波登岸,走水路经绍兴第一次来到杭州,他看见河道内舟揖穿梭不绝,两岸屋舍齐整,店铺林立,发出如此感叹!

杭州的内河航运往不息,而海外贸易也一派繁荣景象。自吴越国时期,杭州作为首府不仅是繁荣的工商城市,而且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特别是钱塘江中罗刹石凿平之后,航路畅通,杭州湾“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②《五代史补》卷五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宋朝专门在杭州港建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宋会要》:“初于广州置司……后又于杭州置司。”北宋时,杭州、广州、明州三处的市舶司合称“三司”,是当时主要的贸易港。

宋王朝对杭州非常重视,端拱二年(959年)还一度宣布它为全国唯一的国内海船出海贸易港口。后由于明州港口以及宋与高丽关系的一度紧张,杭州市舶司一度被撤销,又几度被恢复,直至南宋定都杭州之后,由于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市舶司利润丰厚,再次恢复杭州市舶司,杭州升为临安府后,杭州市舶司也改成临安府市舶务。至此,杭州市舶司的设置终于设置稳定下来。

两宋的市舶机构类似近代的海关,而其权力较大。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具保,办理手续,才能启航。否则一经查获,货物即被没收,船主必受惩罚。外国商船到达我国港口时,必须立即向市舶机构报告,由它派员上船检查。

“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海外贸易的发达,增加了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北宋九朝,市舶司岁入最高额是英宗朝(1064~1067)的六十三万贯铜钱③《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南宋高宗末年,岁入达到二百万贯①王应麟《玉海》卷一八六。海外贸易对国家财政收入起着重要补充,宋廷大力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外商船在中国的贸易活动,招徕外国商人互市。而这一切都为杭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城市,创造了良好条件。

2 两宋时期,杭州的丝绸产业发展情况

杭州丝绸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经过十国时期的南唐和吴越国的大力推广,杭州丝绸到了宋代,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

北宋时期,朝廷在北方、四川传统的丝绸中心设立地方性官营织造机构,公元995年,在杭州设立官营织室,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杭州,已经成为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区域。除了官营织造,北宋时期,杭州的民间桑蚕丝绸产业也不断发展,比如杭州的富阳,就有文献记载:“地狭而人稠,土瘠而薄收,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因此“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雍田。”以致“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在杭州蚕桑业已经普遍成为人们的副业。蚕桑业的发达,也促进了杭州丝绸业的繁荣。

北宋,沿袭了唐代的两税法,夏税以缴纳丝以及丝绸为主,杭州所在的两浙路输纳的丝绸数量不但庞大,而且逐年增长。除了赋税之外,朝廷还推行向百姓预买丝绸的“和买”制度②“和买”是宋代丝绸贸易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广义上说是官府向民间购买物品,狭义专指官府想民间购买丝麻产品。,根据《东坡奏议》记载,仅元丰四年(1081年)杭州就“合发和买绢达二十三万一千匹”,足见杭州丝绸生产之盛。

北宋的杭州丝绸业,虽然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是在工艺水平和精美上仍不可与黄河流域以及四川地区相抗衡。比如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向宋索要绢,一千万匹。“朝廷至是尽发内藏、元丰左藏库所有,如数应付”。金人嫌浙绢轻疏,全部退回,强令换成精美的北绢。在北宋,高档的丝绸产品生产区仍然是在黄河流域和四川地区。而杭州丝绸,甚至整个江南丝绸无论在数量还是工艺上,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心,则要在南宋之后。

公元1138年,宋皇室南迁,定都杭州。随着皇室的南迁,大批丝绸业的能工巧匠也被带到江南,杭州丝绸业的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成熟。

由于杭州被定为南宋都城,因此为皇室服务的中央织造机构也设置在此,主要有少府监下属绫锦院、染院和文思院、文绣院等,大大加重了杭州官营丝织业的比重。一般来说,官营织造代表了丝绸生产的最高水准。

另一方面,南宋时期,杭州丝绸的生产规模较北宋又有扩大。除了由临近的婺舟和徽州拨给部分丝绸之外,每年杭州还要缴纳夏税:九万五千八百十三匹绢,四千四百八十六匹绸、五千二百三十四匹绫,五万八千五百二十一辆和预买本府绢四万三百九十九匹,绸七百九十五匹。江阴郡和买绢七十二匹③乾道《临安志》卷二《赋税》。杭州丝绸生产规模可见一斑。

丝绸业的兴盛,朝廷对工商业的重视,加之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宋代杭州丝绸业,尤其是南宋,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繁荣,商业活动极为频繁。《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了杭州城中的29个行市,其中丝锦市、生帛市、枕冠市、故衣市、衣绢市、银朱彩色行等6个行市都是出售丝绸或者与丝绸衣物有关的市集。在这些市集里面矗立着很多的丝绸商铺。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杭州城自淳祐年有名气的106家商铺中,有局前刘家、吕家、陈家彩帛铺,市西坊北纽家彩帛铺,水巷口徐家绒线铺,清河坊顾家彩帛铺,三桥街柴家绒线铺,沿桥下生帛铺,铁线巷生绢一红铺,共九家直接出售丝绸和丝绸半成品的。与丝绸有关的有: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市南坊沈家白衣铺,抱剑背街李家丝鞋铺,升阳宫前季家云梯(头)丝鞋铺,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等约十九家。与前九家合计为二十八家,占总数的26.4%。由此可见杭州丝绸产品消费之盛况。因此吴自牧又说杭州处处有彩帛、绒线等铺。

杭州不仅销售本地所产丝绸,作为北宋时期的东南第一郡,以及南宋时期的都城,丝绸商贾在此云集,不仅将外地的丝绸贩运到杭州,也将杭州丝绸出售到全国各地,这从文献记载的商人税务情况便可窥见一二。天圣元年(1023年),“据杭州状,富阳县民蒋泽等捉到客人沈赞罗一百八十二匹没纳入官,支给赏钱。省司看详条贯,婺州罗帛,客旅沿路偷税,尽纳入官,即无条件支告人赏钱。”这是发生在杭州境内的贩卖丝绸偷税案件,这类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孙姓商人在杭州向萧山的郑旻买纱,发现郑旻偷税的纱就有几万瑞,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杭州丝绸的贸易的发达。

而杭州丝绸贸易的繁荣,丝绸商人活跃,加之朝廷对海外贸易的提倡,则促进杭州丝绸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3 两宋时期,杭州丝绸的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因为军事实力颓败,每年不得不给辽、金、西夏等国输送大量的岁币以换取边境的和平。这就使得宋朝廷不得不开辟财政来源,重视丝绸贸易。而有宋一代,西北丝绸之路被阻断,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尤其是宋室南迁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杭州,是当时东南地区主要的丝绸集散地。而且由于杭州地处海陆交通和运河航运的枢纽,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宋朝廷很早就在此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杭州位于钱江将入海口,西端与日本、高丽相距较近。两宋时期,与这两个国家贸易往来频繁;南宋时期,杭州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与成为南海诸国朝贡、贸易地点。

宋代与日本的丝绸贸易。因为浙江沿海港口距日本相对较近,所以很多商人从杭州或明州出发,前往日本。当时日本需要的锦、苏枋、香药、茶碗等物货物,商人们输入的大体就是这些货物。比如,1028年,福州商人周文裔在给日本敬献的货物中,有翠纹花锦1匹,小纹丝殊锦1匹,大纹白绫锦。1185年,“有唐锦十端,唐绫、绢、罗等百十瑞……等运往日本”,而这些丝绸被献给了白河法皇。日本现在还保存的道元缎子和大灯金澜,都是南宋时期的丝绸,其中不乏杭州丝绸。

宋代与高丽贸易。杭州商人前往高丽,大都走海路,可以直接从杭州出发。而元丰之后,杭州商人则改为明州出海,南宋时,由于与辽、金关系紧张,规定“杭、明州不许发舶往高丽,违者徙二年,没入财货。”但是因为海外贸易利润丰厚,地方官员也多轻罚了事,贸易不绝。而高丽地方“不善蚕桑,其丝线织紝,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可见高丽丝绸业所需原料,其中一部分要依靠丝绸贸易从杭州等地区输入。

宋代与南洋诸国贸易,《梦粱录》里说“杭州海商到南洋贸易自泉州,便可放洋”,较为便捷。《诸藩志》记载的与之进行丝绸贸易的占城(今越南境内)、真腊(今柬埔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一带),单马令国(今泰国、马来半岛一带),这一区域的很多国家不仅喜爱丝绸,而且由于自身没有精巧的染织技术,主要依赖中国丝绸,入真里富(今泰国东南岸)国:“其所用绯红罗、瓦器之类皆本朝商舶到彼博易。”

两宋时期的杭州丝绸业,蓬勃发展,成就了其丝绸之府的美誉。而以杭州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陆路、水路以及海洋的交通网络,联通了全国主要的商业城市,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其他货物输入杭州,在借由海陆贩卖到海外。同时这些网络也是双向的,海外诸国贸易商品到达港口后,又源源不断流向杭州,巨大的地缘优势,以及自身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使得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的商业城市,也是宋代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城市之一。从这里出发,无数的中外商人、外国使团将大批精美华丽的丝绸装载到海舶上,满载着财富在广袤的大海上竞相远航。因此杭州,也成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丝绸贸易的重要城市。

猜你喜欢

丝绸杭州贸易
杭州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贸易统计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