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中有诗山水间

2016-03-17吴克敬

延河 2016年3期
关键词:王维

吴克敬

宋人沈括于他《梦溪笔谈》中说“如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宋人苏轼于他《跋宋汉杰画山》中说:“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平陆,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杏露与孤鸿落照,淹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型尽矣。”而为了更进一步传达对于摩诘诗画的崇拜,苏轼在他的另一篇言论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人汤垕于他《画鉴》中说:“王右丞维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画罗汉佛至佳。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网、晓行、捕鱼、雪滩、村壚等图。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者也。盖胸次潇洒,意之所至,落笔便于庸史不同。”

明人董其昌于他《画眼》中说:“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世不多见。余昔年于嘉兴项太学元汴所,见《雪江图》,却不皴擦,但有轮廓身。及世传摹本,若王叔明《剑阁图》,笔意类李中舍,疑非右丞画格。又余至长安,得赵大年临右丞《湖庄清夏图》,亦不细皴,稍似项所藏雪江卷,而窃意其未尽右丞之致。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大年虽俊爽,不耐多皴,遂为无笔,此得右丞一体也。”在《画眼》中董其昌还说:“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不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

清人布颜图于他《画学心法问答》中说:“王右丞与友人诗酒盘桓于辋川之别业,思图辋川以标行乐。辋川四面环山,其危岩叠献(加“山”字旁),密麓稠林,排窗倒户,非尺山水所能尽,故右丞始用笔正锋,开山披水,解廊分轮,加以细点,名为芒蔴皴,以充全体,遂成开基之祖,而山水始有专学矣,从而学之者,谓之南宗。”

啰啰唆嗦,不厌其烦地罗列出这么多历史人物的言论,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大忌。但我没有办法,想躲躲不开,躲开来就不能很好的写出王维的风貌,所以硬着头皮,罗列出这么一大堆,而且还只是史料中关于王维山水画评价的一小部分,仅我手头搜罗到的资料,就还有宋人韩拙、明人徐秘、清人唐岱以及众多现当代人物对于王维的画评。恕我学浅识寡,不知道还有那位画家,能有与之比肩的人望与声望?

王维是该有这样的高誉的。

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地的王维,打小天资聪颖,九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到他十七岁时,即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啊呀呀!我是又要感叹了,这般年纪,即已写出这般脍炙人口诗作的人,除了王维,还有谁呢?

这就对了,名王维、字摩诘,肃宗朝官拜右丞相的他,虽然也通晓音乐,擅长弹奏琵琶,但他首先是以诗文而名世的。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但他轻狂不羁,居然在自家私室擅令舞黄狮子。黄狮子舞是天子才能享用的乐舞,他岂能越格,因此被逐济州司仓参军。好在他有一笔好字,到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时,张九龄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维抓住这一时机,先给张九龄献《上张令公》诗一首,紧接着又献《献始公》诗一首,有此两首献媚拍马屁的诗,张九龄读得好不受用,他很快在朝堂上给王维弄了一顶右拾遗的官帽子戴上,过了几年,又转升他为监察御史,并出使河西,让王维出尽了风头。翌年秋,王维回到长安,他的官运因此而更通达,先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后来于天宝三至四载(公元744年——公元745年)任右补阙,迁户部郎中。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诗文。

可是他这种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却是大家所不齿的,语句枯燥乏味,亦多陈词套话。不过,这好像并不损害他的诗名,因为人都有在屋檐下的时候,人都会说几句言不由衷的话。而且是,王维自己的诗才,的确是高,不论五律,还是五言七言,造诣都十分了得,同时其他各体文章,都也非常不错,这在整个唐代诗坛,已特别突出,正如后世文人评价的,“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是为人才的王维,因为他一生的形状,还被人恭敬的称其为诗佛。

王维是担得起诗佛这个大名的,他自己的字儿就很直白的突出了摩诘两个字,而维摩诘还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在家居士,为著名的在家菩萨,无垢称诘,其意也就是说此人是洁净的,没有污染的。由此可知,王维与佛有多么深刻的缘分。在他生前,就为世人尊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他自己所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这样几句话,“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后来的《大荐诸寺大道光禅师塔铭》又云,“于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及至晚年,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忘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现实中的王维,与众人口中的王维是统一的,他的确是位名副其实的诗佛。

诗佛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是博大的、深远的,无论山水诗、边塞诗、律诗和绝句,都是那么脍炙人口,名山大川的宏伟壮美,关塞边疆的荒寒壮阔,小桥流水的恬静壮丽,在他笔下,都如泉涌一样,着墨无多,意境远逸,诗情与画意,仿佛水乳一般融合为了一个整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是最能代表王维的诗情了。这首又名《赠别》《渭城西》《阳关曲》《阳关三叠》的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是否如流行今日的微电影,把“朝雨”和“柳色”,把“杯酒”和“阳关”,极富情调和画面感的传达了出来,恰如明朝李东阳《麓堂诗话》所云,“作诗不可以意绚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则可歌可咏,则可以传。”所以,王维的诗,不只这一首,他许许多多的诗句,都是可歌可咏可以传的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山别业》)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清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过香积寺》)

我还能往下再举王维的诗句吗?显然不能了。因为,我的这篇短文是来探讨王维的山水画的,只不过,他的诗听起来就是一幅画,而他的画读起来又是一首诗。这也正是他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别人想写都难,因为不像他,即是著名的大诗人,又是著名的大画家,身兼双重盛名,很自然的,所绘图画,就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绝妙效果。

顺便说说,古代人多有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情趣,大家不以为俗,而是欣赏不已。据传宋时宫廷画院考取画师,就有这样的考题,“踏花归去马蹄香”,即是一次考试的命题,有人画了几只蝴蝶,翩翩追逐游春人的马蹄,因此而夺标授奖。

他人这么干,是不能与王维相比的,他们只是一种附会,而王维完全是一种自觉,譬如存世至今的《雪溪图》,让人阅读后,可以想象,王维当年在挥毫来写此画之际,他的胸臆之中,定然也勃发着诗情的灵光。不大的一幅图,画在绢素上,取景简要,中间画一条不见两端的平静的山溪,横向隔开两岸的山石林木。近景只见一角有从画外斜伸过来的一段山脚,及几块巨石,而另一角却又伸展向画外的石桥。对岸也无山峰,只交错的画了些平坡。背倚山角,傍着萧疏的寒林,于面向溪流而筑的几间高轩中,有赏雪的高人雅士。纵览全图,着墨无多,用笔也省,留下大量的空白,巧妙地烘托出一幅素净的雪后田园山景来,让人久久的看来,并不觉得雪溪的寒冷,而只感觉到空气的清新。

《雪溪图》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构图的不凡,溪水是清冽的,山石是朴素的,林木是精妙的,结合在一起,其艺术感觉自然又是强烈的,一眼看去,便会使观者的心和眼,发呆发痴,从而生发更多更丰富的感想。再者,笔墨走来,不求景物的全面,而只是精心涂染他所欣赏的那一角,此乃前无古人,而后又启发了来者。唐以后的宋朝,就多有学习王维笔法的画家,“以偏概全”的李唐、冯远和夏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含丹青而重水墨,是中国画最为精妙的一笔。显然是,王维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绘制《雪溪图》中,就很好地展现了他水墨渲染画技法的功力,使我们后来人,可以幸福地领略到水墨画技法的妙趣。自然世界的光与色,西方的画家,追求的是一种五彩缤纷的真实,而东方的中国,画家自有自己的体会与发现,这就是简单到极处的黑与白,“墨分五色”、“水晕墨章”,就很好地表达出了光与色的丰富,似真似幻,虚虚实实,韵味万端……是为大诗人的王维,在这一点上,让人真是要叹为观止了。

能够知道的王维山水画,还有《山阴图》《雪山行旅图》《长江积雪图》《泰安卧雪图》《辋川图卷》等等,可惜大多无存,或流落海外,成了人家馆藏的艺术珍品。譬如《泰安卧雪图》,有资料记述为王维的一幅绘画精品,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了后世的推崇,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的思维方式。然而,我们今天只能见到文字记载,却难见其原貌了。

是的,王维好画雪景,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境,远离尘世的风景,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富贵山林,两得奇趣”,历代名士,谁没有这样的情怀呢?但唯有王维,为此而做到了极致。官至尚书右丞的他,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买下宋之问辋川别业,前前后后有十四年多的日子,就半官半隐在这里,这便有了他的《辋川图卷》。现藏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的《辋川图卷》,应该说是他绘画艺术之集大成者,半官半隐在辋川别业里的王维,因为妻子去世多年,他是一直独居的,但他却并不孤单,兴趣来了的时候,还会与他人雅玩一场。相传他一日偶患小疾,前往一家药店买药,店内没有别人,唯有一位衣着朴素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际,试试这位女子的才气。王维开口了,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姑娘微微一笑,说“你要当归吗?要多少?”姑娘猜透了王维的把戏,这使他好不快活,接着又说,“我还要买黑夜不迷途,艳阳牡丹妹,百年美貂裘,蝴蝶穿叶飞。”王维话音才落,姑娘就回答了他,“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今日方到货;百年貂裘是陈皮,香附蝴蝶双双飞,我们药店不缺这些药。”这样回答一通,王维只能佩服姑娘的才华了。所以他在辋川住得踏实,住得安心,住出了一种他最想要的情怀,于他的别业当中,开辟出华冈、敧湖、竹里馆、柳浪茶、辛夷坞等诸多景点,并且恰如其分的描绘在《辋川图卷》里。《唐朝名画录》对此就有非常贴切的记述,“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最初可能是绢本的画,后来还复制到了清源寺壁上。遗憾的是,王维的手迹原画已不可寻,便是收藏在美国的画卷,确信也只是五代后周时的大画家郭忠恕摹写的。

王维忘情的虽然是山水画,却也并不厌弃人物画,为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伏生授经图》就是一幅,而这幅画被人多方考证,确凿无疑是为王维的传世真迹。

纵25.4厘米、横44.7厘米的《伏生授经图》,描绘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故事。《汉书·儒林传》有记,“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王维何以找来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而着墨呢?更深更广的道理,我说不清,只从完好保存到现在的画作来看,足以证明,王维的山水画好,人物画也不赖。苏东坡在凤翔府作通判时,就两次落墨盛赞王维,一次是苏东坡所见及《开元寺名胜志》记,“王右丞画竹两丛,交珂乱叶,飞动若舞。”又一次于《题凤翔东院王右丞画壁》记,“嘉佑癸卯上元夜,来观王维摩诘笔。时夜已阑,残灯耿然,画僧踽踽欲动,恍然久之。”这说明什么呢?

正如周密《云烟过眼录》所论,“王维画维摩诘像,如真不可分。”信者斯言,我没别的话可说了

责任编辑:阎 安

猜你喜欢

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神奇的走廊
走哪条路好
穿越密林
勤劳的工蜂
山居秋暝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