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客观题常见“陷阱”及应对策略例谈

2016-03-20罗文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陷阱解析古诗词

罗文华

古诗词阅读客观题常见“陷阱”及应对策略例谈

罗文华

古诗词鉴赏题涵盖十分丰富,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从作品到作者,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涉及诗意理解、情感主旨、形象感知、语言品位、技巧分析等内容。从题型设置上看,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通常为客观题。应对这种出题模式,我们做题时要善于发现选项中的陷阱:曲解原意,无中生有,颠倒遗漏,望文生义,过于绝对;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类别,四看意象,五看注解,六看选项。

古诗词阅读;选择题;陷阱;应对策略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鉴于此,诗歌鉴赏题在近几年中考中的题量和分值呈逐步上升趋势。古诗词鉴赏题涵盖十分丰富,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从作品到作者,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涉及诗意理解、情感主旨、形象感知、语言品位、技巧分析等内容。从题型设置上看,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为两道选择题,应对这种出题模式,我们做选择题时要善于发现选项中的陷阱,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常见陷阱

(一)曲解原意

例1:春泛若耶溪[1]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2]。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3],愿为持竿叟。

[注释][1]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2]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3]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题目: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解析:C项分析不正确。“潭烟飞溶溶”的意思是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潭烟”是溪上的水雾,不是人们生火做饭的“炊烟”。这属于曲解原意。

例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1]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1]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题目:以下对这首词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佳节又重阳”一句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让她“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一个“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B.“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以“暗香”指代枯黄了的梅花。梅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

C.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花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D.这首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B项不正确。“东篱把酒黄昏后”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处指的应是菊花,不是梅花。

(二)无中生有

例3: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春光好。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题目: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

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花偎雪坞浓香”与 “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解析:D项不正确。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非“托物言志”,而是“借景抒情”,也没有表现词人的远大抱负,只是抒发词人对自然和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例4:金陵三迁有感[1]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2],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1]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2]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

题目: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从首联引申而来,展开“憔悴”“多情”的意蕴,笔墨也从以李绅自比转向叙写自身。

B.诗中“落日”既是眼前实景,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没落凋零。

C.尾联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景色充满春意,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D.全诗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体现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解析:D不正确。全诗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的内容上看,也并不能体现出浪漫主义特色。属于无中生有。

(三)颠倒遗漏

例5:水村闲望

俞紫芝[1]

画桡[2]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3]。

翡翠[4]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5]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6]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1]俞紫芝:宋代词人,笃信佛教。[2]桡:船桨,指代船。[3]赊:语助词。[4]翡翠:翡翠鸟[5]别业:愿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6]旆:旗。

题目: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枕”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和恬淡。

B.颔联的翠鸟闲眠、白鹭栖息是远景,颈联的溪云淡淡、酒旗招展是近景,这样远近结合,极富层次感。

C.颈联的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这样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整首诗按“望”组织材料,以“水”显示特色,集中表现了“闲”的心境,写的幽远恬静,雅丽自然。

解析:B项不正确。该选项属于故意颠倒:颔联的翠鸟闲眠、白鹭栖息应是近景,颈联的溪云淡淡、酒旗招展则是远景。

例6: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1]!

[注释][1]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题目:对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气和水气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

B.晚霞同山峦青红相间,镶嵌入远方天空。

C.月光下淮南的原野传来了佛寺的梵音歌吟。

D.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方来往的帆船。

解析:C项不正确。这里除了梵音歌吟之外,还有钟声。属于故意遗漏。

(四)望文生义

例7: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题目: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绝句抒写江上行舟,途中遇风,阻滞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

B.首句写因风所阻,实际是春风“阻”,却说“留”,颇有迁怨于风之意。

C.“闲”字体现诗人因春风受阻,为江边美景所陶醉的闲情逸致。

D.武昌柳是很有名的。但是,诗人此时的漂泊之感,使他无心去欣赏武昌的花柳。

解析:C项分析不正确。全诗“惊人”的妙处在于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这首绝句将诗人的心思和盘托出,却又盖上一层纱巾,让人去端详回味。“闲”字是指诗人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临流赋诗,与“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实“愁”而说“闲”。属于望文生义。

例8: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曰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题目: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迟升的太阳临照壮丽的山河,突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B.第二句进一步写和煦的春风,芳香的百花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C.第三句写冰雪融尽,泥土松软,紫燕衔泥筑巢,轻盈地飞来飞去。

D.最后一句写水暖沙温,鸳鸯恬然入梦,尽享春天的温暖。

解析:A项不正确。“迟日”即春日,非迟升的太阳。属于望文生义。

(五)过于绝对

例9: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题目: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解析:B项分析不正确。该选项“完全”一词用得过于绝对。这首诗的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群山,云雾未散,好像山石披上白衣。”

二、应对策略

(一)看标题

有些古诗词,推敲其题目,就可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或思想情感。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千万不能置之不顾,草率行事。

如,例1中2013年江西省中考题《春泛若耶溪》(唐·綦毋潜),通过题目就可发现它透露出哪些信息。“春”表明出游的时间,“若耶溪”表明出游的地点,“泛”表明出游的方式是泛舟。

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寻”而“不遇”,诗人遗憾的心情已有所显露。而有些诗词题目中诸如 “怨”“恨”“哀”“喜”“忆”“赠”“吟”“别”“怀”等字眼,更有明显地突出主旨的作用。

(二)看作者

由于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例如苏轼的豁达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激愤之怀等。因此,我们在赏析古诗词时一定要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再如上文例1,了解綦毋潜的学生应该很少,但我们可以通过

注释[1]的说明,便能理解作者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三)看类别

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怀古诗、咏物诗、思乡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等。这些类别的诗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各有侧重。如田园诗多表现作者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渴望等;羁旅诗则往往表现旅途的艰辛,孤独寂寞的情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明确了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宏观上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当然,我们在做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不同内容,区别对待。既要抓住共性的东西,也要注意每首诗词自身的内容特点。如,

例10: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题目: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借用“孤灯”与“一雁”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

B.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

C.诗人停舟钱塘,入市沽酒,借酒消愁,思乡之愁终于得以派遣。

D.这是一首羁旅诗,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C项不正确。很明显,这是一首羁旅诗,根据这种类别诗词的共性,我们可知该诗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尾联“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看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古诗词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着相近的审美情趣。比如,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比喻绵绵愁思,月亮比喻思乡怀人,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猿啼象征一种悲伤的情感等。又如上引《夜泊钱塘》一诗,我们也可以借助诗中出现的 “孤灯”“一雁”“落叶”“寒流”等意象,来体会作者当时“孤独凄凉”的心情。

(五)看注解

有些古诗词鉴赏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对诗词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了注释。注释的形式有介绍作者的,有注解词语的,有介绍背景或典故的,我们在做题时,往往可以借助注解的暗示,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如苏轼的《江城子》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们可以借助文下注释得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出渴望被重用,报效国家的愿望。

又如上述例5,俞紫芝的《水村闲望》,注释同上。

题目: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出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

B.“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C.诗的前六句写景,后两句议论,表达个人情怀。由此可见,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以景述怀。

D.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解析:本题B不正确。因为我们可以借助注解[1]俞紫芝:宋代词人,笃信佛教。得知:佛教的宗旨是解脱烦恼,脱离轮回。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这与B项的“壮志难酬的苦闷”明显相矛盾。

(六)看选项

根据近几年的江西省中考古诗词鉴赏题来看,大部分都是选出错误的一项,因此,我们做这类试题时,可以借助其中正确的三个选项来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同时,笔者发现有些客观题的选项之间是互相矛盾的,我们可以借助选项自身的矛盾来进行排除。

例11: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题目: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表现词人内心的悲痛。

B.“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两句运用心理描写,道出词人在繁华喧闹消失后获得心灵的宁静。

C.下片最后两句,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词人恬淡的胸襟。

D.词人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显出不凡的写作功力。

解析:本题A项不正确。因为选项A中的“悲痛”与选项B中的“心灵的宁静”、选项C中的“恬淡的胸襟”明显相矛盾。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常阅读古诗词不但可以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近年来,古诗词的考查越来越受到出题者的青睐,成为各地中考的必考题。在学习备考时,我们一定要充分准备,多措并举,采用文中所提到的方法,发现“陷阱”,突破考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滨江分校)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陷阱解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睡梦解析仪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电竞初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陷阱
古诗词中的新年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