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河南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研究

2016-03-21张秋霞王凌云

计算机时代 2016年3期
关键词:作用信息化能力

张秋霞 王凌云

摘 要: 通过分析河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在体制建设、资源整合、应用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架构河南地区更加合理的信息化框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 发展; 能力; 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3-86-03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 Henan

Zhang Qiuxia, Wang Lingyu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Zhengzhou, Henan 45006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i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and practic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scheme in term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level promotion,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a more reasonable informationiz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 in Henan reg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function

0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全面建设的大背景下,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省内院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大幅度改善,全省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89%,多媒体教室普及率多达73%,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日益丰富[1],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有20余万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资源平台”已建设成为最具规模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建成,并全面覆盖全省中小学学校、教职工、教学管理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2],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省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缺乏整体规划部署、资源管理机制不通畅、资源共享率较低等问题。我省正处于经济上升阶段,政府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信息化行政能力,逐步实现区域间的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省教育教学质量,培育现代化创新创业人才,对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加快信息化建设同时也是各院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河南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1 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有差距

河南地区区域、城乡、学校之间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装备趋老龄化,有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起步,教师、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培训较少,距离教育信息化资源全面覆盖还有一定的差距,资源库中优秀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教学资源共享性亟待提高。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形式轻内容,重传统教学轻信息化协作等。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树立信息化名师典型等层面任务繁重,在互联网环境下深入实施教师研修计划,建设多层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任务繁重,短期内很难实现不同教材版本所要求的优秀数字应用案例体系建设目标。

1.2 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层面,呈现出部门之间信息化推进工作交叉重叠,职、责、权分工不清晰,各层次信息化资源衔接、共享与整合难度偏大。全省各地区和部门自成体系,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全省各地信息化建设进展不平衡。不仅城乡之间信息化建设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而且城市之间、甚至同一个城市的社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目前,河南一些地区信息技术管理体制滞后,省内优质资源对地方延伸不够,地方建设和服务功能不全,社区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些地方在社区服务体系构建方面存在着缺陷,社区服务条块分割的局面难以突破,尤其是由社区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以及社工人员组成的公益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难以满足居民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群体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放性机制尚未形成。

1.3 信息化资源亟待整合

受观念、体制、投资等因素局限和制约,一些地方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共享困难,信息资源整合不够,应用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不高,以及信息的部门化、碎片化等问题。在网格化管理、部门协同联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各区域各自建设的问题突出,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而且不利于信息共享和普及。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和社区管理体制的局限,社区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管理和有效整合。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网传输网络亟待整合。

1.4 应用水平亟待提升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多样的信息技术比赛,但总体上存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第三方教学评价机制欠缺等现象。目前,我省信息化教师队伍的人员数量、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能满足客观需求,信息技术水平仍主要停留在多媒体课件方面,尽管开展了微课、慕课等辅助教学环节,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程度较弱,课程教学与信息化资源还没有深入融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信息化建设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体现的作用尚不突出。在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广度、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省内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与信息化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标,信息化应用中、高级和复合型人才欠缺。

2 建议措施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当前远程教育技术(如MOOC)已成为推进全国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网上在线学习(如APP)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电子政务公开已成为建设服务型信息化政府的重要措施,公共服务平台(精品课程)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窗口[3]。

2.1 优化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优化顶层设计是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关键。在教育网络建设中,主管部门要做好教育内网、专网和公网的衔接,逐步缩小院校内网带宽差距,主要用来传输涉密或机要信息,为了提高衔接速度,院校要预留资源为专网提供要有强有力的数字资源支撑。在优化传输网络的同时,升级应用平台功能,对网络和公共传输平台的建设实行同步管理。取消重硬轻软的信息化建设误区,各地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引导学校管理人员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坚持硬件和软件并重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时,院校管理者的建设目标以在校师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所有建设必须以最终应用为终极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教师的信息资源建设内驱力,不断深化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2.2 整合优质信息化资源

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创新政府服务平台,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探索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设置模式,建立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构建信息化规范平台,有计划开展业务培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是网络环境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优质网络资源流通,并逐步覆盖区域数据库和资源库,逐步实现“数字教学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建设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总体格局。同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除了政府专项信息化资金投入外,吸引社会各界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向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流动。

2.3 提高信息化资源普及率

⑴ 信息化资源建设

当前,信息化建设要突出“集成、整合、创新”的特点。“集成”指采取多种措施,将目前己形成的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统一整合的纳入资源管理平台[4]。“整合”是指依据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对信息化资源进行优化、加工和技术加工处理,使教学资源尽可能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者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5]。“创新”是指依据学生实际需求,按照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出一批“够用、适用、好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6]。

⑵ 应用研究

为加强信息化资源推广力度,需成立专门的推广小组,促进教学名师、课程建设专家、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优秀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推广中,推广小组促进应用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的调研,成立若干重大课题组并提供经费支持,通过试点单位方式组织实施。推广小组要高度重视课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也要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使教师信息化能力成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⑶ 教师激励评价机制

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施的重点,在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层面上,要特别重视对信息化推广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我省对信息技术评价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奖的评选,信息技术监督指导和表彰奖励比较欠缺。以普遍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为目标,要在过程上下狠功夫。第一,坚持每年对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不定期抽查,定期对学校和优秀教师表彰。第二,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诸如微课、慕课课程教学等竞赛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第三,健全教育主管部门信息化管理政策。将教师信息化能力纳入对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教研以及应用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2.4 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

信息化服务客观上反映了政府对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河南教育信息化服务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把握上,同时体现在对区域教育公平、教学质量的促进和行政服务能力层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加强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发挥高校信息化优势,带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转变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人才。提高一线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不断推动一线教师提升综合素质。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河南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信息化管理机制分析了主管部门责、权交叉问题,通过资源共享和整合分析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通过分析信息化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达到提高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性的目的。对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起到了借鉴作用。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将信息化资源共享体制与高校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相整合,扩展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更多功能及优化将在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传夫.我国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政策趋势分析[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2:26-29

[2] 张翔.国内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研究现状评析[J].信息资源

管理学报,2014.12:31-33

[3] 曹新燕.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

与文化,2014.8:50-52

[4] 吴彩虹.制造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4:74-76

[5] 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

中国电化教育,2009.8:33-40

[6] 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

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猜你喜欢

作用信息化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