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展览建筑的综合集约式发展研究

2016-03-24傅海聪

建筑技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会展中心展馆展厅

傅海聪

现代大型展览建筑既是贸易、聚会和交流的场所,也是国内外不同文化和理念传播的空间。经过广交会和世博会的成功实践,以及各地蓬勃发展的会展建筑建设,我国的大型展览建筑在功能定位、总体布局以及技术运用诸多方面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宝贵,导致展览建筑呈现出高密度和集约化的布局,为实现非展期可持续的长效活力,具有复合功能的会展综合体概念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建筑多元化和复杂性则促进了设计创新和理念的转变,展览会的举办也成为引领建筑发展的有效载体。

高效集约的新型展览模式

即使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展览场所作为贸易和交流的地点也丝毫没有失去意义,仍然需要一个集中的、经过规划与设计的空间来展示商品。长期以来,经典的单元行列式布局一直是展览建筑的主流,其可分可合、利于分期实施的优势一直难以被其他布局形式所取代。著名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一期、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和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展馆已成为这一布局模式的代表之作,它们的规模基本保持在15~20万㎡的净展览面积,各展厅空间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连通用于大型布展,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延展性。

然而,这种单元行列式(也称“鱼骨式”)布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特征是展厅多以单层为主,容积率往往保持在1.0以下。显然,如果场馆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布局必然更加分散并导致占地面积倍增,且交通流线和行走距离过长。因此,采用相对集中式的功能布局和立体叠加的场馆设置,成为目前国内外一些超大规模展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广交会琶洲会展中心建筑总规模110万㎡,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展览场馆之一。设计充分利用珠江沿岸的地势特点,采取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将净面积达33万m,的展览空间集约在地上和地下2-4层的建筑体量内。规划布局通过研究组织十多种展览工况的交通流线,设计了展厅内外侧车道和中央步行分层系统,以取代行列式布局中人流、车流在同一平面上的分区形式,其立体层间方式在有限的距离内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实现了功能体之间的便捷联系,还形成了沿江的天然景观和通风廊道,成为整个场馆设计的一大亮点。根据展会以轻纺为主的展览类型,在不同楼层和展览种类采用了具有针对性的物流方式,以货车直接进入和垂直交通运输相结合的方式,使展厅的布展和撤展得以同时进行,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展览的功能、效率和均衡性。

规模和布局与之相仿的米兰国际展览中心位居欧洲展览业前列,内部相通的大小展馆共有26个,双层均衡布置的展厅净面积达37.5万㎡。竖向叠加的展览空间通过上下层交通廊道和环形平台相连,物流通过首层至二层的专用车道可由各个方向到达所有展馆。立交的设计使上下展厅形成互相独立、互不干扰的交通系统,也确保了同时布展和撤展的高效需求,体现了所谓的“二层一层化”,使得上层展厅具有与底层展厅同样的使用效率,并且还充分发挥了上层展厅大跨乃至无柱结构的空间优势。同时,贯穿总体的会展大道形成高密度建筑的主轴线和“呼吸器”,展商和客流通过室外广场进入轴线两侧的各个展厅和会议等场所,成为连接各功能空间、化解密集人流的枢纽和建筑视觉的焦点。

即使是单层展厅,目前也在对使用空间进行多方面的拓展。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二期以及广交会琶洲会展中心充分考虑了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突破了以往重载展厅不设地下室的传统做法,将展厅地下空间作为车库或物流周转场地,有效地缓解了高密度展馆的停车和交通压力。地下空间的设置使展厅地坪成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其优良的整体性避免了通常重载地坪容易开裂的难题,并节省了地坪桩基的费用;同时,展厅地面大量管沟融入地下空间且可直接驶入施工车辆在下方拆装作业。另外,在展厅充足的地下空间内结合上部功能配置机房和能源中心,在人流集散和商业空间的开发上与城市地铁站台等交通设施紧密连接,而地上空间得以布置环境要求更高的配套功能用房。广交会琶洲会展中心甚至还设置了地下展厅,这些地下空间的开发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对土地的集约化布局和高效利用。

多样兼容的会展综合体

近来,大型展览场馆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结合项目整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实现经营性物业的复合开发,这使会展场馆与经营性物业功能互为支撑、互为裨益,力求促进场馆整体运营效能的提升,避免无展期间成为无人区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特别是一些大型场馆通过后期的建设,弥补先期建设中的功能缺失,完善服务功能,既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展览活动,又能够全季节独立运行,成为一个源源不断注入活力的不夜城。

今年建成使用的近150万㎡总规模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不仅拥有40万㎡的净展览面积,还将40万㎡的办公、商业、酒店融为一体。项目充分依托上海虹桥枢纽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区位优势,建筑核心部位的大型商业餐饮中心布置于轨交终点站上盖,不仅均质等距地为展览服务,更重要的是充分吸引外部人流进入消费。为了力求晚间留住人气,并减缓每天展览结束时交通撤离时的拥堵状况,在建筑主人口下部的大型停车库内结合超市与若干组自动步道,与核心商业区自然相连。同时,整个综合体的后勤流线借助于场馆上下层物流通道,通过与展厅错时安排,充分共享场馆庞大的交通体系。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为完善会展使用功能.增强会展的市场竞争力,在一二期净展览13万㎡规模的基础上开展了三期建设。除了增加展馆约6万㎡外,还将引入近20万㎡的商业、办公、酒店以及常年展示。这样既可提高接待全国大型流动展会的能力,打破热门档期场地供应紧张的瓶颈,又可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提升博览中心的地区影响力。同时,基地位于新建的保利大剧院和青奥奥体中心之间,区位优势突显,其不仅作为一个商品贸易场所,而且也是一个具有城市结构特点的社区,通过创新的理念,合理整合城市交通功能、景观轴线功能,与所在的城市新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会展、文体功能与城市生活空间紧密相连的全新意识和服务理念。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原本为举办东盟博览会而建,基地选择在交通不便的山地之上,过多地考虑了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因其十分稀少的配套设施,不仅无法使项目保持一种持久的活力,场馆自身规模和功能也受到很大局限。目前的升级改造工程在有限的用地内根据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合理布局,新老建筑有效对接,商业配套面积大幅充实,在业态上还引入办公和酒店以驻留人气。建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通过地上地下把新老展馆有机联系在一起,并把几个街区串联在一起,成为国际博览会主办场地和大型高端商务活动中心平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也充分体现了可持续的场馆发展理念。

作为一个整体,现代大型会展建筑往往配备有举办综合性活动的固定的大型会堂演艺场所。由于集中单一的文化或表演中心通常会亏损, 目前许多会展建筑设置了多功能展厅,采取展会结合方式,在举办会议和演出等综合性活动时通过升降座椅、收缩吸声体和辅助声光电设备来满足使用需求。这在新加坡国家展览中心、香港会展中心及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都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放弃了固定升起式座席的会堂形式,选择若干个异形展厅举行多功能活动,并充分利用地面展位沟在会议、演艺时作为空调补风设施,以有效弥补非展活动较高的温度要求,大大提高了展厅的利用率,并降低了工程投资。

设计创新的有效载体

展览建筑综合集约的多重定位和复合功能,导致许多场馆的容积率已达1.5以上的高密度,其交通流线、空间结构、机电系统以及消防安全等规划和设计非比寻常,建筑的可靠性、稳定性、经济性、运营效率等诸多方面也处于发展探索之中,目前尚无相关的标准可循,也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每一届展览会也是推动最新技术的加速器,会展建筑更是设计创新的有效载体。

实现高效布/撤展同步的物流环通路网是整个会展建筑交通系统的关键和生命线,借鉴与城市道路相仿的环线系统是目前一些新建的大型展览建筑交通流线的一个创举。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在总体布局上,通过内、中、外三环设计以确保展会布展、撤展以及日常交通安全和顺畅。其中内环以货车为主,可使物流直接抵达展馆门口;而客车则通过会展中心的中环线导入;外环线则主要为城市干道与会展基地之间的过渡及布展货车临时轮候区,并以此缓解周边的交通压力。为高效进出,停车场还采取了先进的自动计费,减少了进出闸机的等待时间,并将办公、酒店、商业设置于基地周边的城市干道,有效地解决了综合体内展馆与商业等设施的流线交叉问题,更便于商业运作。

展览场馆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规模是决定功能定位和运营使用的重要因素与衡量指标。以大空间形式出现的各类展厅,其柱网及标摊按国际标准要求的模数化布置,力求在展览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标摊数量。随着家居、汽车、大型器械以及一些重型特装展览的需求,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特殊规模的展览空间。米兰国际展览中心3.6万㎡的主展厅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13个108m宽、270m长的展览场馆,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刷新了整体结构不设缝及预应力跨度最大的单体建筑记录。为了充分满足现代大型及特装展览的上部吊挂荷载,设计没有沿用以往的“张弦梁”体系,而推出了新颖的空间组合桁架系统,同样保持了精简的用钢量。面对近40m高大空间的温差压力和送风距离带来的难题,设计依托多重计算机软件和全程数字化技术挑战超高展厅的送风方式,摒弃了场馆建筑以往单一的空调送风方式,采用侧送和顶送互补结合的空调设计策略,弥补了展厅中部空调盲区,并克服了展品对气流的影响,特别是解决了高大展位对送风的遮挡,开创了大跨场馆暖通设计的先河。

高大展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防火分隔措施,设计力图通过不同的消防策略,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同时根据火灾危险程度不同的展览分类如食品、家具及书刊等,划分不同规模的隔离范围,在运营管理上采取合理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确保消防安全。上述场馆根据净高不同,还分别采用了物理和非物理相结合的防火分隔措施,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独立自动灭火和防排烟设施的防火隔离带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2万㎡展览大厅利用跨度达90m的大型防火卷帘作为移动隔断,可将大厅分隔成为4个空间,不仅具有使用灵活性,经分隔的空间也充分降低了能耗。但是,大体量分隔设施的质量和维护成本、功能隔墙与防火隔断一体化材料的产品质量和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研究运用还存在相当的技术和制作难题。

随着展览建筑的多元化态势,一批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也在加紧编制之中,以应对建筑的发展需要。上海即将实施的《展览建筑及布展设计防火规程》和《大空间建筑防火规程》等地方标准,结合大型多层展览建筑的特点,提出了在消防车沿着展厅坡道驶入上层展厅的条件下,上下层展厅的防火分区均可按照1万㎡规模设置。同时净高在12m以上展厅的疏散距离还可放宽至60m,对原有规范的防火设计进行了实质性突破,对促进大型会展场馆的综合集约化设计发展具有借鉴和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会展中心展馆展厅
新馆落成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学中国?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等待亮相
我没有食言
广州国际车展展馆参观指南
看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