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低自尊的个案介入研究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应用

2016-03-18赵婧婧许晓梅宋亚静包永兴

高校辅导员 2016年6期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谈话

◇赵婧婧 许晓梅 宋亚静 包永兴*

基于大学生低自尊的个案介入研究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应用

◇赵婧婧 许晓梅 宋亚静 包永兴*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需要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谈心谈话是重要途径。通过三个提高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个案说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念、方法为辅导员提高谈心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辅导员;谈心谈话;大学生;自尊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由维吉尼亚·萨提亚创建,通过冰山理论、自我环、家庭重塑等技术,优化家庭系统中各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 从而帮助来访者应对个人问题,提升来访者的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力,其主要目标是让来访者建立高自尊和表里如一的生存姿态。辅导员需要时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一环,就是充分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谈心谈话在辅导员了解、帮助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宗旨,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接纳自我,这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念、方法应用于谈心谈话,有利于提高辅导员思想引导和情绪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接纳度和自我价值感。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概述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灵体验过程。该模式从个人、家庭系统方面着手,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及责任感,改善人际沟通,创造更良好的关系,帮助个体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是消除症状,最终目标是希望个体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的状态[2]。萨提亚秉持积极乐观、人性本善的人性观,认为人是大自然生命能量的独特显现,相信每一个人都具有正向发展的潜能和力量。她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心理治疗的重点是帮助来访者看到健康、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她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而非独立的个体,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相信大多数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四大助人目标,即提高自我价值、作更好的选择、更负责任、更和谐一致。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自尊,也就是自我价值,是一种自我评价能力,是以尊严、爱和现实的方式面对自己的能力。高自尊的人表现出正直、诚实、责任感、同情心、博爱和能力出众的品质,相信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对自我和他人都保持欣赏和乐观的态度。低自尊的人则总会感觉自己被欺骗,会被人羞辱鄙视,常常把自己推向受害者的深渊,他们将自我封闭起来,不愿相信别人,在心里设一道高墙,把自己隐藏起来。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独具特色的技术有:冰山理论、生存姿态、家庭重塑、家庭图、自我环、个性部分舞会、曼陀罗、冥想、温度读取等。其中冰山理论、生存应对姿态、家庭重塑是萨提亚模式中既重要又常用的技术,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广受欢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最著名的是冰山理论,认为个体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就像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冰山,而隐藏在水底的巨大部分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3]。在萨提亚模式中,冰山被分成八个层面,从上至下分别是:(1)行为(包括行为表现、故事内容);(2)应对姿态(包括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一致性);(3)感受(包括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悲伤);(4)对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5)观点(包括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想法、主意、价值观);(6)期待(包括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和来自他人的);(7)渴望(是人类共有的部分,包括爱、接纳、归属、创造、联接、自由等);(8)自我(包括精神、灵性、生命力、本质、核心、存在)。冰山的隐喻通过这八个层面逐步深入地揭开个体的内在系统,透过外在行为表现看到个体生命中的渴望、期待以及真正的自我,探索行为背后来自生命力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

萨提亚的生存应对姿态也叫生存姿态、应对姿态、沟通模式、沟通姿态,是指个体在压力状态下表现出的行为,分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性五种。讨好的言语表现为“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内心体验是“我毫无价值”“我很无助”,行为表现为道歉、请求宽恕、哀诉、乞求,是依赖型的受难者;指责的言语表现为“这全是你的错”“你怎么回事”,内心体验为“我是孤独且失败的”,行为表现为攻击、批判、寻找错误,是吹毛求疵的命令者;超理智的言语全部是极度客观的,经常提到准则和“正确的”事务,内心体验是“我不能表现出任何感受”,行为表现是僵化的、强迫性的、理性化的行动,是独裁主义的操纵者;打岔的言语总是毫无意义,脱离重点,常常在对话当中离题千里,内心体验是“没有属于我的地方”“我并不真的在这里”,行为表现常常不合时宜,打断别人,是心烦意乱的多动者;一致性的言语与身体姿势、语调以及内心感受相匹配,内心体验是和谐、平衡、高自尊的,行为表现是有生命力的、负责任的、创造性的、有能力的,是和谐一致的现实者。

家庭重塑技术是萨提亚出的一套干预方法,旨在帮助人们重新整合进入在原生家庭的历史和心理矩阵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它同样也提供了一种如何看待父母和我们自己的崭新视角,并以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现在和未来[4]。萨提亚认为,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经历的各种关系和习得的各种生存应付方式,形成了个体独特的生存模式,在个体一生中影响重大,这种关系模式在个体离开原生家庭后的工作、生活、婚姻中都会得到重演。由此,萨提亚提出系统概念,并把系统分为个人内在系统、人际互动系统和原生家庭系统,主张从家庭系统改变个人。家庭重塑的过程就是将个体内在心理外化的过程,个体通过家庭重塑重新看待童年经历,家庭规则,及其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影响,从而放下过去的负担,整合自身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

二、萨提亚模式应用于辅导员谈心谈话,提高自尊的个案介入过程探析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念、方法为辅导员提高谈心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

(一)应用萨提亚模式帮助学生处理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提升自信心

大三学生小王,男,1993年5月出生,性格内向,经三甲医院鉴定为轻度抑郁症。父母均务农,家庭经济困难,有一个弟弟,现读大二。

小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情绪低沉,学习兴趣降低,意志力下降,自我认知降低,经常在宿舍上网,不愿意与宿舍同学出去。活动量减少,食欲下降,想休学在家。大二下学期的科目全部不及格,经过谈心,决定不休学,暑假期间调整状态。但是大三上学期,学生状态一直萎靡不振,没有学习兴趣,意志力下降,自我认知很低,经常在宿舍睡觉,尤其表现在考试前夕,非常焦虑。经三甲医院精神科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物。3周后,学生食欲和睡眠良好,但认知、情绪、意志力均处于较低状态,未见明显好转。

谈话是从案主目前的行为开始的。小王个人陈述说,现在自己睡眠和食欲非常好,但是就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头脑知道要好好学习,但是身体就是做不到,自己也不想这样,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很失败。辅导员问他:“现在的困惑是什么?”他说:“很焦虑,尤其是考试快来的时候很焦虑。”辅导员问:“这样有多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大概是从高二的时候。”辅导员问:“是不是那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非常焦虑?”他告诉辅导员:“是因为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辅导员:“特别指的是什么?”他说:“爷爷离开我了,去世了。”说到这里,他声音很低,表情非常凝重,欲哭无泪。辅导员:“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他回答说:“非常难受。”

接下来的几次谈话中,围绕学生的重要他人,即他的爷爷,辅导员帮助他分析爷爷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爷爷的离开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从小爷爷是最疼爱他的,随着爷爷的离世,他对自我的那份接纳也随之而去。通过画家庭结构图和家庭重塑,他看到了除了爷爷,还有爸爸、妈妈、弟弟对自己的那份接纳与爱,通过角色扮演,他看到了爷爷对他的期望。当小王看到这些时,他再次感受到家庭对他的爱,感受到因为爱而一直存在的支持,也因此获得了自信。

经过一个学期的五次谈心谈话,学生状态明显好转。他积极主动上课,坚持锻炼身体,竞选并担任班级的生活委员,作为队长申请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国家级立项,并在班会和主题活动中担任组织者,表现出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精神风貌。

(二)应用萨提亚模式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焦虑,促进沟通,提升自我价值感

大三学生小李,女,1993年11月出生,父母均为农民,还有一个弟弟,性格敏感,顺从,听话,多疑,过分关注关系,总担心被抛弃。

小李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出现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问题,无法专注于复习。她总感觉被宿舍同学的言行所干扰,认为宿舍同学因为她独自去自习而对她有看法,疏远她,与同学一起在宿舍自习她感到低效,自己去自习又觉得自私。她整日纠结于这强烈的矛盾中,很痛苦,觉得自己很没出息。

小李找到辅导员时,情绪比较低落。她告诉辅导员,她很纠结于和同学的关系。她说其实就是一些小事让她纠结得很痛苦。一是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她有时候想自己去上自习,但是又担心宿舍同学因此冷落她,她不知道怎么办。二是她与宿舍一个女同学关系非常好,但是因为她近期谈了男朋友,与这个女同学相处的时间少了很多,她感觉到这个女同学对她态度不好,甚至有些冷淡,这让她很苦恼。三是临近考试,压力很大,一想到这些事情,内心就充满了矛盾,不能安心复习。

谈话中,辅导员应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帮助学生看到行为背后的内在冰山,从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生命力的层面去分析。个案中,小李的感受是纠结、沮丧、失落的。她有一些观点:“我必须和宿舍同学一起,她们才喜欢我”。“有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别人冷落我。”也就是“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期待层面,小李希望宿舍同学能关心她,照顾她,理解她。希望自己能受到他人的喜欢。渴望层面,小李非常渴望他人的爱和认可。她认为,一旦在他人那里得不到认可,自己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了。

交谈中辅导员了解到,这个学生沟通应对模式是讨好型,通过这样的模式,她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可和信任。宿舍同学都对她很好,都认为她很善良,很真诚,她也因此获得了很好的人缘。通过谈心,她也认识到,这些人缘是她想要的,但同时她也有很多痛苦,比如总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在有压力的时候;比如考试来临的时候,她就尤其感受到痛苦,因为她内心有一个声音,就是她想考好成绩。这个时候,考个好成绩是她内心渴望层面最大的满足,但是好人缘已经不能满足此刻她的渴望了,于是,她产生了冲突和纠结。

辅导员帮她梳理这些,她也看到了自己的渴望。辅导员给出的建议是先从不合理信念开始转变,另外需要照顾到自己的感受:第一,转变不合理信念;第二,找同学们核实自己的想法;第三,做自我关爱的练习,比如,尝试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不再考虑别人是否同意和喜欢,自我暗示等。经过一周的调整,小李顺利完成各门考试,且在下一学年综合测评中获得奖学金。

(三)应用萨提亚模式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接纳度

大三学生小何,女,1994年3月出生,5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有一个继父和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性格多疑,敏感,过分关注他人的认可。

小何因为考试没有得到想得到的分数情绪激动,说话时候有些发抖,眼圈红红的,对辅导员说:“老师,我这一年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还参加了科技创新,进了国家级立项,还拿了奖学金,我真的做得很好了,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为啥给我这个分数?”说着说着,她又哭了起来。

辅导员给她递了纸巾,期望她平静一下,但她还是声音发抖地说:“我就是觉得不能理解,我够努力了,够优秀了,但您还是看不见我。”看得出,她很委屈,还有些生气,甚至有些怨恨。因为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分数而难过,因为付出这么多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而委屈,因为老师没有看到她而生气,同时也对老师给的这个分数而怨恨。

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应用萨提亚冰山理论进行分析。学生看到这个分数时,在行为层面,她是指责和不满的;在感受层面,她是悲伤、委屈、生气、难过、沮丧、伤心的;在观点层面,她认为“老师不认可我,老师不喜欢我,老师没有看见我,老师给我这个分数对我不公平”;在期待层面,她期待老师能给一个高分,期待老师能认可她,期待自己的行为能让老师给高分;在渴望层面,她深深地渴望被认可,渴望被接纳,渴望被欣赏;在能量层面,她是比较弱的,自我还是很小的,是个小孩子,等着别人认可和接纳。

与她交流的时候,辅导员一直看着她,她非常专注,非常接纳。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内心非常渴望被别人认可,尤其是被她尊重的人,比如家长、老师认可和接纳。她希望辅导员能看见她,认可她,接受她,欣赏她。这跟她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她渴望被父母认可,被父母看到。通过谈心谈话,她清楚了分数对她的意义,辅导员帮助她看到她内心的渴望是得到认可,这个认可可以来自外界,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和欣赏,当她看到这些时,问题就解决了。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应用于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启示

(一)辅导员谈心谈话是互动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萨提亚模式强调的人的正向发展力量,注重的是成长取向,而非关注病态。萨提亚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崇高的生命力量,这种潜在的内部力量在人们与家庭和外界接触时被激发出来,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转换旧的生活模式,尝试新的经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确认,更健康和快乐地生活[5]。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谈心谈话过程中,更充分尊重人性,以积极正向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潜力和改变的可能性。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冰山理论,为辅导员谈心谈话中更好地与学生共情提供了支持

谈心谈话时不能总是停留在行为层而去说教,而是需要辅导员进入到学生的内在层面,如感受、想法、期待、渴望,甚至是生命力的状态,陪伴学生去探索,这一点萨提亚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思路,当辅导员帮助学生看到内心的渴望时,再提供一些自我关爱的方式,对于帮助学生是非常有效的。

(三)辅导员自身的一致性程度和反省能力决定了谈话的质量和效率

谈心谈话中,辅导员要身心合一,大多数时间保持一致性沟通,即使出现四种非一致性沟通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及时调整,真正做到无条件接纳学生,没有评判,没有说教,这样,学生在“被允许、被接纳”的氛围中感受到安全,由此建立谈话双方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也是真实的,并且在感受、想法、期待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四)萨提亚模式中四种生存应对姿态,为辅导员提高谈心谈话的针对性提供了切入点

辅导员在前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在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应对姿态,然后根据个体不同的应对姿态寻找切入点。如对待讨好型的学生,可以从感受层面进行共情;对待指责型的学生,可以从期待层面进行沟通;对待超理智的学生,可以从认知层面如不合理信念开始辩驳;对待打岔型的学生,可以先从感兴趣的事情和个人爱好谈起。

[1]王垚.高校辅导员软实力提升的方法与途径[J].高校辅导员,2013,(4):68-70.

[2][3]颜培红.萨提亚模式的传承与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6):7-10.

[4]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191.

[5]尹忠泽,高旨利.基于成长取向的萨提亚治疗模式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25-28.

(责任编辑:神彦飞 孙文远)

G641

A

1674-9618(2016)06-0074-05

赵婧婧,女,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委书记,讲师。

许晓梅,女,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讲师。

宋亚静,女,山东大临床医学院学院辅导员,讲师。

包永兴,男,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项目批准号:15CSZJ1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萨提亚家庭治疗谈话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家庭治疗对躯体化障碍临床效果的干预研究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在社区戒毒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