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法大词典》与《利氏汉法辞典》的比较研究

2016-03-18冯雪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冯雪飞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汉法大词典》与《利氏汉法辞典》的比较研究

冯雪飞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在外语学习和使用中,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词典的评论一直是词典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文章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利氏汉法辞典》和《汉法大词典》进行简要的比较评论。宏观方面涉及:宗旨用户、检索查找、收词立目、外部信息附录;微观方面涉及:对等词词类、释义、义项划分、例证、参见。研究发现,《利氏汉法辞典》具有较强的文化性特色,《汉法大词典》则具有较强的现代性和实用性特色。此外,词典编纂应以词典学相关理论为宏观指导,同时以用户需求为具体导向,在规范性和描写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关键词:《汉法大词典》;《利氏汉法辞典》;词典比较;宏观角度;微观角度

0 引 言

没有评论标准就无法对词典进行客观科学的评论,而不同的词典学家有不同的辞书评论标准。例如,陈楚祥[1]提出了词典评论标准十题:宗旨的明确性,收词的全面性,立目的合理性,义项的分明性,释义的精确性,注释的完备性,术语的标准性,参见的严密性,例证的典型性,以及检索的便捷性。魏向清[2]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哲学原则出发,提出的标准涉及编纂目的、编纂理据、编纂质量、编纂过程、编纂方法、编纂结果等方面。章宜华和黄建华[3]从出版质量和编纂质量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词典评论标准。本文采用章宜华、雍和明[4]在《当代词典学》中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评论标准,对《汉法大词典》[5]和《利氏汉法辞典》[6]这两部词典进行简要的比较评述。《汉法大词典》(GRAND DICTIONNAIRE CHINOIS-FRANÇAIS CONTEMPORAIN)由我国著名词典学家、法国语言文学研究家、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黄建华教授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词典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该项目先后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重大项目。另一部于2002年在巴黎出版七卷本的《利氏汉法辞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该辞典已成为哈佛、耶鲁、巴黎大学等汉学研究机构指定购买,欧陆各大中文系学生、汉学家理解汉文化所必备的工具书。2014年出版的《利氏汉法辞典》(DICTIONNAIRE RICCI CHINOIS-FRANÇAIS)就是以那套七卷本的辞典为蓝本,由商务印书馆和法国利氏辞典推展协会通力合作出版。

选择这两部词典的原因有三点:其一、就中大型学习词典而言,英语词典和法语词典的数量可谓天壤之别,而其中汉法词典更是微乎其微,用户的选择范围非常有限。2014年之前用户使用最多的较大型汉法词典是由徐继曾、郭麟阁主编的《汉法词典》,但这部词典于1991年出版后一直没有修订。所以可以说,目前能够较好反映汉语现状的大型汉法词典就只有上述两部。其二、《汉法大词典》和《利氏汉法辞典》有很多相同之处,具有较明显的可比性:出版时间接近,都在2014年;规模相当,都属于大型词典,收词数量均在700万左右;宗旨相近,词典主要用户都是中国读者。其三、这两部词典如此重要,但目前学界对它们的关注却非常少,对两部词典的比较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比分析两部词典的异同,并指出某些不足之处,以期对今后词典的修订以及词典编纂工作有所启示。方便起见,下文把《汉法大词典》简称为《黄氏》,《利氏汉法辞典》简称为《利氏》。

一、宏观角度

(一)宗旨用户

两部词典的主要用户均为中国法语学习者或使用者,属于内向型词典。但《黄氏》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还兼顾海外,也就是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不仅考虑了中国用户学习使用法语的需求,还兼顾了外国用户学习使用汉语的需求。但鉴于《利氏》外向型特点不显著,笔者在文中仅就两者在内向型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研究,对《黄氏》外向型的特点暂不做分析评论。

(二)检索查找

两部词典均提供了拼音检索和偏旁部首检索,符合中国用户的查找习惯。此外,《利氏》还设有一个单独的音节表,把每个拼音和正文中的页码一一对应起来,极大地缩小了查找范围,缩短了查找时间,提高了查找效率。

《黄氏》正文部分的页眉不仅包含本页所涉及的汉语单字词目词,还同时配有首尾词目字的拼音,这样就避免了用户由于对某些汉字不熟悉而造成的查找困惑,方便用户根据拼音快速锁定词目词的位置。

(三)收词立目

《利氏》共收单字及多字条目11万余条,约700万字。以语文词条词为主,兼收百科。收词古雅,贯通古今,以常用词为主,尤其注意保留了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等汉语中最具传统特色的部分。例如在“三”字头下包含词目“三寸金莲”、“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三分吃药,七分靠养”、“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宫六院”、“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等等。对中国文化特色语词的重视,方便了国人用法语表述传播本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了一定的解决途径。

《黄氏》收录单字及多字条目11万余条,约700多万字。收词注重语文性,兼顾百科,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概貌,包括基本语文词汇、常用科技词汇、熟语、俗语和缩略语等。收词除了主要参照2012年6月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外,还参考了十余个汉语语料库及新词词典,因此《黄氏》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非常接地气的新词新义,例如“微博”、“微信”、“二维码”、“低碳”、“三聚氰胺”等。此外,以往语文词典一般比较重视语文词汇,而对百科词汇,尤其是科技专业词汇或重视不足或处理不成熟。而《黄氏》得益于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审订,词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平衡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是相比较同类词典的一大亮点。

在选词立目方面,Zgusta曾讲过,对于形式整齐、能产性高,同时又易于理解的派生词,无需在词典中一一列出该类型的成员[7]242。就汉语而言,“不应把自由词组、自由搭配作为复合词立为词目”[7]358。 笔者随机抽取了“舍(三声)”作为比较词条:《利氏》在“舍”条目下“舍不得”、“舍不得给人”、“舍不得用”分别立目;“舍得”、“舍得花钱”分别立目;“舍身”与“舍身相救”分别立目;“舍财”、“舍饭”、“舍钱”、“舍药”分别立目。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试想,如果把“舍不得用”单独立目,那么为什么不收“舍不得吃”、“舍不得拿”、“舍不得说”、“舍不得走”等其他表达呢?另外几个词目也是同理。此类现象在《利氏》中并不少见。《利氏》选词立目过于随意[8]。自由搭配无穷无尽,而且方式单一,容易识解,如果在词典中把这些语词都单独立目,词典不免臃肿浮夸,不符合词典的概括性、抽象性特点。

《黄氏》把自由词组仅仅作为例证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例如在“舍”单字词条中包含了词例“舍粥”和“舍药”。但在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黄氏》还有待改进之处。例如,在“舍”字词目下,“舍死忘生”和“舍生忘死”这两个同义词分别立目,然后互参。就笔者看来,可以考虑合并词条,无需分别立目:因为这两个词目词的距离非常近,读者在看到一个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另一个词,所以,可以把“舍死忘生”作为“舍生忘死”的内词条,这样做既不会损失语词信息,同时亦能节省词典空间,减少用户查找步骤。广而言之,对于排序中距离非常近的若干同义词、主体和变体词都可以采取内词条的做法。当然,如果两个词目词在排序中相隔距离较远,读者在查看一个词目词的时候,不太容易注意到另一个词目词,则采用参见的方式指出主词目词。

(四)附录

《利氏》的附录有17项。主要侧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易经、佛教、儒学、中医学、书法、篆刻、青铜器、三十六计、古代天文学、古代历法、古代数学、古代行政制度,等等。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仅这17项附录就高达226页,占词典总页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附录中的信息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极其详细的解说。“每个附录不啻为一篇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论文,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的同时,又便利读者用法文表达和传播相关主题”[6]前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专题附录仅有法文解说。笔者认为如果能同时提供汉语对照的话,对读者的帮助无疑会更大。

《黄氏》设置了16个附录,主要侧重现代生活的实用性,例如:中法传统节日、中国部分高校名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中国各民族、中国行政区划简表、生肖和星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主要机构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常见字母词”这一附录。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交谈,还是新闻报道,又或是大街小巷的广告宣传中,字母词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形态特殊的语词已经成为了汉语家庭中比较稳定和重要的成员。对这些字母词的不理解会对日常交流造成不小的障碍。在《黄氏》的附录中,收录了数量不少的常见字母词,例如:AA制、B超、DJ、GDP、MP3、OA、POS机、U盘、4S店等,同时给出了这些字母词的法语、汉语、英语的对等词或解释。可以说词典真正深入到了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于细微处把词典的“现代性”和“实用性”体现地淋漓尽致。

二、微观角度

(一)对等词词类

对于汉语词类问题,学界讨论已久,尚无定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所以语言之间的互译就成为了可能;但语言之间更多的是特性,也正因为这些特性的存在,语言和语言才彼此不同。就笔者来看,词典不是语法书,我们在编纂词典过程中不必纠结于词类的不对等并因此而深深苦恼,相反可以从实用的角度“趋同避异”地解决这个问题。Zgusta指出:对等词一般要考虑词类相当,如果源语为名词,那么它在目的语中的对等词亦为名词;源语为动词,那么它的对等词亦为动词。但如果现实两种语言中找不到词类相同的对等词,那么要首先考虑语词的用法相当,意义相当[7]313。即意义是第一性的,基于意义的具体用法对等是优先于语法方面的词类对等的。所以,词典编者可以从使用角度出发,首先追求语义的传递,帮助词典用户正确使用语词,而不是主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语法词类是否一一对应。但另一方面,词类虽然不是第一性的,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作用,借助词类,用户可以甄别形形色色的各种对等词,在具体使用中得到指导,保证句法的正确性。我们来比较两部词典在这方面的异同,以“免费”为例:《利氏》在词条“免费”中的信息为“sans frais. Gratuit. Gratuitement; gratis. A titre gracieux”。对“免费”的法语对等词虽然注意了意义的第一性,却似乎仅仅注意了意义的传达,对等词形容词和副词交相混杂,且没有任何词类注释,令用户茫然失措,极有可能造成词类选择错误。另外,还忽略了“免费”的动词功能。《黄氏》则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dispenser (qn) des frais; gratuit(e) a; gratuitement adv; gracieusement adv; gratis adv; à titre gratuit loc.adv”。用户拿到对等词后,不仅对词义有了清楚的把握,而且对语词的词类或句法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使用起来更容易对号入座,方便准确。

(二)释义

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多字表达式是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透过这些语词可以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独特的思维认知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利氏》中收录了大量这些特色语词,在处理方式上首先给出纯粹的字面直译,然后再提供解释说明,如果存在法语对等表达的话则在最后给出。例如 “三寸不烂之舌”的释义为:“langue de trois pouces et qui n’est pas gatée : qui a la langue bien pendue. Beau parleur”。“三人成虎”的释义“les trois hommes forment un tigre : les paroles de plusieurs finissent par trouver crédit, par faire impression”。又例如“三十而立”的释义“à trente ans, s’établir(dans la vertu, car Confucius, à trente ans, s’établit dans la Vertu; 论语Lunyu ou Entretiens de confucius)”。《黄氏》也非常重视文化特色词语的译义,同样采取本义+解释说明+目的语对等的模式。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释义“trois simples cordonniers ont plus d’idées qu’un Zhuge Liang [valent mieux qu’un grand esprit]. (trad.litt.)∣Deux avis valent mieux qu’un”。又如“三阳开泰”的释文:“[voeux de bonne année]Que les trois yang introduisent la paix. (trad.litt) (D’après les anciens Chinois, après le solstice d’hiver, se succèdent 3 mois de yang-du 11eau 1ermois lunaires-qui sont à leur tour suivis d’une période de la paix.);alternance de l’hiver et du printemps; début prometteur”。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用户观察对比中法文化的异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语词的来龙去脉。

文化词语重要,所以对待文化语词的释义要尤为谨慎。《利氏》中存在一些释义不当的词条,如“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的译义“trois dixième de talent, sept de toilette: l’effort importe plus que le talent”就欠妥。事实上汉语表达中的“人才”并不是指才干,而是指长相,指天生的相貌,所以也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一说。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译义“si je voyageais avec deux compagnons ( l’un bien, l’autre mauvais) , tous deux me serviraient de matre”有失偏颇。“行”并不是单指“旅行”,而同行的其他两人也不一定是一个好一个坏。

(三)义项划分

语词的不同用法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语词的多义性。义项划分要足够抽象概括,不能过于限定,义项之间不易有过多重叠语义。笔者考查了she音部,发现《利氏》中不少词头都存在义项划分不合理的问题。例如:

舍身<佛>1 Abandon de la personne à la communauté pour une durée déterminée à l’issue de laquelle s’opère un rachat par la famille, voire par l’Etat dans le cas de l’empereur. 2Se sacrifier pour assurer la vie et la subsistence d’autrui. 3Tout abandonner (pour se faire bonze); renoncer (pour se faire moine); se mortifier ou se donner la mort, se sacrifier (pour témoigner de sa foi et de sa ferveur). 4Sacrifier sa vie (pour une noble cause, p.ex.:son pays, la société).

这四个义项之间的界限模糊,重叠语义较多,可以考虑全部合并成一个义项。类似义项分隔不当的词条又如:“涉”的第三个义项“concerner; toucher à; porter sur”与第四个义项“être impliqué dans; être entra?倞né dans”可以合并;“赦”的三个义项可以合并:1Pardonner; gracier; amnistier. Amnistie. 2Absoudre (d’un péché); remettre (une faute). Absolution; indulgence.3Dispenser de. Dispense.

(四)例证

例证是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没有配例的词典只是一副骨架”[9],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众多的词典专家都对例证的功能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例如“考伊(Cowie 1989)按解码与编码的相对关系,把例证的功能分为解码相关功能和编码相关功能;托普(Toope 1996)从单语词典与双语词典的相对关系出发,把例证的功能分为一般功能和特点功能”[4]130。章宜华、雍和明从学习词典和双语词典的侧面把例证的功能分为语义功能、语法功能、语体功能、语用文化功能、翻译参考功能。词典学者和用户都对词典中例证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达成了普遍共识。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利氏》没有任何例证,只有简单的对等词或对源语语词的解释说明。汉法词典的用户主要是法语或汉语学习者及工作者,单纯的对等词不能给用户提供清晰明了的使用指示,如果直接盲目使用可能就会造成使用不当的错误,缺乏例证非常不利于用户学习和使用。《黄氏》则多角度多方位地利用例证,或辅助,或强化,或补充,或矫正对等词意义和作用,同时展现目的语对等词在语法搭配、词汇搭配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学习和使用,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可以说,例证是这两部词典在微观方面最为显著的一个区别。

(五)参见

词典中各义项之间、词条之间、正文信息和外部信息之间,甚至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信息之间有着不可切割的深层联系。而读者对这种内在的、网络般复杂的关联并不敏感,需要词典编者借助一定的手段来明示化。参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参见,用户可以方便快捷、清晰明了地获得相关的反义用法、同义用法、近义用法、易混淆用法、全称与简称等相关信息。《黄氏》在义项或者条目的末尾,使用不同的参见符号,清晰指示词目词相关语义信息,例如:“舍不得”和“舍得”用符号“←”互参,指明反义关系;词条“舍车马保将帅”中,用符号“=”指明其同义主词条“舍车保帅”;“散失”词条中用“≠”指出“散失”和“失散”的不等值关系,点明易混淆语义用法;“散摊子”词条中用符号“≈”指明“散摊子”和“散伙”的近似等值关系,等等。通过各类参见,用户在查阅一个词目词的同时,心理词库中与之相关的其他语词也得到激活,最大化地共现了语义关系网络。语义关系网络的全面建构,是《黄氏》的一大创新。而没有参见,没有明示语义关系网络,这也是《利氏》的一大缺憾。

三、结语

两部词典各有特色。《利氏》文化性特色显著:其编纂团队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在选词、释义、附录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度非常高,词典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异常丰富,这对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文化失语现象”提供了一定的解决办法。《黄氏》偏重于现代性和实用性,不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都注意借鉴现代词典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繁琐的词典编纂工作,不仅继承了以往词典的长处,还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之处,为词典用户提供了实际实用的帮助。

词典编纂不可忽视规范性和描写性的有机结合。规范性是词典的固有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选词立目,以及义项划分等方面都不可过于随意,尤其要注意释义的正确性。描写性是词典的特色属性,描写的内容和力度都应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力求在释义、例证等各个方面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有效信息。仅提供对等词而缺乏例证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1] 陈楚祥. 词典评论标准十题[J]. 辞书研究,1994(1):10-21.

[2] 魏向清.关于建构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59-61.

[3] 章宜华,黄建华. 关于双语词典评奖的几点思考[J].辞书研究,2000(4): 65-72.

[4] 章宜华,雍和明. 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黄建华主编. 汉法大词典[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6] 法国利氏辞典推展协会,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利氏汉法辞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 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M]. Paris: MOUTON THE HAGUE, 1971. [8] 黄建华.巨璧微瑕——简评《利氏汉法辞典》[J].辞书研究,2014(4):72-75.

[9] 黄建华. 词典论[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9.

(责任编辑蔡银春)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冯雪飞,女,山西大同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博士。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4-0055-05

A Comparison ofGrandDictionnaireChinois-FrançaisContemporainandDictionnaireRICCIChinois-Français

FENG Xue-f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P.R.China)

Abstract:Dictionary is an indispensible tool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And dictionary criticism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n essential issue in lexicography.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and Dictionnaire Chinois-Français Contemporain and Dictionnaire RICCI Chinois-Françai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macrostructure and microstructure: The macroscopic comparison covers target users, access system (index), headword selection and appendixes. The microscopic comparison involves the word class of equivalents, definition, sense division, examples and cross-referenc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Dictionnaire RICCI Chinois-Français has more cultural features while Grand Dictionnaire Chinois-Français Contemporain has more modern and practical features. Dictionary compilation should be theory-based and user-oriented, and a balance point should always be achieved between the normative and descriptive.

Key words:Grand Dictionnaire Chinois-Français Contemporain; Dictionnaire RICCI Chinois-Français; comparison of dictionaries; macroscope; microsc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