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习作谈作文教学

2016-03-20王哲勇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老师

王哲勇

从学生习作谈作文教学

王哲勇

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很重要的。课标要求严谨,而语文教材中给出的习作范例却不甚充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多地来积累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一道写作文;启发学生的独立视角;防止想象的虚无泛滥;积极地对习作进行评价;阅读正本书。

学生习作;作文教学;习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具有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这段话可凝练为:言为心声。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尝试五点。

一、“首席材料”——教师参与习作的必备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年级里,各个班学生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随班主任老师的,因为班主任老师是学生目光的焦点,就难免使老师的影象倒映在学生的性格上。所以各个班班风有不同,学风有不同。在小学,大多数情况下班主任老师与语文老师是同一人,进而,语文老师的文风是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这种影响将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老师的文风就特别重要,老师的写作水平、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既然有固定的习作课、定量的习作篇目,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堂上平等的首席,就应当与学生一道写作。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作“教师下水文”。其实这种叫法使老师很被动,有被逼迫感,所以不妨叫“首席材料”。教师亲自感受写作历程,这是最有实际效果、最为实用的习作教案。把写作作为教师习作教学的必备,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开一剂良方。

大多数学校星期四下午的习作课是学生的写作时间,因此星期三就要安排学生为写作做准备,教师的“首席材料”一般在星期三就诞生了。为什么?为“首席”二字——只有走在学生的前面才配称为“首席”。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习作为:看华君武漫画《假文盲》,写看法和想法。学生能否看得懂图意有难度,能否联系生活展开写更有难度。因为评论文体对小学生来说是有思想难度的。毕竟,他们还不能完全明白“讽刺”、“抨击”、“象征”,还不太会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

多数学生写此文,以描写漫画开头后,便举笔维艰了。这时就先为学生读读教师的“首席材料”吧。

上中学时特别爱看中央电视台的名著名片节目,都是外国电影,像《居里夫人》《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上大学时到电影院观看了许多美国大片,如《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侏罗纪公园》……每部片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许多电影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弱者是被保护的。

泰坦尼克号生还者以女性居多;为使一位年迈的母亲不再遭受丧子之痛,十几个美国大兵重返战场拯救大兵瑞恩……这些,让我看到了在西方世界里,在私有制社会里,“关爱他人”同样也是一个被歌颂的主题。

华君武先生创作的《假文盲》,一群壮年男公民霸占了瘦弱母子的上车处。他们有大腹便便者,像是干部;有着军装者,像是军人;有架眼镜者,像是知识分子;有戴口罩者,似是医生……面对着等车处的牌子“母子上车处”,他们理直气壮、视若不见站在了该是带小孩的女性站的地方。他们不是文盲,文盲是要问路的;他们不是看不到牌子,他们心明眼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此处的“虎”是弱者,弱者面对强者是不敢发脾气的。他们有理由站在此处,你看他们站得多么井井有条,而且是在静静等车,一点儿也不挤,还省了车站管理人员管理呢。

这篇教师文章并不怎么样,绝对比不上网上的范文。但却让学生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力量,引领起了学生的思考,开拓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思路。

有了老师的带领,学生的文字是会发生变化的,他们是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的。学生王辰雨在文中写道:

我知道了,他们为了方便自己,才这样。可恶的人!竟把弱不禁风的母子挤走。别看这些人看着文质彬彬举止文雅,可内心却坏透了,他们的行为让人呕吐。如果他们表里如一,那世界还会不好吗?可为什么他们那么绝情,难道他们愿意,将来他们老了,别人也都歧视他、排挤他?那时看他们还能不能“出人头地”欺负人。现在,有很多大腹便便的人都是很令人讨厌的,欺负弱小的人,他们的行为很恶劣。

在宽阔的大路上,人们都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忙碌,简直来去如风。谁也没在意一位老婆婆慢悠悠地走。突然,一辆车冲过来,一个急刹车,车内一个年轻人伸出头:“哎,老太婆你不要命了,找死呀!”那个面色惨白的婆婆要被吓倒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奔过来扶住了老婆婆,慢慢地向前走。

世上有好人,一首歌中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希望科技发展,公德也发展。

学生的文章是字字针砭的。

有的人或许会说,老师的文章会对学生产生“禁锢”影响,可能抹杀学生特别是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创作思路。其实想避免这点很简单,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写作,给学生读,要读得是时候,要读在学生心中已有素材但未确定从何入手时,或读在学生初稿成型但还需大改时——让“首席材料”成为师生碰撞的话题。

二、珍视自我——学生真情流露的要素

首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文革末期,著名女作家丁玲被流放到老顶山上的滴谷村,我的老师——晋东南师专教授李仁和听到消息后,悄悄地上山向丁玲求教写作的技巧。丁玲只说了一句:“写自己的生活。”这句话,老师讲给我们听后,要求我们天天写“小我”,写“一件小事”,写“瞬间”的变化……半年工夫下来,我有了一种日日不丢笔的冲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句,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全新理论。“独特感受”就是“自我生活感受”,就是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写自己的生活”与《语文课程标准》写作要求中的“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是相通的,可以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是习作教学的灵魂,能自觉地“写自己的生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是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自主意识薄弱,加上生活经历少、实践少、词汇量有限,所以喜欢人云亦云,喜欢抄袭,往往重复他人的故事。因此,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前提。

写人离不开事,记事离不开人,两类文章其实共性很多。人教版教材七、八、九、十这4册书中共要求写30篇习作,写人、记事的文章就有10篇之多,在教材中是训练比例最高的。由此可见,教学生写这类文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个别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写某人某事,到了四、五年级还是写这个人这件事。历时三年,而作文内容没有革新,人物单一,所写不是爸爸就是妈妈,不是足球就是篮球。孩子们喜欢爸爸、妈妈这份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贵的,遗憾的是写爸爸妈妈三年一个样,三年的文章都做同一件事,穿同一套衣服,都是“又黑又亮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行为不变,思想也不变。

我带过一个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是踢球,写《童年趣事》是踢球,写《20年后的我》是踢球成了明星,他的这份执着令人佩服,但很显然,作文是为文而文,是应付。还有一个学生,他叫王晓冬,每次的作文他都能拐弯抹角转移到“夸赞我”这一主题上来,写我如何好,不打学生、不骂学生,犯了错误,摸摸学生头严厉说几句就没事了。全文无具体事、无具体人,但确能浩浩荡荡写好几页感激涕零的话。说他不是真话吧,不对,但对于习作要求来说,是应引导、修正的。为了引导好他们这份真心、真情,我每次习作前都要与出现这类状况的学生一一单独谈话。问:你想好了吗?想写什么?和谁有关?那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为什么会想到他?……在与学生对话中,让他们的往事动起来,情节细起来,感情酝酿起来。就这样,我的学生们渐渐体味到了“自己感觉得不同”。我把此点叫做:以说促写,下笔成之。

在写“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一习作时,班里一个从不当众抱怨学习的学生——王震,在与我谈话中,说自己很不愿意老师拖堂。我说:“那你就描述描述拖堂时的心理感受吧!”

他的文中这样写道:

一个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那时天已经快黑了,老师在认真地讲课,我也在认真地听着。下课了,没想到老师还在认真地讲着,可是我已经饿得不得了了,肚子在叽里咕噜地叫着。老师的粉笔在拼命地写着,嘴在不停地讲着,可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我伤心极了。

我想,老师现在没放学,应该不会再多布置什么作业了吧。没想到,放学时,老师布置的比平时更多了,说是让写20道应用题计算并且验算,还外加两张试卷。我失望极了。

文到这里,我觉得学生演绎的“难忘”二字是入木三分的。

这些话中没有精彩的词语、没有动人的描写,却披露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多么鲜活的人呀!我觉得他们已做到了“我以我手写我口”了。文章虽称不上经典,但也足够“闪亮”的了。从构篇来看,他打破了“起因、经过、结果”的行文框架;从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看,他抒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全班读他的大作时,一位学生有感而发:“作文写好不难,难在于有没有思考自己,是否写明白了自己的所看、所想。”另一位学生说:“写前才看作文书更是写不出好作品,因为老觉得别人的文章好,老羡慕别人的事,对自己要写的没信心,当然就写不好作文了。所以要相信自己所写的是特别的。”我接过学生的话说:“我们人人面貌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我们都是独特的,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因为你有自己的大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由此,我认为新课标的学生观应该是这样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一点应是第一位的;因为他们是独立于任何人之外的,所以才是独特的;作为教师应呵护这一独特,应引导这一独特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想象有价——防止天马行空不着边

古人说得好:“文若春华贵于新。”作文的本质是创新,教材中“想象作文”的设置,我想也是基于此点来考虑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众多教师混淆了“想象”与“幻想”。时下课上流行这么一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孰不知,不下要求、不定主题的习作是最难以开头的。好像给了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的自由,然而无拘无束给多数学生带来的是无所适从,笔落无着。这样硬想出来的文章,充满了不着边际的空想,过于不切实际。如“假如我会克隆”这篇习作,学生千篇一律: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一个地球,让人类可以在两个星球上生活。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再克隆许许多多的动画人物,让爱看动画片的小朋友看到真人版动画片。

假如我真的会克隆的话,我要克隆几个外星人,让人类把外星球之迷解开。

我觉得这点应纠正,想象可以是对过去的一种猜想,也可以是现在的一种设想,而对未来的畅想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要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想象习作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想象的空间不只有未来,还有现在和过去。

新课标中是这样要求想象作文的: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与记人、记事作文一样是要求有真情在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从课文文本出发,让学生揣摩文章脉络,进行下文续编。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有个性,更有创意地展开想象,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我特别喜欢学生写的续编故事。我给大家展示一段学生张韵刚刚写的《〈穷人〉后续》。

“啊,桑娜!”渔夫惊讶了。“嘘——别把孩子们惊醒。”桑娜小声地说着,用温和的眼神看了看熟睡的孩子们,轻轻地把旧衣服盖到了他们身上,这温柔的举动真令人羡慕,海浪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平静了许多。

桑娜坐在床边,边缝补着渔夫带来的那湿淋淋的被撕破的鱼网,边看护着熟睡的孩子们。渔夫坐在火炉旁放下湿漉漉的裤腿,烘烤着衣服,阅读着那本已经破得不成模样的《圣经》。未过多久,天际便露出鱼肚白,雪亮处突然放射出绝不能正视的水晶石样的闪光,似调皮不安分的小精灵,越来越亮,越来越大,新的一天开始了。

“嘿!桑娜,我要出去打鱼了,家里的一切都让你操心了。”渔夫拖着补好的网跨出了家门,桑娜依旧是那句温馨的话:“小心,亲爱的,愿上帝保佑你!”

小作者的想象是厚实的,是设身处地的,是具体的,符合课标追求的方向。

四、多褒少贬——认可字里行间的优点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牙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牙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帮助齐国取得后来的成功吗?一个班50个学生,一次习作有10篇文章不错就很难得了,剩下的40篇,我们不需要整体批评,要从中赞赏细节之处的用词、造句,应多给赞美,把评语写在字里行间。我们要用学生的心志来看学生的辛苦之作,切不能以成人水平评价,否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若使得他们认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再写,则是“笔有千斤重,下笔一言难”。

评价要体现一种人文情感。我们是众多学生作品的重要读者,学生期待我们的首肯。课标指出:写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以富有真切情感的评价来回赠学生的辛苦之作。

如,在一位学生的习作《我的妈妈》文中,我在学生的动情处写下了这样的评价:“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妈妈,我羡慕你有这样一个妈妈。”评价语简洁而明了,至少给被评价者提供了这么一种信息:我已经认真阅读了你的作文,认识了你的妈妈,在你的作文里我感受到了你的妈妈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妈妈,你应该为有这样一个妈妈而感到自豪。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习作的成功之处,又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更坚定了被评价者抒发真情实感的信心,激发了被评价者对长辈的关爱。

在看学生作品时,我心中始终铭记:孩子的习作不能等同于成人的作品,成人的作品是表达,学生的习作是学习表达。学习的过程就会有歧途、有误区、有不足,他们需要引导,更需要鼓励。用温和而宽容的目光注视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能够帮助学生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为一个有勇气展示自我的人。

五、日常读书——写作能力提高的保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但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能量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了《景阳冈》“武松打虎”之后,我提供了《李逵下山》这一故事,让学生对比读。学生程顺丽读后写下了这样的话:

《武松打虎》和《李逵下山》都是写打虎,但双双各有不同。武松是吃饱后和饥饿的老虎打,还有酒劲儿撑着。而李逵是背母亲走了一天路,肚腹空空,母亲还被老虎吃了,满腔怒火地跟老虎打,并且老虎是吃饱了的。作者施耐庵同是写打虎,但两件事却是大大地不同。从各个方面来描写,不走单线,这是作者显著的特点。

写一篇好的文章,得有大量的词汇,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别具一格的思想,还得有巧妙构写的铺垫方法,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在写文章之前,或许要先想一会儿才好,有了准备,那笔下就像生风一样,写的时候就快了许多。如果有了灵感,思想就会如行云流水般地快。但灵感不是随随便便想有就有的,得在一定的状况之下,脑海里有了许多东西时,才能下笔成章地写出来。

“铺垫”为何?有何意?有何用?学生在读中已然悟到了。

《中华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百科小丛书》等丛书适合学生“共读”浏览,而《夏洛的网》《小王子》《哈利波特》《瓦尔登湖》《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等适合学生独立地“整本”阅读。我在班上组织了读书活动,与学生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借阅规则,开展读书比赛、积累语文小知识比赛。活动开展后,教室变得安静了,学生变得文静了,学风变得浓厚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密切了,最美的是学生的日记变得真实感人,写下的文章已透露出了淡淡的文学气息。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平时督促学生多读书为作文教学打通了一条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惠丰小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老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