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的“冷”电视探讨

2016-03-22郭桂萍牛任重

科技传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视

郭桂萍+牛任重

摘 要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较之与前两者,冷热媒介理论在学术界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麦克卢汉对电视媒介类型的划分更是争议的众矢之的。然而,基于我对该理论的解读,我赞同麦克卢汉将电视划为“冷媒介”。首先,电视延伸人的多种感官;其次,电视具有低清晰度;最后,电视的受众参与度强。所以,电视是“冷媒介”。这篇文章是以广播和电影为参照对象,论证麦克卢汉理论里的电视是“冷”的。

关键词 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电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05-02

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代宗师,被誉为20世纪的“先知”。麦克卢汉根据媒介在使用中的不同特点,将媒介划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目的在于阐释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在社会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对冷热媒介的划分做了如下阐述,“如何区分收音机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话之类的冷媒介,电影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视之类的冷媒介?这里有一条基本的原理。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状态。从视觉上看,照片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片却只是‘低清晰度。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少。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为耳朵提供的信息少的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与此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在这段阐述中,麦克卢汉不仅将电视、电话、卡通划分为“冷媒介”,将广播、电影(无声电影)、照片等划分为“热媒介”,而且提出了冷热媒介划分的3个标准,即媒介对人感官延伸种类的多少、媒介的清晰度、受众的参与度。

虽然学术界从未停止过对冷热媒介理论的争执,但我仍站在麦克卢汉的立场上,坚定的认为电视理应被划分到“冷媒介”,尤其是在麦克卢汉那个时代,电视更是“冷”的。我从麦克卢汉阐述的三个标准出发,以广播、电影为参照物来论证电视为什么是“冷”的。

1 从媒介对人的感官延伸来看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他站在泛媒介的角度,认为任何一种媒介或技术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作用于一种感官的是“热媒介”,作用于多种感官的是“冷媒介”。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递声音、图像的一种传播媒介,是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齐集屏幕,以全能语言的方式让人同时可以接收声音、图像和文字传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同时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属于“冷媒介”。广播则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媒介,只延伸了听觉一种感官,属于“热媒介”。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中提到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无声电影单纯的延伸了视觉这一感官,属于“热媒介”。

因此,电视比广播、电影“冷”。

2 从媒介的清晰度来看

根据麦克卢汉的描述,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冷媒介则具有低清晰度。

至于电视为什么是低清晰度的,麦克卢汉解释道,“电视图像每秒袭击收视者的光点有300万之多,从这么多光点中,他只能在每一秒刹那间接收几十个光点,他只能靠少数的光点去构成一个图像”,这些被收视者接收到光点,所构成的是图像的模糊轮廓,而不是详细的物像,因此电视所呈现给收视者是一种低强度、低清晰度的图像。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初版于1964年,那个时代的电视图像质量较差,电视影片的画面呈现“雪花点”的形态。麦克卢汉在书中写道,“电视时代流行的舞蹈与此相匹配……该舞蹈纯粹是一种没有生气的对话,其姿态和面部动作能说明舞蹈者介入的深度,可是它并没有说出任何内容”,电视这种异乎寻常的马赛克性质,使其更加注重的是整体的形式和整合的过程,只有模糊的、低清晰度的事物才适合电视这种低清晰度的媒介。为了论证这一点,麦克卢汉曾以1960年尼克松对肯尼迪竞选总统的辩论为例,肯尼迪是新人,是低清晰度的,普通人民对他的形象认知是模糊的,而且他不急于毛遂自荐,遣词用语不大推敲,回答也漫不经心,这一切的特质都维护了他形象的模糊性,最后观看电视的人以为肯尼迪赢得了竞选,正是因为肯尼迪形象的模糊性、低清晰度在一个低清晰度的媒介上得到了展示。

而广播只延伸人的一种感官,靠声音传播信息,诉诸于人的听觉,且受众细分比较好,不同的时段针对不同的受众播放不同的节目,使得受众在情感上更容易接近广播,从而更容易实现媒介所要实现的传播的效果。正是由于声音的转瞬即逝性,使得广播更加注重将事件信息简洁全面的加以概括,使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主要信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融合,无声电影和和广播的融合产生了今天的电影。电影是根据“视觉停留”原理,运用录音及照相技术,通过放映摄录在胶片上的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来表现一定内容的媒介。电影将观众限定在播放厅这一特殊的环境里,在观影过程中消除了其他干扰因素,观众长时间持续的深度沉浸在电影屏幕的光影之中,被带入到电影编织的世界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波动。“为了对比电视图像和电影镜头,许多导演把电视图像称为低清晰度,意思是说它提供的细部很少、信息度很低,很像漫画。一个电视特写所提出的信息,只相当于电影的一个长焦镜头所提供的一小部分。”

所以,电视是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广播、电影是高清晰度的热媒介。

3 从受众的参与度来看

从受众的参与度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热媒介容许的参与度,比冷媒介容许的参与都都要少”,低清晰度的冷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所以需要接受者深度参与,而热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白,是充满数据的状态,不需要受众过多的参与其中。

就像上文说到的一样,电视的收视者在背靠沙发、面对屏幕观看电视时,每一秒所接收到信息仅为这一瞬间电视投射出信息总量的十万分之一,收视者只能在这十万分之一的信息残片基础上,在头脑中重新编辑形成完整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电视需要收视者全神贯注的观看并参与其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的互联网电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打破,双向性、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借助网络和手机等移动平台,受众可以实时反馈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或播出。例如,《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投票机,场外观众则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手机App实时发表对节目的看法,并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甚至可以决定选手的去留。这就是一种受众深度参与的表现。

电影,是在制作完成之后才对外发行的,受众的参与最多也就是在观影过程中,对电影故事情节的沉浸。尤其在麦克卢汉时代,电影还只是无声电影,播放的画面就像一帧帧的照片,作为热媒介的照片是具有高清晰度的、是充满数据的状态,对受众的参与具有排斥性。广播的受众参与性主要表现在,广播的听众通过电话与电台主持人之间的情感咨询、专业问题询问等等,更多的是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的沟通,并非是与广播这个媒介本身的沟通,所以广播对受众的参与度也同样具有排斥性。

所以,电视所容许的受众参与度,比电影、广播容许的参与度都要多。因此,电视比电影、广播都要“冷”。

综上所述,在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电视是“冷”的。

虽然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但在现实生活里,“热媒介”和“冷媒介”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比如蒸汽机和印刷机结合产生了蒸汽印刷机。对冷热媒介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时空,媒介具有不同的属性。更何况,麦克卢汉并没有对冷热媒介孰好孰坏做出判断,他并不仅仅着眼于传统概念上的媒介,而是站在泛媒介的角度上(比如,他认为乡村是热的,城市是冷的),研究媒介在社会发展与变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是人类联系外界的媒介,这就又回到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最基本的主旨,一切媒介技术都是人的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并不是一个十分完善的理论,并且他对此举出的有些例子也是值得商榷的,但无论如何,麦克卢汉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从技术出发认识媒介的角度,认识过去、现在的媒介,认识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媒介。因此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知道,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了一种可能性,都会给社会带来新的变革,这也是麦克卢汉对后世媒介研究最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电视
增强现实技术原理及其在电视中的应用
电视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