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流教育”的综合高中模式选择与课程取向

2016-03-18高慎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模式选择

高慎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基于“分流教育”的综合高中模式选择与课程取向

高慎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摘要:高中阶段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就是如何实施合理的“分流教育”的过程。分流定向教育与学生多元发展可能性之间以及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解决,不仅要与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教育制度设计相关,而且要与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这可以说是推动世界各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综合高中”似乎能够较理想地解决高中教育阶段的既有矛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表面看来,我国综合高中教育作为一种强化“普职融通”的教育模式而存在,实质上,综合高中教育是对教育公平以及“全人”培养理想的追求。基于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功能定位分析,可以透视出综合高中模式选择与课程取向的合理化追求。

关键词:分流教育,综合高中,模式选择,课程取向

“综合高中”最早产生于美国,其倡导者为美国外交家、教育家科南特,他被称为“中等教育综合化之父”。美国综合高中是为“社区内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开设课程的中学”,当所有适龄青年进入综合高中后,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实现分流教育。

在我国,初中生毕业后主要按学习成绩和能力特长实施分流教育,成绩较优秀者进入普通高中,以升学为主。成绩较差者进入职业高中,以就业为主,这种“直接分流”模式即从高一起就分流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学制系统中,两类学校泾渭分明,其功能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包括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等都是不同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的多样化,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融合渗透趋势,“综合高中”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国试办综合高中的实践历程主要基于两种模式和两个来源。一是由职业高中招收普高班学生演化而成。在一所学校内,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并存或融合,一般称之为“综合高中”。二是由薄弱普通高中转型而成。薄弱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训练,诸如美术技能训练等,学生以专业优势通过对口招生方式升入高等院校。在我国部分地区,综合高中成为职业高中和薄弱普通高中摆脱生存困境的权宜之计,多强调以升学为导向。除以升学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模式探索外,还有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模式探索,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看,融合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才是真正体现综合高中本质的模式类型。

一、以升学为导向的综合高中模式探索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以来,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是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双轨运行的格局,普通高中面向升学,进行升学预备教育,职业高中毕业生着眼于就业,主要进行就业预备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起,随着高校扩招、高中生渴望上大学的欲望强烈,上海、武汉等地的职业高中开始招收普高班,作为试点试行综合高中。高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壁垒森严、双轨并立的局面开始打破。

(一)职业高中办普高班:实现升学教育的另类途径

1998年1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二年级分流”。200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规划)》强调:“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和推广普通高中课程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形式。”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指出,“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高级中学。”这些教育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催生了职业高中演化而成的综合高中改革热潮。

从1999-2009年间,人们多用“普职融通”,“普职一体化”等关键词,强调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1999年,上海正式试点综合高中,中职学校试办综合高中。1999年,武汉市19所中职学校获准开设普通高中班,一方面缓解当时普通高中容量有限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中职学校的生源。 2003年至2005年,是武汉市综合高中快速“发展”时期。当时综合高中规模占到中职学校的25%左右[1]。从2006年起,武汉逐步缩小招生规模,2008年全市中心城区综合高中由13所减为4所,武汉市2009年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武汉全面停止综合高中招生。

1999年,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在近百所省级重点中等职校试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班(简称综合班)”(也即综合高中班)。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的意见》,2004年是浙江省综合高中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浙江省共有150所左右的普通高中改办为综合高中,约80所职业高中改办为综合高中。2007年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停止招收综合高中班学生;独立设置的综合高中学校仍按综合高中招生但必须明确分流的专业方向。”2008年全面停办综合高中。

综合高中的发展经历了倡导兴起、快速发展又瞬间叫停的过程,综合高中在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的重负中艰难前行。到2009年,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高中演变而成的综合高中,基本上处于全面停办或锐减状态。2010年,全国自称综合高中的寥寥无几,且内涵表述各不相同,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难题。

事实上,这种以升学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的学生,既可以参加高考升入高等学校,也可以直接就业。为什么在拥有生源和教育需求的情况下,要全面停办综合高中呢?其发展困境何在?综合高中的健康发展,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这些问题留给人们对“综合高中”的更多思考。

(二)“拼盘式”课程取向:升学与就业谁主沉浮

综合高中要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基本功能,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最重要。但在现实操作中,综合高中教育的课程体系多是“拼盘式”的简单叠加,即:升学预备课程+就业预备课程,学生要学习的课程门类增多,学业负担重,学习成效差。职业高中的职业教育优势特色不明显,综合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不足,既缺乏升学竞争力,又缺乏就业能力。

由职业高中演变而成的综合高中存在着先天不足,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综合高中就是“普教+职教”,培养目标主要是“升学”。但是,职业高中的师资水平有限加上实验设备短缺,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此类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上海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2],当时超过半数的试点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双学历文凭”,四成的学校则是“单文凭,以升学为主”。而其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普通高中课程+职业课程”,且以普通高中为主要教学目标。三年姓“普”一年姓“职”的模式,等于是让学生在承担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上又承担了职业课程的学习,而高考失败后仅靠最后一年强化职业教育获得的中职文凭,其含金量又无法和正常的中职学生相比。

这种以“升学”为导向的综合高中的先天缺陷等问题,使职业高中改办的综合高中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

我国职业高中改办综合高中,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在特定时期顺应了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需要。主要基于两个动因,一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大面积扩招,“普高热”导致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紧张,二是自1995年实施的中专学校毕业生逐步实现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职校优势尽失,不少职校生源紧缺,难以为继,综合高中应运而生,职业高中可同时招收普高生和职教生,融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教育功能于一体。

对于综合高中的利弊得失,众说不一。一种观点认为[1],职业高中改办综合高中是“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 综合高中停办堵死了“曲线高考梦”的通道,引导家长和考生更理性地选择职校。叫停综合高中,对职教发展是一个契机,职业教育需要重新思考发展定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找准办学特色,职业教育要回归本位。

另外的观点则认为[3],传统的单一的普通高中教育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它偏重学科知识,基本不考虑职业技能,毕业生主要面向高考,高考落榜后,就业无一技之长。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它偏重职业技能,文化知识浅,深造困难大。综合高中兼顾升学、就业两大功能,旨在培养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为学生架起了成才的“立交桥”。但是在办学实践中,一些综合高中仍然以升学教育为主,学校内部简单的普职教育二元划分,课程设置缺乏统整。

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让综合高中学生走出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者的人才观和价值观。综合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过早实施分流教育和职业定向教育。综合高中的价值可能在于:回归综合高中的教育本质,构建适合综合高中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实现普职融通,合理分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与个性发展。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高中模式探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而一些薄弱普通高中高考升学率极低,如何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让不能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此类普通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的开始试办“2+1”普职分段式的综合高中,有的采用二年渗透模式,即将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

薄弱高中转型综合高中的学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城市薄弱高中,一类是农村薄弱高中。

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的模式选择,多选择“2+1”办学模式,其办学高峰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与20世纪90年代末的职业高中办普通高中热潮并行,成为我国综合高中的两大模式类型。

(一)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

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延缓分流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自然过渡。这种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大力发展职业预备教育,与当时的教育政策影响是分不开的。

1995年6月8日,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基[1995]13号),《若干意见》强调,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1995年6月22日国家教委又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的通知(教基[1995]15号),这个文件针对性很强,就是为了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大力加强薄弱普通高中的建设”的任务,提高普通高中整体质量和水平,强调指出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十项措施》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建设思路,加大办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针对农村的薄弱高中,认为,薄弱高中不能把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作为普通高中的唯一任务,更不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薄弱高中可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继承和发扬本校传统优势办成具有某种特色学校。

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为薄弱高中,尤其是农村薄弱高中转型指明了方向,助推了薄弱高中转型为综合高中的探索进程。实际上,农村薄弱高中转型综合高中的发展进程相对滞后,而城市薄弱高中转型综合高中的探索发展相对成功。

(二)城市薄弱高中转型为综合高中:逐步走向融合的模式选择

城市薄弱高中转型综合高中的探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进。《行动计划》强调指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

城市薄弱高中转型综合高中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比较有代表的地区或学校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等,杭州第九中学、南京行知实验中学等。城市薄弱高中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不断发展完善,暗合了21世纪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趋势。

城市薄弱高中大都经历了两次升级改造,第一次转型为综合高中,在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优势。第二次转型升级为有特色的优质高中资源,努力变身为适合学生发展的“融合制”综合高中。

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难点是一般完全中学。这类学校生源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高考升学率较低,按侧重升学预备教育模式办学相当困难。试点学校已经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普通教育基础上兼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即在普通高中教育中融入、渗透职业教育的成分,开始形成综合型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雏形。

在课程取向的选择上,上海试点学校立足开设多种课程,一般的做法是[4],以全市普通高中的会考要求为基础,调整和删减必修课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腾出一定的课时,增加职业教育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1990年,南京行知实验中学率先在江苏省进行高中阶段“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整体改革实验,探索薄弱普通高中校逐步走出困境的路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5]:初步形成了“三教统筹,相互沟通,多向交流”的办学格局;“必修加选修,课程加活动”的课程结构模式;“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运行网络;“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门进,多门出”的办学特色。

2004年,杭州市第九中学积极探索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经验以《学会选择——杭州九中“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在《教育探索》上。杭州市第九中学围绕“让学生学会选择”的教育理念,构建起有特色的综合高中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四大特点:一个进口,多个出口;多次分流,多次选择;普职融合,校际流动;学制灵活,强调技能。为支撑这种教育模式,采用了“厚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形式、“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的学分管理办法和“横向交流、纵向衔接”的管理思路[6]。这种“厚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板块结构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其实,综合高中不仅比较适用于城市薄弱高中,更适合农村地区的薄弱普通高中的改造。有人呼吁“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及早试办综合高中”[7]。农村综合高中可以帮助薄弱高中缓解一部分升学压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及个人志向,自主灵活、多方位地选择出路。

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践来看,我国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兴盛于1995-2009年间,大体遵循着两种模式运行,即职业高中改办的综合高中和薄弱高中转型而成的综合高中。这些综合高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状况,促进了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与“普职一体化”的探索实践,也助推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和多样化发展。

三、以融合为导向的综合高中模式探索

2010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成为我国未来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大众化的高中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强化甄选功能的精英化升学预备教育,也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训练成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中教育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综合高中模式构建:促进适性发展的分流教育

统观世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美国综合高中在创立之初,正是基于当时社会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的考虑。科南特作为美国综合高中的倡导者,也是要素主义者的主要代表。在科南特看来,学科知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髓要素,是每一代人形成共同文化、共同理想的基础。学校课程要以文化基础要素为核心建立课程,主张以学科课程代替活动课程与经验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外,综合中学应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多次机会,使每个人可以做出适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选择。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必然使高中阶段教育从过去学术倾向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以培养公民素养为主的大众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尊重他们未来发展取向的多样性。综合高中的课程取向应该是“基础+选择”模式,构建“宽基础”、“选择性”、“多样化”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多样的发展。

综合高中的课程设计,最具活力之处应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将学习目标、教材、学习环境等个别组合,进行个性化教学[8]。学校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生态和多样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适性发展,实现合理分流。

综合高中模式选择强调,在课程综合和多样化课程选择的基础上实现自然分流,改变“非普即职”的二元选择,即使在“二选一”之后也能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转换。综合高中模式的功能定位在于,基于课程选择的自然分流和适性分流;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和多次选择;实现资源共享中的尝试与抉择。

(二)走向多样化发展:转型中的普通高中教育

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典型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特征对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使高中教育不再成为一种终结性教育,高中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只局限于升学预备教育或职业预备教育,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要注重升学、就业、“全人”培养三维目标的统一。

强调高中教育类型的多元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美国为例,美国综合高中教育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型:即由精英型的大学预备教育机构转向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机构,再转向大众型的大学预备教育机构。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美国综合高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而第二次转型中,综合高中却陷入了发展的危机。综合高中作为“终结性”教育机构,承载着多种功能,即升学、就业和培养全人,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其中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综合高中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能力和需要,综合高中内部实行分流分轨道培养的模式。这一时期,美国综合高中模式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综合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人人都可以接受中等教育,推动中等教育的普及。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综合高中日益遭到多方面的质疑。美国的高中教育不仅实现了普及化和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成为现实。现代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和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需要具备更高层次教育的从业者和社会公民,只是具备初等教育水平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教育改革直接针对综合高中教育问题展开,高中教育的多样化改革与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学校选择运动、小型化学校运动等。

我国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发展,加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发展,初中毕业即分流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将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和职业快速更新的时代需要。

综合高中作为一种融升学、就业和全人教育的大众型教育机构,将可能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延迟分流、适性选择及多样化发展。

从我国高中阶段普及与改革趋势来看,不论是在普通高中范畴内进行综合高中改革试点,还是在职业高中范畴内进行综合高中改革试点,都要基于“综合性”、“多样化”与“普职融通”三个关键词展开,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

综合高中在实现课程多样化与选择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也有助于学校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雷宇.一锅“夹生饭”,武汉综合高中十年之殇[N].中国青年报,2009-02-23(11).

[2] 赵锋.办综合高中还有必要吗[J].上海教育,2007(19):30-31.

[3] 毛文燕.综合高中是实施普职渗透的重要举措[J].上海教育科研,2007(4):55-56.

[4] 廖大海.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若干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8(10):8-11.

[5] 程松龄.一门进,多门出——关于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1999(7-8):17-18.

[6] 刘洪法.学会选择——杭州九中“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4(3):41-44.

[7] 王来法.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及早试办综合高中[J].新职教,2000(9):8-9.

[8] 隋立国.中美综合高中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5(3):77-80.

(责任编辑肖雪山)

收稿日期:2016-06-12

基金项目:2013-201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粤财教[2015]74号)

作者简介:高慎英,女,河北衡水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4-0001-06

The Mode Choice and Curriculum Ori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Shunt Education”

GAO Shen-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P.R.China)

Abstract:High school stage of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niversalization are to carry out reasonable shunt education process. Tap orient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student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ossibilit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hould not only relate to a national or regional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but also adapt to the needs of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pushing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f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eems to be ideal to tackle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at high school education stage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eems to strengthen the long-top education, but in fact, pursues the idea of educational justice, and holist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in China and its function positioning analysis can reveal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odel sel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orientation.

Key words:shunt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model selection; curriculum orientation

猜你喜欢

模式选择
浅析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的项目与模式选择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
美的集团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合理性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职工住宅小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