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24尹文君

2016年4期
关键词:安顺村落民族

作者简介:尹文君(1982-),女,白族,云南鹤庆人,现居住地为贵州省安顺市,贵州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现就读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

贵州省安顺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五方杂处、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与安顺瑰丽的自然资源融为一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顺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

安顺为多民族聚集地区,具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等独特的文化优势,素有中国瀑布之乡、蜡染艺术之乡、屯堡文化之乡的美誉。自2015年5月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4个,其中西秀区13个,平坝区7个,普定县3个,镇宁自治县3个,关岭自治县1个,黄果树风景名胜区7个。

截至目前,鲍屯村、云山村、高荡村、革佬坟村等4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档案已经国家四部委审核通过,并列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范围,中央补助资金2457万元已到位,其中鲍屯村330万元,云山村1827万元,高荡村150万元,革佬坟村150万元。下坝村、吉昌村、石板房、竹王村等12个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档案已经编制完成,并报省住建厅申请传统村落中央补助资金。其中18个传统村落规划、档案正在组织编制。

(一)传统村落数量位居贵州省第三

2012年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安顺有34个村庄列入到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省第三名。目前,已有26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和档案已经通过国家四部委的审核,明确列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范围,通过率为76.47%,位居全省第三名。

(二)争取传统村落资金11385万元

安顺市通过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档案、传统村落市级(县级)实施方案、传统村落项目需求表等资料,积极申报传统村落中央补助资金。已获得补助资金11385万元(包含30个传统村落获得中央补助资金共计11147万元,34个传统村落获得省级补助资金238万元)。其中财政部门“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500万元,环保部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5120万元,文物部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527万元,省级传统村落专项补助资金238万元。

二、安顺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存在问题

(一)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一是存在部分县(区)、乡镇对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不重视,2012年全市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申报工作以来,仅有3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省426个中国传统村路的7.98%,与黔东南的276个占比66.34%和铜仁的74个占比17.37%相比仍然相距甚远。甚至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县,居然没有入选的村寨,关岭也只有一个村寨入选。二是对传统村落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不重视,部分县(区)认为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就是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没有深入村庄进行调研,更没有从村民人居环境改善、村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提高等方面进行考虑,造成了部分村庄编制的保护发展规划不能通过国家四部委的审核。

(二)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建设性破坏”、“规划性破坏”是传统村落保护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农村盖新房、建楼房是为了满足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传统住房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住房需求,特别是传统住房的采光、通风、格局、安全、消防等实际情况,加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造成私搭乱建的新楼呈现于一座座传统古村落中,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氛围。

(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监管难道大。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传统村落进入中央财政支持名单以后,所取得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补助、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五个方面的专项资金,分随各个部门组织实施,造成了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进度情况不清,项目实施难以取到有效的监督。

(四)缺乏市、县两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补助资金。传统村落建筑数量多、规模大、维修费用高,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并且村民、政府以及投资开发公司对传统村落建筑维修的积极性普片不高,市、县两级财政对传统村落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因缺乏保护经费而得不到保护和修缮。

(五)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传统村落蕴含大量的历史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但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和修复,导致了传统村落在申报编制规划上难以按要求完成,并最终造成传统村落文化的散失、缺失和消失。

三、安顺市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

(一)传承传统文化,耕读文明和田园生活

为进一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让美丽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永远鲜活,我们要加大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名录,做到修旧如旧,传形传神,加强对古路、古桥、古涵、古井、古塘、古树、古藤等历史环境要素的有效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是建筑上体现当地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不能简单粉刷或照搬照套其他地区建筑风格。严格按照保持传统村落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的基本要求,秉承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的理念,科学安排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的要求,合理划定新区,为村落新增人口预留建房空间,统一规划和引导盖新房,新建筑与传统建设风貌需协调统一,坚决打击私搭乱建,绝不允许破坏传统村落的建筑出现。挖掘每个乡镇、每个村庄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以村为单位做好规划,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彰显村庄个性,保持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加大传统村落安全防灾保障项目建设力度,修复古路、古桥、古墙、古井、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整治重要文化遗产周边、公共空间、坑塘河道等公共环境,加强对规划文物的修缮与陈列展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一批影响较大的传统村落建设项目,引导全市传统村落进行高层次的综合开发利用,构建全市传统村落大网络,将这些美丽的村落有机结合在一起,保护与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一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风情长卷。

二是打造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增强人文感召力。民族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重要表现形式,在每个节庆活动中,都要开展相应的仪式活动,每个仪式中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认真打造好民族节庆,使民族文化等得到充分展示,让来到的安顺的客人能感受和体验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能感受和体验不同时期的民族节庆。同时,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升民族地区精气神,丰富民族村寨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挖掘村落文化内涵,不断拓宽对外文化交流,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支持和帮助传统村落发展旅游业、现代观光农业、农家乐、生态有机产品种植与加工等产业。

四是展示少数民族艺术魅力,宣传推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充分发挥自己聪明,创造了很多民族艺术品,比如服饰、乐器等艺术品,都充分展现着各自民族文化,开发民族艺术品,对于宣传安顺,展现安顺魅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将民族艺术品转换为我市民族旅游商品。要通过对民族艺术品的开发,充分展现民族精致艺术品,让外界更加了解安顺民族文化,让游客成为安顺的宣传者、产品推销员。

五是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展现独特的安顺民族魅力。民居要体现民族文化,让客人进入房屋就能感受到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含要注入民族风俗习惯,发扬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独特魅力。娱乐活动要融入民族文化,让游客体验当地民族的风情。文化表演要展现民族文化,安顺市编排的《金果银瀑》、《亚鲁王》大型民族歌舞剧,在全省民族文艺会演中均获得金奖,对外展示了安顺民族绚丽多姿的独特魅力,令人向往。

(二)善做山水文章,保护生态细胞和文化元素

辩证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坚持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写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围绕安顺面临的主要矛盾、肩负的主要任务,重点守好速度、收入、脱贫、安全四条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小康步伐快起来、公共环境优起来。拒绝污染,坚决守住山上、天上、水里、地里四条底线,让安顺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

一是秉承“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让美丽乡村更加美丽。树立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保护好溪流、林草、山岳、田园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点燃游客心中“最美的乡愁”。把“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令居者心怡,让居住在乡村里的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令来者心悦,让来到乡村旅游的人们感到舒适、快乐,受到教育、陶冶。重点打好“生态乡村”、“经营乡村”两张牌,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如龙宫桃子村依托农宫风景名胜区,发展农家乐26家,乡村旅馆200多个床位,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踏来,实现旅游热村。尊重自然,让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注重在山水上做足文章,实现山水融合。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保护好湖泊、湿地、溪流等生态细胞,实现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建设目标。

二是保护生态,让良好生态成为推动发展的诱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善做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实施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气、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新建、改造,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加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推出一批以自然气候为吸引物的避暑度假型、以生态景观为载体的城郊休闲型、以特色农作物采摘为主导的乡村体验型、以民族村寨为特色的民俗陶冶型等乡村旅游产品。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居、文化遗产,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接踵而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三是突出展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让美丽乡村成为观光休闲的公园。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绝不毁田园建公园,保护湿地,努力形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乡村格局,不断提升美丽乡村景观品质和乡村旅游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乡村住下来、坐下来、静下来。(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安顺村落民族
我们的民族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寻味贵州——安顺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