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林学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

2016-03-17陶晓崔珺徐小牛

安徽林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林学研究性协同

陶晓,崔珺,徐小牛*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 230036)

协同创新视角下林学专业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

陶晓,崔珺,徐小牛*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针对目前林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自身能力等问题,本文从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基地提升等方面,深入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林学专业人才研究性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为林学类学科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持。

协同创新;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展协同创新是促进高校转型升级,实现创新性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强学科建设、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目标,多因素、多主体共同协助、配合协作、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1]。然而,以学科专业建制为基础的高校办学体制,使得教学资源分散,功能单一,制约了高校教学资源融合及其与外部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导致人才培养呈现出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弱、知识面狭窄、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由于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受损严重、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系列问题,要求林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践教学则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生,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能够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体现主体性教育实质。

可见,如何突破体制障碍,搭建校内外资源协同共享平台,构建“产、学、研、创”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2]。

1 林学专业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讲授法仍是林学专业普遍教学方法

目前,林学专业教学组织仍以班级授课制形式为主,讲授法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林学专业需要掌握林木良种选育、造林、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林业工程规划等专业知识,培养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经营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实践能力。灌输式教育及传统的讲授法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更不能满足林学专业教学需要。

1.2课程体系有待整合优化

课程体系改革是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落脚点。目前课程体系仍存在重基础轻实践等方面问题[3],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96学分)、学科基础课(55.5学分)、专业核心课(36.5学分)、任选课(47.5学分)、实践教学(59.5学分,占总学分的20.1%),其中实践教学包括综合能力测试、教学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但此实践教学方案仍属训练范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等。学生只有深入具体岗位,到实际生产环境中,感受管理、生产、加工、防治氛围,将理论教学融于实训过程,才能将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4]。

1.3教师研究性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其自身科学素养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方向。从研究性实践教学师资素质要求来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锻造学生的研究能力。而目前状况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双师型”师资匮乏,很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经历较简单,通常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一线生产经验,导致无法胜任研究性实践教学工作,影响和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

1.4实践目标分散,与社会适切度不高

现行的农林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科专业性特征明显。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来看,课程实习、教学实习、综合能力测试、实验等实践教学各自承载不同的实践教学任务,通识性、实用性、普适性不高[5]。与社会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创度不够,目标聚集力不强,缺乏既与理论课程有效衔接又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产、学、研、用”结合度不够,实践教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集中效应。

2 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对林学类人才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倾向。工作积极性强、重视合作意识、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林业人才备受各林业建设单位青睬。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视调动多方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性,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2.1学科协同,实施通识性学科训练

以专业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单一、重复、不成体系,制约了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致使学生知识面较窄、创新性受限、综合素质不高。为加强协同育人力度,拓宽专业口径、强化通识性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可将农科类、工科类和管理类学科专业进行适当融合,组建“农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管理训练中心”。这种宽专业、多方向、大类培养的方式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极大增长了林科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拓展了生产、设备、管理、销售等领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

2.2加强教师培训,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的高低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为打破师资来源和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培养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生产实践经验,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制定长效机制予以保障,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在教师招聘中加强对其专业相关实践能力的考察;选聘现有教师队伍中部分年轻教师到政府或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强以兼职教师的方式,选聘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技术骨干指导大学生实践教学[6]。

同时,开展以理论学习或专家授课为主的培训方式,使教师对研究性实践教学有较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使教师在交流中提高,在学习中完善,最终将研究性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2.3优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优化目前实践教学体系,本研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以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践四种形式相结合的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3.1课程实践

包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随堂实践及以提高综合性应用技能为主的课程实习[7]。课程实践的良好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为其他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3.2科研实践

直接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8]。林学专业所在学院多为研究型学院,教师科研项目较多,可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选取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科研实践中,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以后科技创新打下了有利基础。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学校可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到学校做学术报告,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成立导师工作组,按照不同学科的培养环境、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

2.3.3生产实践

是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方式。让一些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中去,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不足或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改进,有助于他们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9]。

2.3.4毕业实践

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是对学习、研究、实践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四年学习成果及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因此,应合理安排时间,对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合理指导。结合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诸如时间短、组织涣散、走过场等问题,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毕业实践从大四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即可生根据自己专业及兴趣,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或邀请相关单位人员联合指导,命题后即可进行文献阅读、资料收集。第二学期则进行试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答辩。

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形式,从理论知识的巩固到操作技能的培养,层层推进,相互融合,有效锻炼了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

2.4共建基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林学的特点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林木为对象,以实现三大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为目标,这就决定了林业的社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学校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实训基地,与森林资源管理单位、企业合作利用其基地是有效的办学途径。一般是企业投入机械、场所、土地等物质资源,学校投入信息、技术资源及实践锻炼期间的师生劳动资源。企业享受经济效益,学校收获人才培养成果,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企业多方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0]。

3 结语

教学改革最终是要体现在教学实践里才有意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林学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1]。即,在培养学生学习林学和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林业技术训练,使其具有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勘查规划、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等实践方面能力。因此,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坚持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使实践教学系统化、科学化,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改革优化“高校—学生—协同单位”三者间的联动机制,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促进学科组群的发展及解决行业实践问题的技术水平[12]。

[1]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 [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2]房三虎.协同创新视角下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1):73-75.

[3]陈同同.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4]李媛.基于大学生学习状况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5]迟涛,韩巧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0,31(2):202-204.

[6]赵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与对策-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3):49-53.

[7]贾小容,苏志尧,陈北光.林业生态工程学实践教学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7-219.

[8]申书兴,武艳艳.农业院校实践教学路线图的设计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3(7):7-9.

[9]程海南,冯继广,任情.高校林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习改革探讨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6): 97-99.

[10]郭书贤,路瑞峰,丁伟,等.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冶金教育,2013(2):58-60.

[11]辜夕容,严宁珍,刘芸,等.大类招生模式下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37(11):133-137.

[12]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责任编辑:杨婷婷)

Reform on Inquiry Practice Teaching of Forestry Special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OXiao,CUIJun,XUXiaoniu*
(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In 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contents,modes and methods of forestry specialty and teachers' abilities,an in-depth study was made on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inquiry practice abilities for forestry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such aspects as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alent cultivation plan,cultivating practice abilities and improving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talent and intelligence support for forestry discipline development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Forestry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S7-0,G420

A

2095-0152(2016)05-0025-03

2016-06-24

2016-09-04

安徽省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5zdjy044)。

陶晓,女,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生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E-mail:hyytaoxiao@163.com

徐小牛(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森林培育及生物地球化学研究。E-mail:xnxu2007@ahau.edu.cn

猜你喜欢

林学研究性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