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校性党”是党校文化之魂

2016-03-20张荣华

党政论坛 2016年13期
关键词:姓党党校灵魂

陶 磊 张荣华

“党校性党”是党校文化之魂

陶磊张荣华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是促进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完成这一课题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怎样建设党校展开,探索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要一环,首先在于全面正确理解“党校姓党”的内涵;其次在于充分论证“‘党校姓党’是党校文化之魂”这一论断;最后在于全面建设“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核心是始终把“党校姓党”这一灵魂贯穿于党校文化建设中。

一、何谓“党校姓党”

“党校姓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在党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校的底线要求,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要把“党校姓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沉淀为一种党校文化,始终引领和指导党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党校既不走歪路,也不走邪路。全面正确理解“党校姓党”的内涵,首先要亮出党的旗帜。党校必须高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鲜明地宣告世界:党校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永远姓党;党校是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从诞生之日起就已被烙上了深深的党印。其次要帮助党员干部向党看齐。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创办党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广大党员干部放到党校这个特殊的摇篮里,帮助他们锤炼自我、增强本领、坚定信念、不断成熟,从而凝聚党心、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后还要坚持各级党校的建设必须依据党的决策部署。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有不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任务,对党校的建设也会提出相应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决策和部署;党校的自身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这些决策和部署展开,要懂规矩、守规律,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也不能马不停蹄、突飞猛进,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恰如其分。简言之,无论从党校的诞生、发展还是完善来讲,都毫无疑问地呈现了“党校姓党”的容貌,流淌了“党校姓党”的血液;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要在继承“党校姓党”的基础上,将“党校姓党”化为党校的一种文化,且在其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

二、为何说“‘党校姓党’是党校文化之魂”

1.党校文化的内涵深刻诠释了“‘党校姓党’是党校文化之魂”。对什么是党校文化的回答,可谓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狭义的直观解读,把党校文化等同于党校的一种现象;认为党校文化就是教师与学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特定现象。其二:广义的空泛解读,把党校文化等同于与党校产生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认为党校文化就是由党校工作者、培训学员以及与教育培训相关的有形、无形因素等由于特定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意识的全部产物。其三:介于广义和狭义的折中解读,把党校文化等同于一种无形产物和有形现象相互渗透的结果;认为党校文化就是教师与学员以及党校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现象和无形产物相互作用而显示出的结果。笔者认为:科学辩证审视党校文化,对其认识至少应放到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党校文化应是党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物质文化是党校文化形成的本真基础,更是党校文化存在的硬性指标,没有物质文化,党校文化将无从谈起。物质文化是党校教育培训赖以实施的物质基础,或隐性或显性、或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党校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校园环境、食宿条件、整体布局及其搭配等,在特定的区域里自然形成了其固有的物质环境,渐渐升华为人们意识中的物质文化。党校特有的物质文化形态,比如,学员宿舍格局、餐厅饮食风貌等是区别于外界,特别是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外在明显标志,而这种外显标志正是“党校姓党”的有形体现,或者说是“党校姓党”这一灵魂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具体形态之一。

精神文化是党校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更是党校文化发展的软性指标,没有精神文化,党校文化将缺乏生机。根据程光泉教授对大学精神的解读,我们可以对党校精神文化做如下理解:党校精神文化主要蕴含在办学理念之中,且以办学理念为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投射到党校这一特殊社会组织里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党校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党校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党校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党校之所以为党校的确凿依据和内在属性。可见:没有精神文化为支撑的党校文化将是可怕的、无魂的,切实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是党校文化内在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党校文化获得内在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无可争议的是:“党校姓党”自党校诞生之日起就是党校的核心办学理念,更是党校精神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可以解释为是“党校姓党”这一灵魂在精神文化层面起作用的感知和表现。

制度文化是党校文化的组成元素,更是党校文化创新发展的弹性指标,没有制度文化,党校文化将迷失方向。一所学校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大一部分就是它的文化沉淀,其中就包括它特有的制度文化。党校制度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使得党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为党校创新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制度文化作为党校文化的弹性指标,明确了党校创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正面回答了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的问题,这是区别于其它学校的重要维度。党校的一切创新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办学宗旨,在制度文化框架内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跑偏、走错现象。上述制度文化的核心已然指向了“党校姓党”,正是“党校姓党”的潜在制度文化的存在,才充分保障了党校文化不会迷离失所。

2.党校文化的特征深刻彰显了“‘党校姓党’是党校文化之魂”。伴随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党校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相互统一”。即,政治性与文化性相互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统一、封闭性与开放性相互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互统一。

政治性与文化性相互统一。党校的办学主体是各级党委,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而设置的,受教育和培训的学员主体是党员,中心工作必须围绕党委政府开展,使得党校文化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然而时常有非党学员、非党外聘教师通过教学或科研与党校产生联系;各级党校地域和行政区划不同等基本事实的存在,出现党内文化与非党文化、政治文化与非政治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交融互汇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由此造成了党校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实际。虽然党校教师、学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难免具有接纳、转化、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倾向,但是作为党校教师和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素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在政治属性框架内正确祛除或吸收外来文化,自然形成政治性与文化性相互统一的党校文化形态。保障这一过程的纯洁性就需要大力弘扬和彰显“党校姓党”的本质属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统一。党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主要以理论阐释和理论宣讲为主,相对于党员和领导干部,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理论功底,这是长处。在实际的教学与科研中,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更希望直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而不是高深而系统的理论,于此而言,党校教师大多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与前述现象不同,大多数入学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对于党校教师,他们普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一部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往往存在“摸不着门”“找不到路”或者是“解决问题时间过限”再或者是“总结工作经验没有理论高度”等问题。可以说相对于党校教师,他们的确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和思考时间。长此以往必将出现党校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幸而有“党校姓党”这一灵魂作为支撑,彰显其应有的价值,使得党校教师能够参与党委、政府的具体工作以增加实践机会,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让理论功底相对较深的党员领导干部到党校授课,满足学员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授课者本人的理论水平;逐渐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固定下来,最终让党校教师与领导干部实现岗位对换、相互挂职学习、提高彼此能力成为常态。而这些实践中的创新之举正是“党校姓党”作为根本保证并发挥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封闭性与开放性相互统一。党校是一个特定的学习场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长期处于其中的教师大多局限于此,“关起门来”搞教学和科研是常态。受训的学员虽短期居于此,但程式化的教育培训模式,严格的外出登记制度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员思想、生活的短期封闭。虽然封闭式教学是党校教育培训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常规举措,也是保证学员与工作脱钩、静心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广大教师和学员仍对此颇具怨言。另一方面,随着党校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诸如“重拾红军精神”“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案例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的引入,开始逐步缓解了教师和学员的封闭感。学员与教师、学员之间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良性互动与探讨,慢慢破除了教师“闭门造车”的尴尬局面;外聘教师的引入、客座教授的进驻、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交流等一系列措施,让党校不再显得那么封闭。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要如何正确把握“开放”的“度”呢?这就需要各级党校自身,广大教师和学员能够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党校姓党”这一镇校之宝的作用,做到懂规矩、守纪律的开放。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互统一。党校是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各级党校教师必须继承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传承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通过党校教师自身的消化、吸收,再以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传递给学员。而顺利完成继承和传递的任务就需要党校教师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员,各级党校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广大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创新教学方式等,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党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一系列的创新不是盲目的,更不是随意的,它需要在“党校姓党”的框架内进行。

3.党校文化的功能深刻表明了“‘党校姓党’是党校文化之魂”。党校文化的功能彰显于党校发展的进程中,党校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互动,加以自身建设的逐步加强,在党校文化的推动下慢慢形成特有的文化;同时与中国共产党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价值理念相结合,成为相对固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其文化功能也变得相对固定,易于总结和提炼。

党校文化是党校科学发展的结构化需要。党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的变化进程,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党校文化是党校发展这一系统结构的其中一个要素,也是结构化的一部分;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结构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呈现相对静止;当任一要素开始发生变化时,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结构化进程也随之开始,进而迫使系统结构内部的其它要素跟着变化,直至结构化进程停止,新的内部结构形成,最终达到新的相对稳定。党校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变化的不断反复进行才能得以实现,党校文化的功能之一就体现在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足够率先发起变化,多方促成党校的发展,所以党校发展的结构化形式正是党校文化首先带来的。也就是说保证党校发展不变质、不变味的核心在党校文化,而决定党校文化性质的灵魂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只有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文化的灵魂,才能实现党校的健康和科学发展。

党校文化是党校发展的心理性诉求。党校是一个固定的社会组织,具有完整性、群体性。参照“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党校的科学发展战略也应紧紧围绕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社会、生态进行设计。其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党校文化,以此促进党校这一特定社会组织的全面发展。缺了文化建设,任何社会组织将失去活力,找不到方向;缺了党校文化,党校发展会呈现伪科学状态。此外,对文化的期盼和传播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心理诉求,也是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具体心理表征。党校文化对于党校这一社会组织就是最好的文化抚慰剂,能真正满足组织内成员(教师、学员)的整体心理性诉求。当然作为文化抚慰剂的党校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出了问题,那么党校的整体发展势必无果。所以,只有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文化的灵魂,才能保证抚慰剂的主要成分是安全可靠的,最终保证党校的发展是科学和可持续的。

党校文化是党校科学发展获得凝聚力的关键。文化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同时具有约束与凝聚功能。党校文化正是集上述功能于一身的特殊文化代表,它不但可以成为党校教师、学员的精神向导,还可以成为无形的约束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大家砥砺前行,还可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党校的科学发展需要在健康的党校文化指引下,集全体之力稳步推进,才能更好地满足团结众人、凝聚力量求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说,党校文化发挥自身影响力,能够不断彰显团结人心的作用,是党校科学发展的关键一招。而党校文化是否健康,关键看其灵魂是否干净。干净的党校文化灵魂可以创造更好的党校发展机遇,反之将会把党校带入歧途。所以,只有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文化的灵魂,才能保证党校未来的发展前途光明、一路坦荡。

党校文化可以左右党校发展的价值观。党校发展需要考虑究竟要把党校建成什么样子,即创新发展后的党校是什么样子的问题。解答这一疑问既有目标导向问题,更有价值观导向问题。时代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所以党校发展定量维度的固定目标是难以确定的,回答好上述疑问就只能从价值观角度给出定性维度的回答。诚然,党校持有的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自身创新发展道路上,党校还需要承载“一所学校”应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蕴含在其所具有的党校文化中。由此,党校文化成为了确保党校发展走在健康轨道的核心要素,一旦党校文化内含的价值观不正确,党校的发展就会误入歧途、与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只有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文化的灵魂,才能确保党校文化能给党校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支持,进而永葆党校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从党校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三个维度已充分证明了党校文化是党校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基,是保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党校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党校姓党”则是党校文化的灵魂。那么如何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首先是确定打造的原则,然后是明确打造的具体思路。

三、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的原则

“党校姓党”是党校与生俱来的特殊政治使命和本质属性,要求我们在党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重视和坚守必要的原则,保证党校永远不会丧失受党之托教育培训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本真功能。

1.始终贯彻党校姓党的原则。

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的核心是始终贯彻党校姓党的原则,不然再好的党校文化也谈不上先进,因为它会使党校背离本真办学宗旨。所以,党校任何时候的发展都必须坚持让马克思主义占领党校阵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始终保持党校办学的正确方向;要严格筛选师资,净化党校讲坛,绝不允许在党校讲坛上公开散布和传播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背中央决定决议的错误言论;各级党校要努力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校文化是否健康,其衡量的底线标准就是能否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基本原则。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它是党校办学的基础,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这十六个字既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又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同时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贯要求,最终反映了“党校姓党”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十六字办学方针体现了我们党承前与启后、继往与开来、传统与现代、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机结合,适用于整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3.坚持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原则。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要义,更是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的内在要求。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就是“党校姓党”的具体表现。作为党委的组成部门,作为教育培训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阵地,党校必须在坚持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等方面做出表率,充分展示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净土”的形象,承担起党赋予党校的神圣使命。正因为党校于党员和领导干部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广大的党校工作者更要身正为师、躬亲示范、以身作则,塑造坚不可摧的标杆意识,学员才会上行下效、紧密跟随、扎实践行。

4.坚持批判地辩证地吸收其它优秀文化的原则。多元文化充斥整个社会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校相比,党校虽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场所,但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也在所难免。一味地堵塞外来文化只能是掩耳盗铃,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取得实质效果。唯一途径就是以“党校姓党”作为盾牌,坚持批判地、辩证地吸收其它优秀文化的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央,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标准,正确应对多元文化的侵袭,对外来文化首先进行批判,再辩证地吸收。

四、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促进党校科学发展的思路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展示党校朴素庄重的物质文化。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必须打造恰当的物质文化予以匹配。首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党校用地选址确权、教学用房建设、教学设备采购、学员住宿以及饮食条件达标等一系列工作。其次,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所有物质文化建设能满足正常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即可,坚决杜绝奢侈建校、豪华建校等。第三,结合各地文化实际或民族文化特色或区域文化亮点,在彰显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同时,适当创新党校物质文化外在样式。第四,以建筑文化为物质文化核心载体,其它物质文化形态为辅助,对外树立简洁朴素、庄重大方、政治外貌浓郁,能给人带来肃然起敬之感的党校物质文化形象,真正打造“党校姓党”的样式。

2.以教学为中心,注重网络文化建设,打造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文化。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的核心是建设精神文化,而党校精神文化则主要聚焦在教学文化。如何把教师与学员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团队,加强党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党校需要认真回答的一个传统问题,其关键是加强党校的教学互动和研讨,难点在于载体建设。这个载体的实质形态就是教学文化,通过教学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促使精神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当然,建设党校精神文化要始终做到“党校姓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永不做“他姓”的事情;同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做到同一教学内容,在教学改革创新后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推动形成积极学习、认真研讨的扎实学风,秉承实事求是的校风,结合学员工作实际不断深化理解和认识党的新理论、新观点,为全民学习树立良好榜样。第三,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高地,自主建设或合作建设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党校网络,积极传播和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抵制腐朽网络文化,让网民充分了解党校的“党校姓党”属性,努力建成党校与网络社会互动的家园。第四,及时发现、合理引导新的精神文化形态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坚如磐石的马克主义政党的精神文化。

3.以科研为方法,纪律为核心,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借助科学研究这一切实管用的方法,认真探索党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将其制度化。其次,以纪律为核心,逐步形成教师“探讨无禁区,讲台有纪律”,学员“无论职务高低,到党校学习都是普通学员”的自觉和自省,逐步形成党校纪律文化,进而沉淀为党校特有的制度文化。第三,总结党校发展历程中出现过的问题,研判党校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历史问题解决方案制度化,对未来问题解决方案预警化,争取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第四,在建设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党校姓党”,正确把握政策尺度和未来创新发展需求,做到原则性的制度刚性化,灵活性的制度弹性化。

4.提升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能力,打造有定力而不乏活力的党校文化。真正具备“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是有定力而不乏活力的。打造这样的党校,营造这样的文化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党校的定位。党校是为党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理论队伍的教学系统;是党委的党情、国情、民情的情报信息回收与整理系统;是党委的决策参谋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回收和整理系统,党校此时的角色需要具备很强的定力,如实汇报,不能掺杂任何水分和个人情感以及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决策参谋系统,胜任这一角色的关键在于党校发挥思想库、参谋家的活力程度。作为一个教学系统,党校需要适时发挥自己的定力和活力,党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固定的,教学内容是审定的,这是定力的具体要求和表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水平高、低则是由教师的创新活力和责任心活力所决定的。无论是定力还是活力,都需要党校在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下不断提升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能力才能获得,而且还需要在长期的调试、磨合中才能达到张弛有度的境界,从而符合有定力而不乏活力的标准和要求。

5.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形成全员共建机制。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将其建设纳入党校总体科学发展的战略中加以审视和思考,对“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结合实际的,规划和培育。党校可以做出科学的规划,但党校一家难以完成党校文化的培育,它需要上下左右的参与,形成全员共建机制是打造“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上下联动的行政推手是打造党校文化不能缺失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左右协作的合作拉力则是提升党校文化影响力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只有党委、政府、党校、学员、相关部门等的力量凝聚起来,切实形成和运用好全员共建机制,才能真正打造出“党校姓党”灵魂下的党校文化,进而推动党校科学发展。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普洱市委党校;第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姓党党校灵魂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践行“四向四做” 打造“党报姓党”的新闻铁军
新形势下“党校姓党”贯穿党校教学始终的思考
树立党的意识和坚持“党员姓党”
灵魂树 等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中共中央党校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15年秋季开学典礼举行刘云山强调:坚持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