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中国梦

2016-03-24任俊华田杰英

关键词:文明生态经济

任俊华,田杰英

(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2.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生态文明与中国梦

任俊华1,田杰英2

(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2.滨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滨州256600)

通过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关系问题。分析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必须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应当从强化生态道德观、生态和谐观、生态责任感和生态节约观入手实现美丽中国之生态美。

生态文明;中国梦;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更加坚定。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延续人类持续发展,已成为重大时代课题,对中国而言也不例外。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它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安全、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发展,虽然国际总体局势趋于缓和,但区域间不安全因子依然存在,因此,要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总体来看,国家安全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它是一个新的、全方位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此次会议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范畴。当今,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其中生态污染、环境恶化加剧使得国家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道屏障,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顶层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重大课题

自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是根据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而作出的正确决策。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完善,从十二届六中全会“三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布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四位一体”(增加社会建设)再到十八大明确将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通观全局,结合党情国情世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整体规划,不但重视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且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事业。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发展的新成果,体现在社会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和强大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必须清醒看到,中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中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这说明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产能消耗量大,消耗速度快,能源消耗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先发展后治理”,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们生存的环境问题。现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凸显出来,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社会经济建设再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而谋求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损失长远发展、忽视生态条件和未来发展空间的做法是不明智的,结果会得不偿失,最终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建设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平衡的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两者应该是平等共处、和谐共生共荣的关系,根本不存在谁控制谁、谁征服谁的问题,人类一旦肆无忌惮向自然过分索取,必将遭致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齐心协力让“中国蓝”成为现实生活的新常态,而不只是一种奢望。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十八大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指经济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经济建设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全面”、均衡。因此,十八大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有学者认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小康社会追求的目标,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依托。”[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治理污染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良性发展,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谐意识,强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生态补偿,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让中国梦展示出它的生态美、绿色美!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前所未有,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正经历着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并成为各个国家共同的挑战。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频繁、冰川体积缩小、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海洋物种栖息受到限制,还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实质上也是安全问题,涉及到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外交、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由此带来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非常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4]生态安全作为一种新的非传统安全,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重视。为积极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型安全体系,中国需要从长远的眼光、以全球的视野,高度重视气候安全并由此引发的其他非安全问题,科学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努力保护气候。维护气候安全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它们“在道路和目标上是一致的,没有气候安全就谈不上生态安全。气候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离开了气候环境谈生态安全无异于缘木求鱼”[4]。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必须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也必须重视气候的安全。解决好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解决中国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二)中国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得到了改善和修复,但总体上还在不断恶化,尤其是生态污染问题依然较为严重。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在缺少甚至根本没有排污设备、净化设备的情况下,大量排放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把本应天蓝地绿的大自然变成了无所不容的垃圾场,无视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全国来看,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第一,中国大气污染十分严峻。根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5]显示,在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全国有470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29.8%,酸雨频率平均为17.4%。“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说明有九成城市的空气质量超标、污染严重,车辆、船舶、飞机尾气、工业污染、人口密度、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都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酸雨城市比例为29.8%”,说明470个城市中有近140个城市的酸雨污染较为严重。

第二,水资源污染、匮乏也亟待解决。《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5]显示: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水库)的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的水质监测,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3.4%、30.4%、29.3%、20.9%、6.8%、9.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取水总量为332.55×108t,达标水量为319.89×108t,占96.2%。在4 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0.8%,良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25.9%,较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8%,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6.1%。全国近岸海域301个国控监测点中,一、二、三、四及劣四类分别占28.6%、38.2%、7.0%、7.6%、18.6%,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现存河流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非常严重,人们的饮用水源的水质也不尽如人意。除此,河流数量近20年内大幅减少,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2013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6]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流域面积在100 km2左右的河流比上世纪90年代的统计减少了一半以上。根据2014年《中国水环境调研白皮书》公布,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六,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其原因是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300~2 500 m3左右,而全球人均占有量为12 900 m3,这一数字仅为世界的1/4,美国的1/5,俄罗斯的1/7,加拿大的1/50,排世界第110位。实际情况可能更糟,因为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

第三,土壤污染也已达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7],调查的时间段界定在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实际调查面积为630×104km2。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以及干线公路两侧150 m内,都是污染重灾区。公报显示,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含量分布显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调查发现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林地和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10.4%,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结果表明无机污染物含量增加较为显著。

《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5]指出,201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一般”。2 461个县域中,“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558、1 051、641、196和15个。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总面积的46.7%,“一般”的县域占23.0%,“较差”和“差”的县域占30.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县域的生态环境处在“一般”以下,污染依然很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譬如,京津冀地区长期受到雾霾的困扰,秋冬时节农民焚烧秸秆,使得该地区遭遇重度雾霾。以农民的秸秆焚烧为例,如果国家和政府想从根本上破解秸秆焚烧难题、有效缓解空气污染,而不是图省事一禁了之,必须想方设法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采用先进技术变废为宝,让人们从不愿意烧到不舍得烧,从中得到更多的益处。因此,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任重道远。

(三)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看问题不够长远、全面,在生态环境领域欠账太多太久,积重难返。从生态安全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隐蔽性,很多生态问题的显现和影响都需要积累很长时间,不如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来的敏感。鉴于目前中国的生态安全危机给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健康带来的影响和威胁,国家安全再不能漠视生态安全问题,把它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是对发生生态问题造成环境恶化后的反思和调整,是整体考量。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国土资源的污染和水土的流失问题、水资源的污染和匮乏问题、大气资源的污染、森林被毁以及生物物种多样性逐渐消失问题等,如雾霾、饮用水被污染、农药弥漫、食品安全等问题频繁发生,引发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已扩展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公众和社会对生态安全的诉求,呈上升趋势。生态安全问题既关乎国土安全,也关乎公共安全,它的源头在经济等领域,它的影响也逐渐扩散至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并成为许多安全问题的导火索。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生态安全是国家其它安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基础,生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屏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古老的文明和地区相继消失,譬如美洲的玛雅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其外在原因多与环境灾难有关。埃及考古学家费克里·哈珊历时30年,通过对古埃及文明遗迹的考查,发现古埃及文明毁灭的原因是可怕的干旱,而这次干旱很可能是直接导致苏美尔人文明在中东消失的原因。苏美尔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而今只剩下泥土,很多人怀疑这个文明是外星人创造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客观存在。儒家孟子生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很不安定的时代,《孟子·离娄上》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横征暴敛,为了扩大地盘,彼此征伐,以致民不聊生,社会危机导致了生态的破坏。孟子目睹了这一切,肯定会有所反思。《孟子·告子上》记载的一个牛山森林故事说明孟子已经产生了生态伦理意识:“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社会危机、人为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破坏难以保证人民继续生活下去,没有了人民,何谈国家的兴旺、国家的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利民利国的大事。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生态环境的安全,就没有人民的真正幸福而言,如果人民连最起码的生存安全都没有,又如何建设我们的国家,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国家体系中,生态安全与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等安全观都是相连相通的,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海湾战争无疑是为了控制石油的运输通道,夺取更多的石油资源,从而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彰显大国的主导和霸权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一个国家若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经济、政治、军事安全。

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努力想要攻克的难题。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谈到环境保护总是将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特别是当经济发展遇到阻力想要加快完成目标时,往往采取以牺牲环境利益的方式来保证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二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二者究竟能否兼得,矛盾能否调和?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8]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9]。也就是说,二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我们完全可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双赢目标。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与自然是一种原始和谐的关系。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获取的生存资料完全依附于自然,对自然的利用处于低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协调处于极低水平。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有了一定提高,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随着农业技术的发明、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实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无知走向对立,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第一次变革,实现了人类社会由直接消费自然环境资源到利用控制自然环境资源的根本转变”[10]。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人力,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利用控制自然走向掠夺、征服与对抗自然,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空气、水体、土壤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这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当今,生态危机已蔓延为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自觉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实现了从控制征服自然向合理保护、科学利用自然的转变,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

发展经济是否必然要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代价,保护环境是否一定就意味着停止经济的的发展,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形成了3种观点:第一种是经济乐观论,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为代表。这一理论是专为经济发展的规律打造,少有经济发展对环境有何影响的考虑。罗斯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6个经济成长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11]。这一理论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就必然存在第七个、第八个阶段,所以事实上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第二种观点是环境悲观论。1962年,《寂静的春天》[12]在美国问世,卡森这本警世之作开启了人类的环保事业。书中描述了一个人类可能将面临着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引发争论,尤其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各国政府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以人口理论闻名于世,他指出,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不可能承受按照几何级增长(生存手段增加、科学技术提高)的人口,所以导致饥馑、战争、疾病是必然的,呼吁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马尔萨斯认为,从长远来看,生产增长不能与人口增长潜力同步,人口数量与供养能力会出现巨大裂痕;当人口增长超过供养能力时,人的生存状况会发生恶化[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已经显示出对由人口增长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第三种是生态经济论。经济生态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经济生态观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莱斯特·R·布朗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他出版了很多“环境警示丛书”,如《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14],《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15],B模式为经济与环境实现共赢发展的模式,创办了地球政策研究所,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的构想,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而开展,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再走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实现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是一种协调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是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活动需求无限性与具有稳定型机制的生态系统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16]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索取和破坏已经远远超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我们更应注重二者统一性的一面,协调性、平衡性、共赢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环保基金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彻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提供更多的生态补偿修复资金。反过来,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受环境和资源的约束,环境保护、治理污染能够刺激、助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推动中国经济走上结构更优、效益更高、环境更好的绿色发展轨道;如果环境恶化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消失,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我们应该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这样才能走出当前的环境困境和危机,在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前提条件下,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如何让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绿色驱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双赢发展?2015年9月9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媒体座谈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环保历程来看,还是从中国“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环境保护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而更能优化经济发展,这体现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的调整和提高等方面,不仅可以加快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化升级的进程,还可以减少污染,给人们带来健康福祉。会议期间,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就如何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的优化作用一问题,提出4条途径:“一是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增强绿色定力,坚定不移地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增强绿色驱动力,不断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严格环境标准法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要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四是疏堵结合,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政策,如,要依法落实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环保第三方治理项目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要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17]

根据十八大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需要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二是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四是实行法治保障环境治理。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良好风气[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18];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9]。用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加强对生态补偿制度的管理和落实,其次要严格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美丽中国多维度之美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013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发展》[20]的主旨讲话。谈及中国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全面建成小康,二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该如何理解?2012年12月2日,四川大学“美丽中国”评价课题组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之际,适时推出《“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21],报告中对中国各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美丽指数”进行了排行,其依据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之美、政治之美、文化之美、社会之美、生态之美提出具体评价指标,公布了综合建设排名和单项指标建设的省市排名名单。根据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表述,同时受到以上研究报告的启发,我们认为“美丽中国”蕴含多方面的内容。“美丽中国”之“美”不仅仅指生态文明青山绿水生态之美,它还包含人们的经济维度发展之美、文化维度文化之美、社会维度和谐之美、政治维度治理之美和德性维度人性之美5个方面。我们努力所要建设的“美丽中国”之“美”是全方位之美、多维度之美,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梦”之“梦”是全方位之梦、是大圆满之梦,把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环境优美、人性提升6个领域的“梦”都要圆好。

“美丽中国”首先美在自然环境、生态文明,这是对它的直接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抓手。工业文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过去五年全国财政用于节能环保投入累计达1.14万亿元;201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五年前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5.7%和17.5%;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年前减少一半以上;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7.3%,火电脱硫比例提高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牧区草原质量出现好转,沙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22]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但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概括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8]这是宏观层面的要求,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生态理念方针到主要措施。对于每一个个体,当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时,当我们面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污染时,应如何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如何履行自己的那一份义务,如何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和传播正能量?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自觉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生态伦理智慧,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第一,应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应以尊敬、遵循自然为前提,以爱护节约、合理利用自然为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儒家讲仁爱万物,道家讲“道法自然”,墨家讲“兼相爱”,佛家讲众生平等,虽说法不一,但在对人与自然是伙伴、是朋友的认识上是一致的。美国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指出:“人应该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对动物的关心,对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有助于稀释和冲淡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有助于把人们从对人际利益的永无休止的算计的纠纷中解救出来。”[23]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根本,爱护生命,感激自然,是一种万物平等的伦理情怀。

第二,逐渐培养生态和谐观。生态和谐是指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和谐,它是社会和谐的自然基础。中国传统的宇宙生成论认为人与万物同根同源,天人是相通的,物与我皆属于宇宙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网域。达到“天人合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逐渐培养生态和谐观,增强平等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可以让我们更加宽容地善待一切。

第三,不断增强生态责任感。《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理想中的生态社会:“不违农食,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体现出孟子深深的伦理责任观。这种责任观认为,民众通过农业种植、捕猎、采伐,从大自然中获取必要的生存资源,建立起了一种“天人合一”生存关系,所以为了使这种关系不被破坏,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求民众自觉培养起一种对大自然的责任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为之付出努力。唯利是图的扭曲的发展观应该就此停止,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代替之,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努力践行生态节约观。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美德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儒家主张节用,《论语·学而》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道家把节俭视为“三宝”之一,《老子·二十九章》要求“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主张实行绿色消费观;墨家讲节用节葬,指出“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佛家讲节用惜福。节俭思想不仅可持家,还可治国平天下。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所承受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节约资源,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当然,我们在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智慧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际相关优秀成果和加强国际合作。向他们学习治理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如在立法、行政监管、技术发明、公民参与等方面;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要加强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性环境事务的管理,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难题,从而为保护地球生态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4]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幸福不仅仅来自物质上的富足,还包括精神上的愉悦。当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食品安全、身心健康的期待和要求愈来愈高。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果出了问题,何谈人民幸福,何谈实现中国梦!因此,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建设生态文明或者绿色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中国梦之生态梦、绿色梦、家园梦的形象概括。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2014-04-15)[2016-02-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

[3]王晓敏.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四川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9-12.

[4]郑国光.维护气候安全保障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5-7-17(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5-05-19)[2016-05-26].http://www.mep.gov.cn/hjzl/zghjzkgb/lnzghjzkgb/201605/P0201605

26564730573906.pdf.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EB/OL].(2013-03-26)[2016-05-26].http://www.mwr.gov.cn/2013pcgb/merge1.pdf.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EB/OL].(2014-04-17)[2016-05-26].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404/W020140417558995804588.pdf.

[8]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EB/OL].(2015-08-05)[2016-05-26].http://cpc.people.com.cn/n/2015/0805/c385474-27412488.html?kfr.

[9]陈敏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人大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4-03-18)[2016-05-26].http://gz.people.com.cn/n/2014/0318/c194831-20796942.html.

[10]郭杰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3-17.

[11]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

[12]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14]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戢守志,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15]莱斯特·R·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M].林自新,暴永宁,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

[16]罗莉.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J].党政干部论坛,2007(7):11-12.

[17]邢飞龙,吕望舒.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贡献和优化作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媒体座谈会发言摘登[N].中国环境报,2015-09-10(2).

[18]佚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6-05-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207-14.html.

[19]佚名.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文发布[EB/OL].(2014-10-30)[2016-05-26].http://www.cssn.cn/fx/fx_ttxw/201410/t20141030_1381703.shtml.

[20]习近平.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全文)[EB/OL].(2013-03-27)[2016-05-2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7/c_124511954.htm.

[21]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课题组.“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2)研究报告[J].西部发展评论,2012:1-11.

[22]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3-11.

[23]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4]习近平.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2013-07-20)[2016-02-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0/c_116619687.ht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hina dream

REN Jun-hua1, TIAN Jie-ying2

(1.Institute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256600, Shandong, China)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tud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hina dr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pol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s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hould be maintaine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coordinated and promoted mutually. The realiza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should start from strengthening the values such as ecological morality, ecological harmony, ecological duty, and ecological economy for ecological beau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ina dream;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 beautiful China

2016-06-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ZX023)

任俊华(196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D61

A

1671-6248(2016)03-0029-09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