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谈中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培养

2016-03-21王任翔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大众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诺贝尔奖

庞 洁 王任翔(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谈中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培养

庞 洁 王任翔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历程中不仅有许多的闪光点,也给了中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启示:教师和学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并融入实践。

诺贝尔奖;生物;主动探究学习;创新意识

2012年以前,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始终为零。当莫言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时,中国终于在诺贝尔奖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是诺贝尔奖颁发至今的第114年。10月,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第一位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荣誉。虽然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是一位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街、无留洋经历的“三无”科学家,但无论有什么样的头衔和身份,她仍旧是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的骄傲。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给她颁奖词说:“屠呦呦和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1]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关键毋庸置疑是第一次发现青蒿素。

1 屠呦呦的成功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的三个闪光点。

1.1 屠呦呦的研究组是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

当年,屠呦呦在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也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其中说到“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2]由此可知,提取过程中温度影响了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经过反复思量,屠呦呦采用了乙醚作为萃取剂,她是使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第一人,即使青蒿素是在中国大型研究抗疟疾药物的“523任务”中被发现的,但在提及屠呦呦在这一药物的发现和贡献上,也是毋庸置疑的。

1.2 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屠呦呦是提取出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第一人。1971年,屠呦呦成功提取出了对鼠疟等疾病抑制率 100%的“191号样品”[3]。次年,青蒿素的成功提取,给广大的患者和医疗人员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其他常用药物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出现了新的替代药物。虽然青蒿素也有一些副作用,但是它挽救了无数的疟疾患者的生命。

1.3 第一个临床试验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在南京的全国疟疾防治药物专业会议上,代表科研组报告了全面结果,会议要求中药所当年即进行临床试验以观察疗效。屠呦呦身先士卒带头试服新药,并且亲自将新药去疟区,验证30例患者后,证实了青蒿抗疟的疗效。

2 屠呦呦给中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方面的启示

杨振宁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不一定非要他得诺贝尔奖,而是创新”[4]。2001年,前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主任埃克斯蓬被问到,中国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一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埃克斯蓬的建议是: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它们自由思考[5]。

不论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都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改革最鲜明的一点。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教师未来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探究并且积极参与。如此,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知识,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

倡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不断获取知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过:“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的帮助,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屠呦呦也曾坦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研究最关键时刻是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这本古代文献正是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编著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6]这也是屠呦呦对自己和对中国的梦想——不断在文献中寻找新的、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受益。

教师在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当学生的已知经验与未知经验进行激烈碰撞的时候,逐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增强对未知的经验的学习。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应该不断地扩展、发散思维。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即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地照本宣科,不重视现实的条件和要求,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要教死的知识,而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屠呦呦是使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第一人,这也是她力排众议获得诺贝尔奖最有力的证明之一。有些古书曾记载以水煎服青蒿用于治疗疟疾,从而妨碍了发现青蒿的真正作用。而屠呦呦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是学有所成或学有所获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而言,了解很多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学习的重点,而是了解在这种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去运用它。屠呦呦正是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突破,才将青蒿素成功地提取出来。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理性思考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科学史的学习这一方面,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中教师的通常做法是逐年介绍每位科学家,只是将他们当年实验的经过“告知”学生,学生可能在高考之前还会记得这些历程,但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呢?教师是否可以让学生运用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即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逐步地推理,让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简约地复演科学家的探究历程[7]。

第三,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提到,探究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用于教学可产生明显的积极效果[8]。

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对他们而言则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而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再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发问,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屠呦呦正是有这样的“热爱”,才能在抗疟药的开发期间“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

教学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注意细致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实践。陆游的教子诗中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出来后,以身试药,证明了青蒿素的抗疟性。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是教师觉得这节课“教”得很好,知识点都全部“塞”给了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即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且将课堂上的所得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融入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中国的科学发展不会止步于此,未来的希望仍然在这些蓬勃发展的少年身上。屠呦呦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荣誉和骄傲,更是一种创新的启迪和求真的思考。

[1] 严金海,徐静,黄毅.从青蒿素的发现看中药的发展方向[J].医学与哲学,2013,34(7):4-7.

[2] 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3] 张文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发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8(4):160-168.

[4] 黄顺基.关于人体科学研究的问题——答何作庥院士[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9.

[5] 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M].节艳丽,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6] 尔雅读书.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EB/OL].[2015-10-06].http://www.wtoutiao.com/p/Mb7up0.html.

[7] 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3.

[8] 钟丽凤.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学生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7.

The research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tive exploring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first Chines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There are many bright highlights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Tu Yoyo, the first 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spires the teachers a lot o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active explor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tro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ate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teachers not only should keep enriching their knowledge but also guide the students how to learn, how to think rationally and how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Nobel Prize; active exploring lean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G633

A

1008-1151(2016)12-0097-02

2016-11-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60049)。

庞洁(1993-),女,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

王任翔(1964-),男,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从事植物细胞学和系统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青蒿青蒿素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诺贝尔奖的由来
乡野里的青蒿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