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的初步探索

2016-03-17莉,杨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王 莉,杨 晔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财经商贸学院; b.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高职高专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的初步探索

王莉a,杨晔b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财经商贸学院; b.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着认定方法单一、证明材料可靠性低、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等问题。为了能真正体现资助工作的公正和公平,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通过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采用量化认定方法、动态跟踪学生信息、校企合作并加强培训等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方法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经济困难学生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某些高校的个别院系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已达30%,甚至更高[1]。这部分学生除了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外,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慢,进入校园后容易焦躁,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未来较为迷茫,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类学生,国家虽然已相继出台了“奖、贷、助、补、减”等政策,各高校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开启了入学绿色通道等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但是,在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以及各类资助的认定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可能使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获得资助,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而且可能会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

1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认定方法单一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对如何公平分配助学金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模式,即“学生申请—教师认定—学校批准”,或民主评议模式,即“学生申请—学校审查—评议组讨论—学生投票认定—学校批准”[2]。一般是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进行评选,每个班级按照比例分配助学金的名额,这种评定模式较为单一,人为影响因素较多。

随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齐聚同一所学校,每个地区贫困的标准各不相同,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越发不容易统一。传统的认定方法很难兼顾所有学生,容易出现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应有资助的问题。

1.2证明材料可信度低

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是由各高校完成。深入走访调查是最为有效的认定手段,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多,生源分布广,调查成本高,逐一调查无法实现,因此生源地政府及相关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便成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1]。由于家庭以及社会上的不当宣传,部分学生对助学金产生了错误认识,他们不理解国家资助的真正目的,盲目地申请各种资助。学生申请资助所需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大多是由学生本人或其家庭填写,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夸大其家庭的贫困程度,也有学生出于自卑等原因隐瞒家庭实际情况。“贫困证明”等证明材料一般是由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各地政府为了让当地学生能获得更多的资助,大多未经详细调查就盖章,这使得这类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不断降低,无法证明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情况[3]。

1.3学生对助学金的使用缺乏规划

高职高专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没有健全的财务规划能力,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及价值观。他们在拿到资助后不仅没有将之用在生活或者学习上,有的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挥霍掉所获得的资助。大部分高校也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实时的监督机制,助学金没有发挥其助学的实际功效。

2认定方法标准化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各高校也在不断拓宽资助途径,但是资助工作的难度以及复杂性往往使助学工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各个高校都希望能有一个操作简便、成本低,最重要的是公正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方法。

2.1有利于提高认定效率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是采用“学生提交材料,各院系进行认定”的方法,通常是以班级作为认定主体,有的学生利用认定过程主观性强、核实难度大等情况,浑水摸鱼。资助工作人员需要反复核实情况,这些过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认定成本,而且降低了资助工作的效率,甚至会拖延助学金的发放,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正常生活。采用统一的标准可以更有效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认定的工作效率。

2.2有利于消除校园不和谐因素

传统的资助认定方法存在较多主观因素,学生甚至会自发地组成所谓的“经济互助”小团体,产生“富有的经济困难学生”现象。不仅使整个认定工作困难重重,助学金起不到助学的实际作用,甚至会影响整个院系乃至学校的风气,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3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的初步探索

传统的认定标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但是不完全适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存在大量不易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简单易操作、客观公正的评定标准[4]。

3.1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大一新生初入校,绝大部分学生还不了解各项资助的具体规则,这时他们递交的材料一般都是最为真实可信的,这时如果能建立起健全的学生家庭情况档案,最能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动态跟踪各项信息,核实修订情况,逐步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将学生弄虚作假的风险降到最低。

3.2建立量化认定标准

针对传统认定模式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资助人员主观认定标准很难统一的问题,建立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方法:1) 各级资助是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地进行学习以及生活而设立的,因此量化认定标准最主要的认定因素应是学生的家庭因素,可从学生的家庭贫困证明、家人健康状况等列项(见图1)进行考察[5],不应完全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贫困证明,应全面考察有可能导致学生家庭致贫的因素。2) 为了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和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可以设置综合因素进行考察,考虑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学习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不完全以学习成绩作为考察指标,而是综合考量他们的学习态度以及各项活动的参与度[6],提高他们学习与参与活动的兴趣。3) 监督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他们是否有不符合他们实际家庭情况的支出,采用一次警告教育、两次直接取消资格的办法作为督促手段。4)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自尊等原因,不愿申请资助,而是申请贷款,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给予资助加分,鼓励他们自强自助。全面细化认定标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认定的可操作性。

一极指标二级指标分值家庭因素家庭贫困证明无0乡镇级证明1低保证明及其他3家人患病情况:根据疾病情况和该疾病对患者劳动能力的影响(以医院或其他证明材料为准)健康0一般1较重疾病2严重疾病3家庭子女上学情况不上学0九年义务教育1高中、中专、职高3大专、大学以上5家庭有无重大事件(事故、灾害)无特殊重大事件0有特殊重大事件3家庭亲戚及社会资助(不包括借款或贷款)资助来源较多(两处及以上)0资助来源较少1无资助2单亲/孤儿/烈士子女双亲俱在0单亲3孤儿5烈士子女5

综合素质学习成绩班级排名50%以后0班级排名介于20%~50%1班级排名20%以内3学习态度(可多项兼得)无补考2上课无迟到早退现象以及无故缺勤2参加校级以上竞赛获奖2集体活动参与度参加院系及以上活动/项0.2担任班级/校级职位(参照综合素质测评)最高不超过1宿舍卫生≥90分2<90分0生活水平(可多项兼得)在校抽烟喝酒/请客铺张浪费/使用高档电脑或手机一项-2,二项直接否决资格有无申请助学贷款有2无0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认定为贫困生,即使已取得贫困生资格也应立即取消并停止对其的困难补助:1)触犯国家法律条例、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2)学习主观不努力,一学期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3)宿舍卫生平均分低于80;4)经查实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或本人生活状况者;5)不能按学校要求及时注册者;6)获救助期间家庭经济条件已有改善且有固定生活来源者;7)家庭因购房、购车、结婚等消费而欠下巨额债务导致无力完成学业者。

图1经济困难学生评定量化表

3.3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

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建立实时监督机制,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跟踪调查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了解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纠正,并记录进诚信档案,如教育后仍不改正,直接取消其受资助的资格。定期公告受资助学生情况,接受学生以及教职工的监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7]。

3.4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岗位

各高校虽然在校内均提供了一部分勤工助学岗位,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大部分学生仍然在校外寻求兼职机会。这些工作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学生被利益所诱惑,无心向学,甚至在校园内外引发恶性事件,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学校应主动联系企业,在为学生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为他们提供较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5组织理财、创业方面的培训讲座

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需要各项资助外,更为迫切的是希望有人能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高财务管理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还有创业的渴望,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正规的培训以及相关的创业信息。结合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形势,学校应组织一些理财以及创业方面的培训讲座,甚至可以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规划他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黄良斌.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与认定模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11-12.

[2] 邢鹏飞.试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63-64.

[3] 王向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探究,2011,6(1):64-68.

[4] 郭琪.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化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2(7):142-143.

[5] 陶红丽,郭钟琪.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致化模式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98-100.

[6] 褚华东.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及资助模式研究[J]. 新西部,2010(2):111-113.

[7] 许敏,范勇,杨春艳.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其后续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26):42-43.

〔责任编辑: 张敏〕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subsidizing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Li, YANG Ye

(School of Finance & Business,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The poor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bsidy system. There exsit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such as unscientific quantification methods, low reliability of proof materials, more human activities,and so on. To make the process of poor students identified just and fair, and improve its efficiency, we can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like establishing files of poor students’ quantifying evaluation methods, dynamic tracking of poor students’ in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provide trainings to poor studen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or students; quantification methods

作者简介:王莉(1983—),女,江苏镇江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晔(1972—),女,江苏镇江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28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079-03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教育教学探讨
职业教育《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试论加强四川省高职高专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