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综述

2016-03-24王妍君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简介:王妍君(1989-),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硕士。

摘要:在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如何高效的提供和配置金融资源,使得产出的效率更高,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尽管“三农”问题备受关注,但外部金融资源投入规模不足,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特点导致农村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另外,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本外流现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着需求资金短缺和形成资金不足的窘境。本文将通过对中外研究的对比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内涵的研究动态

Roland.Robinson 和Dwayne.Whiteman(1980)指出金融效率分为“操作效率”和“配置效率”。在金融运行过程中,成本与收益的比值被定义为操作效率,而配置效率表示的是对由储蓄用途的资金向生产用途的资金引导的有效性。其中,后者常常量作为市场的有效性评价的指标。认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反映的是金融资源各要素的投入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提升经济产出的作用程度。R.I.Robinson和Dwayne Wrightsman(1994)指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本质是指金融资源在被分配到不同行业及领域中所产出的经济效益的效率。

(二)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

Boucher,Guirkinger和Triveli(2006)认为违约风险因素是农户倾向于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正规的金融机构通常会在贷款过程中通过各项合同条款约束农户,让农户承担风险以降低机构的道德风险。研究发现农户接到信贷配给的概率与自身资产量呈负相关。该研究认为,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发放过程中会根据申请农户自有资产量来发放贷款,考虑到期无法还款的情况,机构收回的最大还款量也是其已有的资产量。Conning和Udry(2007)研究认为,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例如气象、市场等诸多风险问题,且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具有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常常会借助于抵押担保等“非利率”机制,但很多贫困农户缺乏必要的抵押物,这种情况常常会使得信贷配给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的研究动态

Coelli(1995)利用数据包络模型的前沿生产函数,选取了部分欠发达国家连续十年的数据,运用Frontier软件建立了一个模型,以此来衡量与分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情况。Rousseau和Waehtel(1995)根据五个国家的有关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误差矫正,证明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单项的因果关系。Luintel和Khan(1999)采用VAR方法,根据10个国家近40年的数据进行自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得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双向的因果关系的结论。Foltz(2004)采用概率内生开关模型,针对突尼斯乡村研究了信贷配给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但由于没有考虑需求可以部分被满足的情形而仅考虑了需求完全无法满足的情形,因此,结果必然会被低估。Qazi Muhammad Adnan Hye和Shahida Wizarat(2011)运用滞后分析方法分别从短期与长期确定回归系数,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短期内作用明显,而长期却会起到反作用。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一)关于金融资源与配置效率相关含义研究动态

杨德勇(1999)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为微观与宏观效率,并且用人均利润水平、资本创利水平、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以及资产质量等作为微观效率的指标体系,用货币量、货币政策效率和经济成果比例关系等建立宏观效率指标体系。白钦先(2000)将金融资源分为资本资源与体质资源,货币数量与功能的积累离不开金融资源,因此,金融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振山(2000)根据对金融资源的划分标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指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应该是在完善的金融资源配置体制中,机构所完成的帕累托效率。康卫华(2005)强调认为金融资源配置是货币、资本、商品与制度在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中互相影响和博弈的过程,从而在配置过程中形成动态传导机制。陆家骝(2005)借鉴白钦先的基本思想,并给出了一个经过修正的意见,即国家甚至经济体所具有的金融资源就反映了它们自身所具备与建立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运行脱离不了经济体系而独立存在,它金融资源的属性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不仅可以评价金融资源的质量,同时反映金融资源在经济体系中能发挥整体性功能。

(二)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及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周应萍(2007)指出当前农村金融资源提供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农信社,但农信社也存在大量资金外流的现象,即将大量农村吸储投入到利润回报更高的产业而非农业生产。王永龙(2008)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仍然具有主体缺位、治理缺失、结构失调、逆向效应等诸方面的配置缺陷。曹冰玉(2008)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一定的供给问题,政府缺乏满足建立民间小贷金融制度的能力,因而结构性缺口明显。叶志强、陈习定和张顺明(2011)强调,官本位导致了地方官员常常会忽略自身实际情况而重复建设,造成政府债务严重,致使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杜黎霞(2012)以甘肃永登为例,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贷款困难、贷款外流以及金融资源供需失衡等问题,从而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何怡然(2013)认为,农村民间金融不规范使得不正规金融与非法融资现象盛行,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特点使得农民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出现贷款难的窘境。曾婷(2014)指出,在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成绩与挑战并存,金融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极大影响三农更好发展。

(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实证的研究动态

近些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各专家学者对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一问题也做了较多定量的实证分析研究。如温涛、熊德平(2008)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DEA实证方法研究了农村金融资源效率,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存在较大的效率差异,且效率值在“十五”期间递减。李季刚(2010)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采用Tobit回归分析了影响该配置效率的主要因子。李国璋(2010)结合Jeffrey Wurgler研究成果,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探究,总结了甘肃省农村金融当前在资源的配置效率方面相关成果。李明贤,向忠德(2011)在测定与对比中部地区效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在提升过程中的重点对策建议。陆远权、张德钢(2012)运用DEA模型评价了1995-2005十年间我国各区域的金融效率,同时,以宏观角度分别结合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从省级层面和区域角度对金融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测度。李红梅(2012)从货币乘数对农村当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的角度,运用DEA方法对部分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到结论:前者对后者却是存在显著的影响,尤其对于西部地区。黎翠梅、曹建珍(2012)结合以往研究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重建了三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储蓄效率、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以及投资投向效率,全面评定了农村金融效率的现状和区域差异。

(四)关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策的研究动态

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对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完善农村法律环境,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如果要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就应从多方面多管齐下: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良性机制、加快完善建立分层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金融配置机制,切实减少农村资金的不断外流。当前农村金融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造成了效率水平一直难以提高,那可采用多种措施促进农村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例如创建竞争性市场环境、逐步放松金融管制以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此外需要从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的演变出发,探讨农村金融发展需要更好的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准确定位金融资源投向,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等相关具体对策。同时还需要对我国农村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以及现存激励机制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应建立健全农村经济金融协调机制与创新机制、改善现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从国内外动态可以看到,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内涵、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等都有深入研究,但是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必要:

(一)较多理论分析,较少实证分析

国内外对于金融效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献较多,大多文献注重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定性分析,且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我国农村的金融效率低下,并没有承担起本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同时,很多学者也试图找到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提高这一效率水平。但当前能够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及区域差异,对区域层效率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还较少。

(二)现实意义有待提高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的少有文献中,对于区域的划分学者们一直沿用东、中、西的划分方法。而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6月13号重新制定了我国区域的划分办法,参考《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四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对于按东、中、西的划分方法进行的区域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稍显逊色,因此,此种划分方法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展现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金融等发展情况,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提供区域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实证深度有待提高

对于区域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实证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效率值的表层分析和静态对比。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本身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大多数实证文献忽略了随机误差和环境变量对于实证结果数值的影响,实证的深度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关于区域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研究,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重要成果,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依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构建更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探索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方法,丰富区域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成果库。(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Luintel,Khan.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Economic Journal.1999.

[2]Foltz J.D.Credit Market Access and Profitability in Tunisian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3]Qazi Muhammad Adnan Hye,Shahida Wizarat.Impa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Agricultural Growth:A Casestudy of Pskistan.China Agriculture Economic Review,2011.

[4]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陆远权、张德钢.我国区域金融效率测度及效率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

[6]李敬,冉光和.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统计与决策.2007.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