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2016-03-18董国松王红超

高校辅导员 2016年6期
关键词:辅导员机制政治

◇董国松 李 凯 王红超*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探究

◇董国松 李 凯 王红超*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对于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保障作用。为此,应加大工作力度,重视基础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加强组织管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其职业能力水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对于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其职业能力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可以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健全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核心环节,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根本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关乎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健全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健全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支持与保障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工作质量提升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从机制上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保障,确保做到培养有计划、效果可检验、培养可持续,进而系统地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能够保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三)健全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有助于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方向。健全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完善、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还会不断地坚定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动力,为促进和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保驾护航。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与培养机制内涵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首先需要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构成。近年来,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张宏如将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划分为思想政治标准、工作业务能力、人格动机系统三部分[2];蒲清平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中,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等[3]。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给出了明确规定,为研究和做好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标准》明确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九个方面的职业功能以及相应职业能力等级的要求和评价标准[4]。笔者将这九个方面归结为高校辅导员的具体业务能力。另外,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还应具备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个人特质以及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相关情况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是一个完善的工作体系,亦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所提出构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仅包括辅导员职业能力全面提升的机制保障,更重要的是考虑了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激发内因、增强动力、完善管理和健全保障,科学地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体制机制,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的高校辅导员队伍[5]。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立足基础,提升本领,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1.夯实工作基础,提升辅导员基本素质

笔者所划分的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高校可建立“一送二学三考核”的工作模式,促进辅导员基本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一送”是指学生工作部门设立专门岗位,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为辅导员定期推送学习资源。“二学”一方面是指辅导员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接受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文字写作、语言表达类指导等课程,要求辅导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主动学习。“三考核”是指通过网络阶段性测试,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笔试,指定专题写作以及专题演讲等考核方式检验辅导员学习效果。

2.重视工作技能,保障高校辅导员具体业务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以培训为主要方式,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除组织开展辅导员岗前培训、在岗专题培训等基础性培训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培训层次,多将专家学者请进学校作报告,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还要拓展培训渠道,鼓励和提供机会帮助辅导员走出去。一是参加更高级别的专题培训,如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二是给辅导员提供调研走访其他高校或企业的机会,加强辅导员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对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了解。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辅导员赛事为促学平台,提高高校辅导员业务能力。除加强相关培训外,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还需为辅导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以相关赛事促进辅导员具体业务能力的提升。如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辅导员优秀博客评选活动等均是非常有效的具体业务能力提升平台。各高校还可根据工作实际搭建平台,如辅导员实践育人活动评选、十佳主题班会评选、辅导员公文写作大赛、演讲比赛等,促进辅导员具体业务能力的提升。

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文化建设,培养专家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的高校辅导员能将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科学,将学习和积淀的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某一领域打造自己的专长特色。可通过鼓励辅导员申报课题并提供平台和支持,组建辅导员科研小组并配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研导师等方式,帮助辅导员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并在全校范围内组建辅导员科研团队,营造辅导员“爱科研、善科研”的良好氛围,培养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此外,高校还应注重辅导员文化建设,凝聚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热爱工作、钻研工作、不断提升个人魅力的工作文化;应为辅导员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如建立辅导员素质拓展中心,通过系列课程,提高辅导员的自我展示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辅导员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增进人文关怀,激发动力,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1.突出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做到“名副其实”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从实际来看,在许多高校中,不论是在其他专业课教师眼中,还是在学生眼中,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还是管理学生,大多认为辅导员是管理者,对其教师身份缺乏认同,这对于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显然是不利的。

笔者认为,高校应该采取系列措施,凸显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如开设与辅导员相关的专项课程,让辅导员有课上。高校可以选拔优秀辅导员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辅导员备课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出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还可以在全校教师节表彰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将优秀辅导员列入教师队伍一并进行表彰和奖励;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在教师和学生中突出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身份,使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得到认同,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2.明确高校辅导员责权范畴,做到“界限分明”

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归口和管理,确立辅导员责权范畴。简言之,就是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是什么,工作职责有哪些,什么是辅导员应该做的,什么是辅导员不应该做的。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界定并不清晰,辅导员除承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的工作职责以及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学生工作的要求外,还要承担着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的对接、执行工作,事务性工作非常繁杂,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高校应该把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重新梳理,建立明确的辅导员责权范畴,做到“界限分明”,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于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压力和负担,保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3.构建高校辅导员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本身就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对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动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制度或者机制的构建,让辅导员明白组织时刻关心、监督自己的工作和表现,使他们工作有目标和导向。工作优秀的,业绩突出的,要通过待遇保障、职级晋升等方式给予奖励;对于工作消极,责任心较差,或者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也要在待遇保障、岗位调整等方面给予惩罚。可以说,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给辅导员树立一个标杆和一根底线,不断鞭策辅导员努力前行。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组织管理,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落地生根”提供保障

高校可成立专门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办公室或者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心,具体负责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评估、职业等级评定及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具体制定和实施。相应机构成立后,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动态消息进行研究和传播,将国家前沿思想和其他高校经验做法引入辅导员头脑;要关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博客(博文)评选活动、辅导员精品项目、专项课题立项等,研究设计本校辅导员参与计划,提高辅导员在各个领域执行和获奖的比例,为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安排高水平的专题培训,组织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工作论坛等活动;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辅导员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参与度,鼓励辅导员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全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确保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能够“落地生根”。

2.构建职业发展机制,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实现,首要问题就是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的建立,这也是高校辅导员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要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为广大辅导员打上“强心剂”,吃下“定心丸”,树立工作信心,坚定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尝试建立辅导员职业等级认定机制,例如,高校可建立“五级辅导员”认定机制,明确各级辅导员的评聘条件,每年由辅导员个人进行申报,高校进行资格审查和业绩考核,认定结果与高校辅导员的待遇、职称等挂钩,这样就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张宏如,陈奎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嬗变历程及职业能力构成体系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中):75.

[3]蒲清平,白凯,赵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4):97.

[4]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Z].

(责任编辑:田丹丹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6-0029-04

董国松,男,大连海事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副教授。

李 凯,男,大连海事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主任,讲师。

王红超,男,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以辅导员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为抓手”(项目编号:15JDSZ2008)、辽宁省教育厅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ZS2014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辅导员机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